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司马光

宝簪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红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不定.

笙歌散后酒微醒,深院夜明人静.相间怎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阳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游山西村对比古诗阅读 对比诗作者是李白

李白 行路难(1)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陆游 游山西村这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用真挚的感情,明朗的笔调,描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家乡的风光和习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诗的头两句,用“莫笑”和“足鸡豚”这些亲切的词语,表现了村民待客忠厚真挚的情态。诗的第三、四两句对山村风光的描绘,是历来为人称颁的名句。第三句中的“重”、“复”二字同义,再和“疑”字一起,写出了山水重叠回环令人迷惑的景象;第四句中的“暗”、“明”相互陪衬,再和“又”字一起,描绘出绿树荫荫、鲜花灼灼,令人惊喜的景象。诗的第五、六两句,写这里的民风民俗,箫鼓齐鸣,衣冠简朴,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赞美。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抒发感情。这里的热情招待,优美风光,淳朴民俗,使诗人兴致勃勃,但诗人没有直接叙述这种心情,而是通过另一种形式曲折地表现,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足见兴致浓厚而强烈。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歌比较阅读从哪些方面入手?

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 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 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总结、表述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对比阅读《七律 长征》和《清平乐 六盘山》

我知道意思:

【注释】:

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

望断:望尽。

屈指:屈指计算。

红旗:一九五七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一九六一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记发表在该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报》。

长缨: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注释。

苍龙:《后汉书·张纯传》,“苍龙甲寅”。注曰,“苍龙,太岁也”。古时以太岁为凶神恶煞,太岁在地上,与天上岁星相应。

【译诗】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

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描写梅花古诗的对比阅读 甲梅花 乙卜算子 咏梅 丙红梅赞

1 不畏严寒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2.坚强、刚正和高洁气质

3.不惧寒冷、迎风而开 清香飘逸、冰清玉洁、开放、颜色、品质。坚强高洁,不屈不挠的心境

对比赏析古诗词三首和儿童诗两首

两首诗的对比赏析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西洲曲》与《木兰诗》对比阅读

一、共通之处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7352040.htm

1.传承性

两者都继承了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形式主义文风泛滥的南北朝,这两首民歌的出现,一清新,一刚健,是南北朝文坛的一种新力量和新鲜血液。

2.语言及体制

《西洲曲》与《木兰诗》的语言形式都是以五言为主,从语言的成熟和精致上看,两首民歌都有在流传过程当中经过文人加工修饰的痕迹,但在描写自然景色、刻画人物心理、渲染现场气氛等方面,语言都干净生动,既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又有很浓的生活气息,都保持了亲切优美的民歌风格。南北两方的民歌,在体制上多是短小精巧的,而《西洲曲》和《木兰诗》,都是南北两方少有的、典型的长篇之作。

3.悲剧性

《西洲曲》中的女主人的相思,痴了,醉了,对恋人是一生的专注。但她的痴、她的真,永远都不会完整,她念着、等着的男子,不曾出现过,她演绎的,实则是一出悲剧。《木兰诗》中,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战争过程中的艰苦,没有让她退缩,最后赢得了胜利,她的忠勇,可鉴明月。木兰胜利归来后,她作为一名女子,不能接受天子的册封,她解甲归田,亲人欢笑迎接的背后,掩藏着的是莫大的悲伤。两位女主人公共同的悲剧命运,体现了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男权是至上的,无论女子有何美德,有何惊天动地的智慧与才能,都逃不开男权至上的社会眼光;柔情似水也好,英武不凡也罢,一样改变不了妇女受压迫、受歧视的悲剧现实。

