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中国自《诗经》、《楚辞》、《汉赋》、《乐府》以来一直有作诗的传统。《诗经》的诗句多以四字为一句。从汉到魏晋南北朝发展出来的古体诗,有不固定字数的、亦有五言、六言或七言的,但句数不限。隋唐除了承袭了古体诗的体裁,亦同时发展出对结构更为工整的近体诗,如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对押韵、平仄等等格律上有更严格的要求。在结构上讲求工整均称之余,诗所包含的题材多样化,既有抒发个人情感,亦有深刻反映现实社会的作品,意境深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宋词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手法、 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中国古诗词按内容的分类 要每种分类都有介绍! 急急急急急急急!很急!非常急!

⒈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⒉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⒊伤春伤别诗(闺怨诗)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⒋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⒌山水田园诗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⒍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⒎即事抒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⒏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9.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10.闲适隐逸诗

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

这类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

11.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古诗按内容可以分为哪几种

(1)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边塞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5)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扩展资料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诗

以家书为题材的古诗YAO

秋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鉴赏: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 ,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 ,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 ,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 ,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写讲诗里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 复恐匆匆说不尽 “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 ,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关于写作文要灵活应用要有新颖题材的诗句

高考作文各种文体写作复习技巧当前,对于高考作文来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很多考生拿到了作文题,往往不知道写些什么,脑子里似乎不存在所要写的东西。这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 高考满分作文,他们无一例外地写出了生活的丰富多彩,在写作上根本不存在“写什么”的问题。难道他们有不同于一般学生的特殊生活吗?一般来说,是没有的。要说他们与一般学生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比一般学生强,心灵比一般学生敏感,能够从生活中观察和感受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东西。造成多数学生作文课上不知道“写什么”的原因,大概就是在这里。那么,怎样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呢?叶圣陶早就说过,要在平时充实生活,丰富经验,增长阅历,养成认真观察、仔细认识事物的习惯,养成有条理地周密地推理判断的习惯。叶老还强调,“一个人要在社会上有意义地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是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如果是为了写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这就是说,不是为了写作才去生活,才去丰富生活经验,而是为了生活才写作,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能够把叶老的说法化为实践,那么“写什么”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从高考满分的优秀作文中,也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怎样思考生活的,怎样感悟周围人物的,怎样体验美好人性的。