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赋于诸葛草庐的门联

驽马并麒麟;

寒鸦配鸾凤。

——罗贯中《在国演义》中以除庶之口赋咏诸葛亮

经天纬地之才;

出鬼入神之计。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再以徐庶之口赋咏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成都武侯祠中赞颂诸葛亮的对联,改编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之《蜀相》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代赵藩撰 成都武侯祠“攻心”联

丞相当年曾驻马;

江山终古此蟠龙。

——佚名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荐公一掬建业水;

听我三终梁父吟。

——顾孝廉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许先帝驰驱来连吴会;

有儒者气象上继伊周。

——刘忠诚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风景依然,名士曾杭衣带水;

云霄如在,寓公为集草堂资。

——陈宗濂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驻马此重经,莫问渠天发残碑,临硎断阙;

卧龙如何作,愿为我翦除他族,开济清时。

——冯梦华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慕纶巾羽扇风流,俎豆维新,恍之西蜀祠堂南阳庐舍;

冠钟阜石城名胜,江山依旧,渺矣吴宫花草晋代衣冠。

——佚名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词

八千余年上下古;

七十二家文字奇。

——清·顾槐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云归大漠随舒卷;

门对寒流自古今。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龙去崇朝作霖雨;

我来高卧想羲皇。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诸葛大名垂宇宙;

元戎小队出郊坰。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梁父吟成高士志;

出师表见老臣心。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真人白水生文叙;

名士青山卧武侯。

——陶澍典诸葛亮题湖南省南阳城楼

旨寻六家,业窥五际;

内学七纬,旁通三微。

——清·顾嘉蘅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几?

能使山川增色,陋世何妨。

——单家驹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清·顾嘉蘅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器学潜藏,抱膝长吟田父乐;

经纶跃展,鞠躬尽瘁老臣心。

——吴庆桐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庵垂两千年,问吴宫魏阙安在;

人居三代下,比商伊周吕何如。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先生本天下才,世人莫之许也;

数语备当时事,将军岂有意乎。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德深于众,名垂青史,江河行地;

功高于世,声震寰宇,日月经天。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地无论宛襄,有诸葛庐自堪千古;

统并存吴魏,读隆中对早定三分。

——黄剑三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纵论三分天下,审势通策佐先主;

长怀一统江山,辅国连治启后人。

——胡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

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

——张焕然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烧博望、平南蛮、出祁山,功垂宇宙;

拼司马、骂王朗、气周瑜,名振古今。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将相本全才,陈寿何人,也评论先生长短;

帝王谁正统,文公特笔,为表明当日怀忠。

——清·顾嘉蘅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抱膝此安居,觉异日桑种成都,殊非本念;

长吟谁与和,问当年曲赓梁父,可有遗音。

——清·顾嘉蘅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巾扇任逍遥,试看抱膝长吟,高卧尚留名士隐;

井庐空眷念,可惜鞠躬尽瘁,归耕未慰老臣心。

——金国钧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心县八阵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

目击三分鼎,东联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耕。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

结庐在紫峰白水一侧,曲吟梁父,千载风云起卧龙。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欤?君子人也;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人。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溯尼山邹峄而还,五百年必生名世;

为一不义、杀一不辜,虽千驷万锺弗受,三代下犹见斯人。

——刘镇华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负天下奇才,若定指挥,独惜赍志偏安,鼎足三分屈王佐;

叹风尘末吏,未遑窃比,追溯鞠躬尽瘁,心香一瓣学乡贤。

——曹慕时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此地藉卧龙以传,看丹江西抱、白水东环,只许长留名士隐;

斯人超雏凤而上,即莘野币交、渭滨车载,何如亲见使君来。

——清·顾嘉蘅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347.htm

诗词对联在历史教学中的妙用

在历史教学中要追求导入语的艺术化,教学手段的新颖化、多样化,教学过程的活动化,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趣味化,就能以趣激学,使教与学真正成为“愉快的艺术”。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富含哲理,使人陶醉。诗词有着很高的史学、文学和思想价值。这就为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它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古诗词对历史教学有着巨大的价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古诗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若能在历史教学中对古诗词进行大力挖掘,加以利用,将对学生大有裨益。

