关于中国经济,我想说以下观点:

(一)两大企业的倒闭与疫情无关,实属误导公众

网上刷屏的北京娱乐会所热门榜第一的K歌之王全体裁员、“兄弟连”IT教育的倒闭,令人唏嘘一片,二者发文中均不约而同与疫情扯上或多或少的关系,而且兄弟连大打悲情牌的同时还不忘艺术的自我表扬,让人觉得一个优秀的企业倒下那真是疫情的主要责任!同时,或非两家企业本意,但众人狂欢之下,二者多以受疫情影响的典型案例放大来报道与疯狂传播,一时之间,少见理性之士的真知灼见。

但其实,只要冷静地从逻辑上来简单分析就可发现问题:疫情真正形成影响,是钟南山院士在2020年1月20日宣布人传人、1月23日武汉封城开始,之后,2月6日、7日兄弟连、K歌之王分别宣布倒闭与全体裁员。可以看出,仅短短半个月时间,企业马上因疫情倒闭,或许我们只能苦笑“赞”曰——好快的刀啊!

近日,有的有识之士也已经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甚至对两家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简单分析,得出了同样结论,在此赞一下。

(二)本次疫情对于经济而言属于阶段性影响,长期仍看好,但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影响深远。

1、首先,对于中国经济,本次疫情带来的影响面、影响度而言,无疑定会大于2003年非典。

(1)面临的经济形势不一样,影响力大,尤其要重视心理层面。

不说目前病例与死亡人数均已超过非典这一事实,很明显,2003年,中国经济在上行区间,向上突破困难,挺过去,便是新的强力反弹。而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产业转型、增速放慢之际,近几年来的经济形势不用多言,2020年经济下行压力也仍然较大,而国际经贸环境也日益复杂,所以,这次与非典还真是不一样。本次疫情,实际存在从现实层面与心理层面的双重挤压。顺境时,一点困难或许只是硌一下脚,逆境时的一根稻草都会重若千钧。现实层面政府已经在出台政策,但是心理层面,政府、社会层面给与公众、企业信心极为必要。

(2)因产业结构变化因素,造成影响增大

非典时,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比较低。而今之际,三次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已由2003年的12.8%、45.97% 、41.23%,变为2019年的7.1%、39.0%和53.9%;其次,虽然各产业的一季度产值占全年总产值比例均为最低,但一季度的第三产业产值却相对最高:分析发现,2016-2019年,一二三次产业一季度产值占全年比例平均值为:13.18%、20.94%、23.8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分析整理:博智经邦)。因此,疫情发生在一季度,这无疑更大加重了对第三产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影响力度。

(3)第三产业企业众多,影响面广

第三产业聚集了4000万以上中小微企业以及众多的个体工商户(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2019年11月,全国个体工商户达8162万户),其数量庞大,涉及行业多,分布面广,抗风险性比较差,无疑使影响面会比之前更广。这对本次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及银行的信贷支持政策要能打到点上提出了要求,所谓打到点上,一是政策本身的含金量,二是要找准对象。总之,应该做好三个方面:一要能够为有真正需要的中小企业纾解问题,二要政策动向应及时改变企业的悲观预期,三是应该要对可能的企业倒闭、裁员提前有所预案。

2、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阶段性的,整体仍向好,但复工与疫情控制的平衡要抓好。

网上观点很多,但我倾向于影响是阶段性的。虽然疫情未除,但中国仍是全世界最有活力的经济体,经济继续向好、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面不会变化;此外,第一季度的GDP占比在四个季度中最少,所以,影响程度也相对有限,相信这两点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

当然,阶段性影响有多大,无疑取决于疫情的控制与复工的速度。关于疫情,综合各种信息,我个人认为还是乐观的。复工无疑是越快越好,因此复工政策应灵活,以利于尽快恢复经济活动。例如,在“非典”期间,曾要求各大商场、酒店、以及一些品牌快餐店实行比平时更为严格的卫生操作制度、规范的消毒制度,而不是简单的暂时停业。总之,现阶段,应避免、以及疏导各层面对疫情反应过度,否则不利于后期经济的尽快恢复。

3、疫情犹如一记警钟,会使消费倾向趋于理性,消费结构或有变化,影响远。

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拉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分别比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高26.6个和46.8个百分点。其中,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9886元,增长12.6%,是各类居民消费中增长最快的。

虽然疫情毕竟不是经济危机,相信消费一段时间后会反弹,长远来看其对中国消费的整体增长趋势的影响也有限,并且从长期看也不见的是坏事,但是,此次疫情无疑给中小企业上了一课,同时也警示了大众,使其收入增长预期与消费心理会发生变化,消费模式会发生变化,这个潜在的影响会是深远的,从而对未来的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构成一定影响。

4、虽然疫情从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等各方面,都有深远影响,但线上经济的发力带来产业格局大的调整则并不然。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公共事件,必然会引起一系列包括商业模式、行为模式在内的经济社会深刻调整。不可否认,在疫情冲击下,线下行业遭受损失,但线上行业反而受益,人工智能等科技与互联网行业及其相关的数字经济迎来机遇。

但是关于疫情将带来的大的产业格局调整,笔者并不以为然,线上无疑会得到继续较快发展,甚至短期内再掀一波小高潮,但大可不必危言耸听。很简单,看一下零售界就明白:近几年,在零售界,曾盛极一时的“线上取代线下”的说法已经烟消云散,而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

其实,线上可以取代部分线下的场景,但绝对不是全部。类似于教育培训,就学习效果而言, 线上教学的交流、互动、学习氛围跟老师面授相比相差甚远。看看银行,线上培训发展这么多年,银行为什么还有如此众多的线下培训?