从这一切,我们不难获得关于“写什么”的启发。而对于“写什么”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的考生来说,“怎样写”则是需要解决的头等问题了。关于学习“怎么写”,鲁迅先生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这就是说,应该从大作家的经典作品中去学。在中小学生语文教材中,大都是这类作品,它们应该是我们学的重点。最近几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作品,也应该作为学习“怎样写”的对象。从这些作品中,学习作者怎样立意,怎样选材,怎样谋篇,怎样遣词造句。平时人们都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的。同学们不妨带着写作中的问题去阅读经典作品,如朱德熙先生所说:“重要的是得联系自己,要‘心中有我’,就是说要设身处地去想:这篇文章要是让我来写,会写成什么样子,照这样写是比原文好还是不如原文。如果不如原文,那是为什么?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文章,一定有很多收获,特别是从中悟出许多作文的道理来。”然而,在自己写作的时候,“愈不把阅读的文章放在心上愈好”。因为“阅读的文章并不是写作材料的仓库,尤其不是写作方法的程式”(叶圣陶语)。自己写作文,材料来自于自己的生活,应该寻找适合自己的作文内容的写作方法。换言之,从阅读中学习写作,只是借鉴,绝不是生搬硬套。高考作文各种文体写作复习技巧 (一)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是一种根据提供的材料和提示语提供思考的范围和方向,要求作者围绕这个“话题”进行写作的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以“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的新形式,使考生的创作个性得到展现,优势得到发挥,才干得以施展;同时,高一级的学校所需要的能够写不同文体的学生也能够在话题作文这种考试形式中得到满足。随着作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和深入,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也在不断完善,从近三年各省市中考作文题来看,话题作文的出题形式有了新的变化:1.用导语引出话题。如2003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在生活中,有许多的人和事物使我们感动。同时,我们的一些行为也可能感动别人。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2)文章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2.用材料引出话题。题面由文字或图画材料和话题两部分组成。材料的作用是激活思维,引出话题,限制写作范围。大多省市以这种形式命题,高考也是这样。3.直白式。作文直接呈现话题的题目,不做任何解释说明。写话题作文审题很重要。下面我们以2003年河北省中考作文为例,分析一下审题的内容包含哪些方面:一审文题要求、规定语,明确写作范围。话题作文试题的文字部分至少包括写作导语、话题范围、具体规定或要求三部分。这三部分的文字,都需要我们逐一阅读,辨析要求,明确界限,避免违规。题面上的硬性规定,如文体限制、字数要求、选拔性阅卷不得出现暗示性文字,对姓名、校名、地名等方面的要求,要言听计从,如果硬闯红灯,得分会惨不忍睹。二审文章体裁要求,确定适合的写作体裁。话题作文虽然一般不限文体,可是具体到每一篇文章又要有文体色彩,不能用《谈感动》一类的题目写记叙文,也不能用《感动游览记》一类的题目写议论文,议论文也不要有题记、小标题之类记叙文特点的写作形式。如果文章缺少文体规范,写出来四不像,大段的记叙和大段的议论生硬地捆绑起来,会使阅卷老师一头雾水,搞不懂是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去体味呢,还是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去理解,你是没有驾驭这种文体的能力呢,还是分不清记叙、议论和说明这些表达方式的作用,其阅卷印象自然会受影响。三审材料与话题的关系。话题作文规定的写作内容往往范围很大,如以“感动”为话题,容易使考生思绪万千,无所适从,加之时间限制,导致考生想到哪写到哪,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对“大话题”加以限制。使之由大化小,由抽象变具体,从一个角度写自己的见闻或感受,注意突出情感的转化过程。那么生动传神、见解独特、立意新颖的文章自然会喷涌而出,使文章达到“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理想境界。(二)全命题、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限定了作文题目的一部分内容,然后留出一部分内容由作者按要求自己填写完整,再进行写作的作文命题形式。这种作文形式的主要标志是作文题目中留有空缺。其特点是有较大的开放度、灵活性,给人留下广阔的创作空间,又有一定的限制性。这两年中考全国有不少的省市采用了半命题作文的形式。半命题作文根据有无提示语可分为有提示语和没有提示语两种形式;根据题目空缺的位置可分为前空式、中空式和后空式。写这类作文的前提是要按要求补全题目。需要注意的问题是:1.斟酌已给出的半个题目信息,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作特长、写作内容等将其补全,成为全命题作文,巧妙地让陌生的新题变成自己熟悉的旧题,从容地完成一篇熟悉的作文。例如有关“读书”“亲情”“学校生活”之类的作文相信同学们已经写过不计其数的文章,我们可以将2005年重庆中考作文题“那是一首歌”写成“读书经历是一首歌”“母爱是一首歌”“学习生活是一首歌”。