一、利用诗词导入新课,创设历史情境

用诗词导入教学能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打开学生心扉,使学生的思维的齿轮运转起来。例如,《秦朝的统一》这一课时,我就借用了的《沁园春・雪》中的下阙诗词导入新课,歌词出现采取了配乐朗读的方式,在学生听全词的时候,我就把下阙给学生写在黑板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学生听完全词后,我就用彩色粉笔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划出来并分别给学生作解释。在笔下的几位古代帝王,秦始皇是首当其冲,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看看秦始皇有哪些功绩值得放在首位呢?从而带学生一同走进了《秦朝的统一》这一课。例如在组织《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教学时,教师先说道:同学们学过主席的诗《七律・长征》吗?能背诵下来吗?学生的激情一下被调动起来,激情的背诵着。接着老师说,主席以磅礴的气势描述了人类历史上这次伟大的行程。有人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有人说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也有人说长征是――由此导入新课,就很快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五十多年前红军长征这一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新课学习中,巧用诗词,点燃学习激情,突破重难点

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巧用诗词,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突破重难点。例如,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中,介绍西城,就利用学生学过的诗句,让学生齐背《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渭城曲》,“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教师进而提出问题,诗中的玉门关、阳关以西和以东在和人眼中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那么玉门关、阳关和西 城有关系呢?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西域的理概念。知道西城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或更远的地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东汉末年由于长期战乱造成的荒寂凄凉的社会现实。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的情况。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利用佛教欺骗和麻痹广大人民,当时许多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都大力推崇佛教,以此出现了佛寺遍布各地,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三、利用诗词进行教学教学小结,有利于记忆所学内容

教学结束后,利用诗词总结,往往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我就用“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来总结左宗棠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功绩。

四、利用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诗词是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内容。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屈原那忧伤的“长太息以掩涕兮,衰民生之多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敢因祸福避趋之”,光绪皇帝为邓世昌撰写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凡此种种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佳诗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用,能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总之,把古代诗歌词曲巧妙适时的引入历史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联想、分析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但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精心挑选难度适宜、同历史知识关系紧密的诗歌,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否则,不仅不会达到预定的效果,甚至得不偿失。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古诗要做到准确、恰当;尽量引用浅显易懂,学生容易理解的;一定要选用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切忌引述过繁过滥,一定要依据教材而选择诗词,使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历史方面的对联

屈原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杜甫

草堂留后世 ;

诗圣著千秋

杜甫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腾虎跃几诗容;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苏轼

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

文天祥

犹留正气参天地

永剩丹心照古今

苏轼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

诸葛亮

心悬八封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

目击三分鼎,东连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躬。

信陵君

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实读者慷慨悲歌不已;

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思夕,问君谁能拔抑磊落之才。

陶渊明

门前学种先生柳;

岭上长留处士坟。

诸葛亮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李白

豪气压群山,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仙才媲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

李清照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扬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诸葛亮

已知天下三分鼎,

犹竭人谋六出师

蒲松龄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盖叫天

英名盖世三岔口;

杰作惊人十字坡。

杜甫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李白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蔡鄂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诸葛亮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史可法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秦桧(不是赞美)

人从宋后少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岳飞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还有很多,有的都忘了

诗词对联在历史教学中的妙用

在历史教学中要追求导入语的艺术化,教学手段的新颖化、多样化,教学过程的活动化,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趣味化,就能以趣激学,使教与学真正成为“愉快的艺术”。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富含哲理,使人陶醉。诗词有着很高的史学、文学和思想价值。这就为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它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古诗词对历史教学有着巨大的价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古诗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若能在历史教学中对古诗词进行大力挖掘,加以利用,将对学生大有裨益。