4.妇女美德

《西洲曲》中那不纤不碎而又若断若续的深深情味,是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执著和忠诚,《木兰诗》中木兰爱家爱国,不畏艰难险阻,一往向前,胜利而归,两首民歌中都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美德。《西洲曲》中的女主人公对所爱的人不离不弃,虽然爱的人走后久未归来,但她还折梅寄相思,托风倾诉梦中情,一如既往地念着远方的心上人,体现了她忠贞中现勇敢,柔情中含刚毅的气质。《木兰诗》中,木兰作为一名女子代父从军,既表现了她孝顺父母、关心体贴年迈的父亲的儿女柔情,又昭示出她深明大义、顾全国家大局、敢于浴血卫国的赤子情怀。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疆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偏于个人原因也好,是社会现实逼人也罢,木兰愿意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的劳动,她爱国家也爱亲人,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良品质。这两首民歌中的女主人公,前者对爱情的执著和专注,后者对国家和家庭的忠诚和厚道,恰恰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二、迥异之处

1.不同的语言特点表现不同的社会内容

《西洲曲》的语言精致洗练,而《木兰诗》的语言朴质晓畅,前者呈现的自然景色温巧柔媚,而后者展现的自然景观则苍凉劲直,前者有桥有花,后者是黄河黑山。《西洲曲》中的女主人公,她的相思是温润和柔、缠缠绵绵的,从侧面反映了南方的经济较为繁荣,社会趋于平稳,人民生活较为富足的状况,所以女主人公才有闲情逸致去长时间的相思想念,演绎心中的情感。而《木兰诗》中,木兰作为一名女子,却为形势所迫,代父策马疆场为国征战,反映了北方各族间的战争,搅乱了社会的稳定,加深了人民生活的苦楚,参军的男丁血死沙场,所以才会有女子女扮男装,加入征战的队伍。

2.女主人公的形象

《西洲曲》中的女主人公受困于相思,局限于闺阁之中,而《木兰诗》中的女主人公走出了闺阁,策马驰骋于疆场,前者哀怨柔情,后者英武不凡,反映了南方社会和北方社会的传统因素对女性束缚程度的不同,以及女权意识觉醒程度的不同和勇敢程度的差异。

3.风格特征

《西洲曲》中的女性哀怨缠绵,篇章风格是清丽的,如潺潺流水,委婉曲折,未免儿女情长。而《木兰诗》中的女性形象是豪放刚毅的,篇章的风格是粗犷的,如蓬蓬野火,顺风而趋,满是风云之气。前者的哀怨惹人怜,后者的刚柔并济使人敬。

4.影响

《西洲曲》与《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的影响也各有其长。《西洲曲》作为一首情歌,清人沈德潜评其时曰:“续续相生,连附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西洲曲》中谐音的运用,如“梅”即“媒”,“莲”即“怜”,感情含蓄婉曲,多情味与韵味,对后世的诗人和词人,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民歌中谈情说爱的内容,对后世文学题材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唐五代以后,“婉约派”的形成,在意境、语言等方面,对《西洲曲》都有不同程度的借鉴。《木兰诗》作为一首叙事民歌,长达三百多字的巨制,是前所未有的,这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起了示范性的推动作用。《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唐代白居易的《戏题木兰花》中便有“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可见《木兰诗》在中唐已脍炙人口。《木兰诗》质朴晓畅的语言,豪放刚健的风格,对后世诗词中的豪放之气的产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之,南北朝属于同一时代,虽然北方受少数民族控制,但北方以少数民族语言写就的民歌传入南方后,经过汉语的翻译,语言形式上便打上了南方文学特点的烙印。加上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定汉语为官方语言,这对北方的文学创作趋同与南方是有影响的,加上南北两方民族的互相迁徙、经济的互相往来、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以及南北两方共同的儒家文化根源,决定了《西洲曲》与《木兰诗》存在共通的地方。另外,《西洲曲》与《木兰诗》迥异之处的形成,是南北两方不同的统治阶级,不同的民族文化,各异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以及迥异的地理环境使然也。

作者: 王安胜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思源实验学校)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对比阅读完成题目。(5分)渭城曲 &n…

小题1:两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借客舍、柳、归雁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1:《渭城曲》加点诗句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对友人此去的忧虑之情,流露更多的是伤感和无奈。《别董大》加点诗句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对友人此去的鼓舞和激励,流露更多的旷达与豪迈。两者选其一即可。

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第11小题从手法与情感角度去欣赏,第12小题从诗句的内容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