也可以将2005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作文题“精彩”演变成相类似的形式。2.注意审清题面要求,明确选材范围。如2003年湛江中考作文题要分清“生活”与“生命”的不同。3.标题切忌大而空,要力求展示个性风采。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眉目”,它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格调、精神和色彩,好的标题能使人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4.立意要鲜明,集中,新颖。例如:“生活因__更精彩”和“生命因__更精彩”都是半命题作文,限制较少。空缺处可以填名词、动词、形容词,如音乐、读书、挫折、爱等,也可以填短语,如得到关注、奋力拼搏、遭遇苦难等。题目一旦确立,就要善于从平凡的生活彩链中挖掘出最耀眼、最闪光的那一节来写,要写出精彩的一瞬、精彩的场面、精彩的心灵感悟。总之,要突出精彩,突出填写的词语,突出主题。其次,表达的角度要巧。在突出主旨的前提下可以有选择地使用悬念、插叙、呼应、对比等技巧,要设计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适当穿插议论和抒情,行文中要注意反复点题。另外,选材要新。要善于调动多种描写手段打动人,以此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三)材料作文所谓材料作文,是要求写作者根据所给的一段文字或图画等具体材料,按照作文命题要求,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它的特点是读写结合。写作者要经过阅读材料、理解分析、提炼主旨、联想想象、筛选甄别、文字表达等步骤,才能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材料作文的类型有:根据文字材料作文、看图作文、扩写、缩写、改写、续写等。例如2005年中考作文题。材料作文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是:1.要读懂材料。认真阅读材料,理清材料思路,明确材料指向,归纳材料要点,把握材料寓意,最终提炼写作中心。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关键,也是考场作文能否及格的第一步。提炼中心练习。阅读所给文字,归纳写作要点:小时候妈妈经常教育我们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别人对你的恩情,这才是做人的根本。”现在我也用妈妈这句话教育我的孩子,希望他做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激的人。2002年6月的某一天,儿子放学回来,一进门就说:“妈妈,我们学校要给受灾地区捐款,这一次我捐100 元。”“为什么?”“因为这次受灾地区有陕西省,我很担心周至县枣春小学的孩子们,还有我住过的老乡家是否被水淹了。妈妈,他们会被水淹吗?还有那些可爱的小狗。”说着说着儿子的眼圈红了起来,我也被他感动了,于是从包里拿出100元递给他。他所说的地方是他2001年随星星河记者团采访过的地方。这则材料只要找到点题句——希望儿子做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激的人,即“感恩”,中心内容就迎刃而解了。2.要联系实际。确定写作中心后,内容构思是要选择切入点,从身边小事、眼前情境、街头见闻等入笔,徐徐展开生活画卷,联系作者的学习、生活实际,写实事、抒真情、谈看法、说体会。3.要力求出新。在文章观点无误的前提下,展开多角度的思考,突破思维定势,克服从众心理,独辟蹊径,力求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摄人心魄的好文章。还是“感恩”的材料,一位同学的作文是这样开头的:family,家庭。F代表爸爸,father;a代表和,and;m代表妈妈,mother;i代表我,I;l代表爱,love;y代表你们,you。把汉语的意思连在一起,就是“爸爸和妈妈,我爱你们”。那晚,我和一个语文课代表,为了帮老师查点什么,晚上八点左右,才在同学们的关心声与道别声中,走出了校门。也就在此时此刻,我才想起我忘记把晚归的事情告诉给这个世界上最爱我,最疼我,最关心我的人——我那恩重如山的家人。4.要锤炼语言,巧用修辞,力求使文章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5.避免材料作文跑题的方法是要注意开头、结尾的写法,做到首尾呼应,反复点题。(冠华作文网)六谈情景作文题材情景教学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情景作文教学以观察情境为基础,激发情趣为核心,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它把作文教学与语言表达,思维发展,智力开发,性情陶冶,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从课堂到课外, 从封闭到开放,引导学生树立大作文思想,用心灵去感受,去体会写作情境,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以下情景作文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一,生活体验.1,自然生活.远足活动,参观游览,体验美好,探索奥秘.杜甫《望岳》诗说:”造化钟神秀.”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好的精华.学生有意识地走入自然,观察馥郁的山谷,五彩缤纷的原野;观赏蔷薇色的春天,玫瑰色的夏天,金黄色的秋天,鹅毛色的冬天……触发他们的灵感,撩拨他们的诗情,培养他们的情趣.2,家园生活.开展”今天我当家”,”假如我是爸爸”等摸拟扮演角色,体验长辈的甘苦,领悟真实的生活.3,校园生活.举行小发明,小制作,小考察等活动,参加田径运动会,进行升旗仪式,设立小小辩论会等;接触现代科技,学习和应用电脑,网络等技术,了解科技成果,体验巨大的科研力量.进行对话交流,增强对信息的收集和应用的能力,升华创新意识.4,社会生活.