一、利用诗词导入新课,创设历史情境

用诗词导入教学能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打开学生心扉,使学生的思维的齿轮运转起来。例如,《秦朝的统一》这一课时,我就借用了的《沁园春・雪》中的下阙诗词导入新课,歌词出现采取了配乐朗读的方式,在学生听全词的时候,我就把下阙给学生写在黑板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学生听完全词后,我就用彩色粉笔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划出来并分别给学生作解释。在笔下的几位古代帝王,秦始皇是首当其冲,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看看秦始皇有哪些功绩值得放在首位呢?从而带学生一同走进了《秦朝的统一》这一课。例如在组织《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教学时,教师先说道:同学们学过主席的诗《七律・长征》吗?能背诵下来吗?学生的激情一下被调动起来,激情的背诵着。接着老师说,主席以磅礴的气势描述了人类历史上这次伟大的行程。有人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有人说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也有人说长征是――由此导入新课,就很快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五十多年前红军长征这一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新课学习中,巧用诗词,点燃学习激情,突破重难点

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巧用诗词,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突破重难点。例如,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中,介绍西城,就利用学生学过的诗句,让学生齐背《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渭城曲》,“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教师进而提出问题,诗中的玉门关、阳关以西和以东在和人眼中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那么玉门关、阳关和西 城有关系呢?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西域的理概念。知道西城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或更远的地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东汉末年由于长期战乱造成的荒寂凄凉的社会现实。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的情况。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利用佛教欺骗和麻痹广大人民,当时许多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都大力推崇佛教,以此出现了佛寺遍布各地,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三、利用诗词进行教学教学小结,有利于记忆所学内容

教学结束后,利用诗词总结,往往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我就用“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来总结左宗棠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功绩。

四、利用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诗词是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内容。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屈原那忧伤的“长太息以掩涕兮,衰民生之多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敢因祸福避趋之”,光绪皇帝为邓世昌撰写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凡此种种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佳诗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用,能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总之,把古代诗歌词曲巧妙适时的引入历史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联想、分析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但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精心挑选难度适宜、同历史知识关系紧密的诗歌,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否则,不仅不会达到预定的效果,甚至得不偿失。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古诗要做到准确、恰当;尽量引用浅显易懂,学生容易理解的;一定要选用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切忌引述过繁过滥,一定要依据教材而选择诗词,使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元宵节的诗词对联,各地习俗,历史发展和起源故事有什么?

元宵节的诗词对联: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这首诗不落俗套,取材农村,绘声绘色,元宵景物毕现眼前。灯月辉映的乡村是美的,灯月映照下的村女则更美。她们青春焕发,喜气洋洋,尽情欢笑。明代张灯的日数,自太祖始增为十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成为了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最爱“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一句,整首诗至此,已将“良辰”“娱人”“笙歌”“开口笑”“消良辰”连成一线,组成了一幅元宵喜乐图。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本诗描写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消魂的时刻。“万灯明”万灯,泛指很多灯,明则是亮起来了。

正月中旬动帝京:“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动”震动。形容热闹。“帝京”是指京城、国都百内人连袖舞:“三百内人”应该是指很多的宫女。

“三百”也是形容人数众多的,非实指。“连袖舞”是指一时天上著词声跳舞。“一时”是说当时,“天上著词声”是指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也是极言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声可直传天上。

习俗:燃灯,赏灯

起源来历故事: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的诗词对联,各地习俗,历史发展和起源故事有什么?

元宵节的诗词对联: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这首诗不落俗套,取材农村,绘声绘色,元宵景物毕现眼前。灯月辉映的乡村是美的,灯月映照下的村女则更美。她们青春焕发,喜气洋洋,尽情欢笑。明代张灯的日数,自太祖始增为十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成为了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最爱“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一句,整首诗至此,已将“良辰”“娱人”“笙歌”“开口笑”“消良辰”连成一线,组成了一幅元宵喜乐图。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本诗描写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消魂的时刻。“万灯明”万灯,泛指很多灯,明则是亮起来了。

正月中旬动帝京:“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动”震动。形容热闹。“帝京”是指京城、国都百内人连袖舞:“三百内人”应该是指很多的宫女。

“三百”也是形容人数众多的,非实指。“连袖舞”是指一时天上著词声跳舞。“一时”是说当时,“天上著词声”是指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也是极言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声可直传天上。

习俗:燃灯,赏灯

起源来历故事: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