在很多年以前,笔者就曾经提出,线上不可能一直取代线下,终会达成平衡。这其中,除了我们眼中所看的,还应该去从人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哲学中去寻找答案。

线上与线下,牵涉到了人与人的交流、沟通、情感乃至场景的转换,线上无法提供人从群体共同行为中获得安全感和存在感、实体购物带来的个体在消费时体验的直观性、实时性以及多成员交互活动伴随的认同感和情感上的愉悦。此外,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和商谈行为是社会的黏合剂,这阐释了人们交互活动的必要性。同时,他发现了交往行为的三大有效性要求,即“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而这三点对线上交流而言具有不完备性。总之,线上不能取代线下并非市场经济博弈的结果,而是社会哲学的底层逻辑不允许这么做!

此外,近期,有人提出,线上与远程办公将快速崛起,未来企业概念会淡化,去职场化,未来不会见到大批员工聚集在办公室一起工作的情形。但是,这其中忽略了很关键的一点,那就是企业是一个组织,其他社会团体乃至政府机关也一样。组织不仅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且可以说是社会的基础,可见,何其难也!

最后,中国互联网经过这么多年,该转移、能转移到线上的已经很多在线上,互联网的流量红利在消失,这一点公众也应该有所认知。总的来说,不能否认,疫情过后,线上仍会发展,或因疫情有一段时间的更快发展,各行各业都会想方设法触网,并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深度线上化,但总体谈不上又一次像非典后的颠覆某些行业格局,反而,经此一疫,线下经济的机器化、无人化与智能化的加快发展或许才是真正未来的变局。

等尘埃落定,最终仍是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

拓展资料:

进入2020年,国人一致公认的最大事件,莫过于这次在武汉爆发、影响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肺炎疫情了。

整个正月我都窝在家里,每天重复着一种固定模式,就是与几个姨舅家的老表喝酒打牌。期间所聊的话题,全都与疫情有关。聊的最多的,是这次疫情对各行各业所造成的影响。

有许多不是很熟悉的行业,我没有发言权,就不妄加评论了。就我了解的行业里,我觉得在这场疫情中,大受影响直接受害的行业,首当其冲的就是旅游业(包含交通、住宿和景点),其次是餐饮业,而后则是休闲娱乐业和超市零售业。

在往年,春节期间是这四大行业的销售旺季,就过年前后的这十几天,家家都可挣个盆满钵满,纯利润可以占到全年的一半,甚至更多。如今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呜呼哀哉,全都歇菜。

先说旅游业。在往年,人们利用春节假期,一家人外出旅游顺带着走亲访友,所有车站都人头涌动、拥挤不堪,处处景点都排着长龙、人满为患,家家宾馆都取消打折、一房难求。

再说餐饮业。在往年,春节期间的餐馆和酒店那可个个是生意红火,年夜饭、正月拜年家族聚餐、朋友同学战友聚会、各种乔迁做寿结婚等喜事,一波接一波,不到元宵节,根本就停不下来。

至于休闲娱乐业和超市零售业,也不用多说了,说多了都是眼泪。如今所有人都宅在家里,村封了、路封了,互相隔离了,走亲访友做客接客取消了,各种聚会都被禁止了,大街上也基本就没人了,绝大多数的店铺也都关门歇业了。

窥一斑,见全豹。前些天我在新闻资讯看到这样一个让人辛酸的真实故事,有一对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夫妻,为了利用好春节这个销售旺季,冰糖都提前购置了几吨,山楂和红枣储备了一屋子,夫妻俩还把在老家的父母亲和放寒假的孩子接来城里帮忙。可是一场疫情,让这一家人除了无奈,便是无言…

还有我一同学的亲家,是个养鸭户。因为封城和闭市,本来留待正月卖个好价钱的好几千只鸭都卖不出去了,鸭蛋也没人来收,喂鸭的饲料也运不过来。面对现实,只能犯愁。

2020年这个被疫情弄得闹心的春节,给了我们所有人一个人深刻的教训。常言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肺病疫情就是一场狂风骤雨,国不泰,民难安。只有国家安定了,我们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纵享盛世。

这场疫情,所带来的教训可以说是太沉重、太惨烈、太刻骨铭心、太影响深远了。不管是对国家经济,也关乎我们每一个人。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