走进社会,走进村坊街道和社区活动,关注社会生活,捕捉社会热点,扩大信息汇量,让源头活水滋润他们的心田.接触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调查访问,清扫卫生,服务社会,了解劳动的含义,体验劳动的价值.平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这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语言描述.在情境出现时,老师或学生伴以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以增强立体感,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三,听声想象.提供各种音响,钩连思维,引发想象,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产生表达欲望.可先说故事,再想象构思.四,扮演体验.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活动,表演是学生的本能使然,让学生进入游戏,课本剧等角色,激发情绪,增加亲切感.看演唱,细观察,增强趣味性.五,实物演示.以实物为主,配置必要的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出某一特定的情景.如出示”一张照片”,进行横向联想,想象起因,经过和结果.六,图画拼凑.用课文插图,挂图,简笔画等图画形式再现写作情境,可用几幅图组成不同形状的图案,或用几根小棒随意组图,再编造一个生动的故事.这样既发展了智力,又培养了创造能力.以上六种是立体式,多维式的情景活动,能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源头,让其在”生活空间”中眼,耳,手,脑各种感官参与,从而有效地培养观察,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并极大地丰富了写作素材,拓展了写作思维,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我要写”为”我乐写”.(冠华作文网)击中话题作文的软肋由于话题作文只是要求考生在一个大范围里作文,其他的限制很少,因此,考生完全可以打开自己的记忆库,找出一些写过或者读过的文章,加以改造,添进一些紧扣话题的语句,完成作文。这是话题作文的软肋,是要害所在。考生如果掌握了这一点,就可以省却许多工夫。为了说明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先来读一篇文章:画弧(任志鸿主编《优化设计》,学苑出版社)由于交通阻塞,当我匆匆赶到现场时,比赛已经开始五分钟了。大门口的上方挂着标语:“‘太阳杯’中学生现场书画比赛”。我环视四周,只见讲台上放着一只茶壶,一个苹果。我知道这是比赛题目。其他参赛者已经开始在画了,好的位置已被他们抢走了,我只好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放下画架,开始作画。作画前首先要观察。讲台上那只茶壶是极普通的,下边是圆圆的“肚子”,旁边是长长的“嘴巴”。虽然我迟到了,但幸好题目简单,我已画过许多茶壶了,心里暗自庆幸。可是不对,茶壶的“肚子”怎么是直线型的?难道我眼花了?再看,没错,确实是直线!忽然我觉得茶壶的明暗色调也不尽对,映入眼帘是的黑茫茫的一片!该的位置!糟糕的位置!我终于明白了缘由,看看周围的人都快完成了,我也不再埋怨。那茶壶的“肚子”,我是该画弧还是直线呢?如果画弧,那不是失去了“现场”比赛的意义吗?如果画直线,肯定得不了奖。一番斟酌,我决定按我看见的画。时间一分分过去,其他同学陆续交画,偶尔有人走过我的身旁:“你看她画的茶壶,太有趣了,茶壶的‘肚子’怎么可能是直线型的?”话说得很小,但我能听见。“是吗?真是个大笨蛋,连这最基本的也不懂,居然敢来比赛!”……我没有抬头,顾自画着,但我知道眼睛里有点湿,我给画拟了个题目《丑陋的茶壶》。铃声一响,我是最后一个交画。老师看看我的画,又看看我的位置,有点皱眉。“老师,可我看到的真的是直线!”我也知道我的茶壶太不像了。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不同的位置,当然是不同的画,能把你看到的画出来就好了。”三天后,还是在那个大厅里,只是换了标语:“‘太阳杯’中学生现场书画作品展”。当我进去时,我看到一大群人围着一张画,还听见老师在介绍:世界是丰富的。答案是多彩的。站在不同的位置,当然有不同的画。小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实实在在的描绘,画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人群散后,大厅里只剩下我一个人。墙上挂着一副熟悉的画——《丑陋的茶壶》,下面的标签上写着:特等奖。《优化设计》对上文的评论是:这是一篇用记论文形式写作的高考应试佳作……用老师的介绍表扬,不露痕迹地点明“世界是丰富的,答案是多彩的”这一题旨。不知大家会不会同意这篇文章是以“答案是丰富多彩”为话题写的优秀的考场作文,现在我们先假设大家同意,那么,我以为小动小术,本文完全可以旧貌换新颜:可以改成符合2001年全国以“诚实”为话题的作文;也可以改成2002年北京市以“规则”为话题的作文;还可以改成2002年全国以“心灵的选择” 为话题的作文。下面就是我对此文的改造:一、将倒数第三段末尾的“就在这里。”改为“就是诚实”。(符合“诚实”话题)二、将第五自然段中的“一番斟酌”改成“我内心矛盾着、斗争着、最终作出选择。”(符合“心灵的选择”话题)三、将倒数第三段“世界是丰富的,答案是多彩”的一句换成下面的话:“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画画同样要讲究规矩,但当原先定的规则和眼前的现实相抵触时,就绝对不能抱着规则不放。(符合北京“规则”话题)如果说这篇考场作文装在2000年的瓶中可以称得上好酒的话,那么我们以为装在2001和2002年的瓶中仍然不失为好酒。同样,还可以将本文改造成符合“位置”、“条件”等类话题的文章。将同一篇文章贴上不同的标签,写成不同的文章,这绝对不是应对高考作文的正确途径,但既然话题作文存在这个致命的弱点,命题者又不能很好的加以防护,我们又为何不能趁机钻点空子呢

关于古诗的资料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 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扩展资料:

格律特征:

古诗(古体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相对于近体诗,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

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所以,七言古风颇受七言近体诗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诗

古诗词朗诵有那些形式??

朗诵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下面举三个例子谈谈诗歌朗诵的技巧。

例1《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例2《我的“自白”书》

这是陈然同志被捕以后在特务们逼迫他写自白书时写的。这首诗既是一个共产党员崇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又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庄严宣判。全诗感情真挚,充满了激情,充分表现了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要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口气,语调要高昂有力。

第一节,两个“任”字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怕敌人毒刑拷打的坚强意志,要读得重些:“不需要”三个字的语气是坚定的:“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个反问句,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血”字的尾音要稍微拖长,并且往下降,表现出对敌人残酷屠杀的轻蔑。

第二节,“人”和“怕死鬼”形成对比,要读得稍重:“自白”的尾音要拖长,表示出是所谓的自白的意思:“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一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朗诵时要感情奔放,语调昂扬,要表现出共产党人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我们能领会诗的意境,就能深刻感受作者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激起我们与诗的内容相应的感情,再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朗诵时就会感情充沛,节奏鲜明,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例3《向日葵》

不知太阳上白天仰着脸——有啥秘密,瞧呀,瞅呀,引逗得你哟夜晚低着头——那么好奇?思来想去……

这是一首歌谣诗,这首诗的想象很新颖、奇特,能充分展现少年儿童聪慧敏捷的思维特点,因而充满纯真稚嫩的儿童情趣。

这首诗开始就把向日葵拟人化了。由“我”向它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既是“我”的疑问,也会引起小听众认真地思索。朗诵这两句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顿,以引起小听众的思考。

“不知/太阳上/有啥/秘密”,这一句重音应落在“不知”、“秘密”上,“知”和“啥”两个字的尾音可以适当拖长。

第二句要强调“好奇”,需加重语气,“奇”字的尾音要渐弱。

第三句可以结合儿童的天真、顽皮表现出来,语调轻快,头部、眼神可适当转动。

最后一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鲜明对比,速度放慢,语调轻缓,注意停顿,给小听众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总之,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朗诵

1、朗诵的概况

朗诵艺术有一个基本的概况。它是一门新兴的艺术,虽然历史悠久,但是中间中断了很长时间。它源于口头传诵,认真算起来,也就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

2、朗诵和朗读的区别和联系

有相同之处,有不同之处。因使用的范围各不相同,而要求也有不同。朗诵,要求声音清晰、响亮,需要洪亮的嗓音来表达。朗诵比朗读的要求更高一些。朗诵要对作品的中心思想有理解,要和作者有强烈的共鸣,这是语言再创造的前提。而女性受生理条件制约,要求柔美一些。

3、朗诵的要求

朗诵是一门绘声绘色的语言艺术

朗诵要有规范的语言的基本功。要求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朗诵要能够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内心的事项要与作品和作者相同,必须要求内心所想到和看到的内心视像,能够有原始情景的再现和再有。

朗诵应该都是接近生活的艺术语言,而不要盲目地模仿腔调。

朗诵还要求有美感 。

举例说明:

用的《沁园春-雪》来讲解。此作品的思想是要热情赞扬祖国的壮丽河山,说明人民才是真正的主人。作品比较大气,也相对比较好念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首先要理解了作品,然后再加上感觉和处理,就可以表现出大气和气势来。注意嗓音、用气、语言的理解、轻重缓急、停顿等朗诵的表达技巧的充分运用。

理解了以后就可以自己任意的选用各种技巧。比如:有的朋友喜欢在韵脚“飘”“滔滔”“高”等字上用古韵,前面用现代的朗诵手法,而尾音加上古韵的拖音处理,显得更有意韵。自“江山”句以后可以节奏快点。 而“弓”字要鼻音重些。最后一句对“往”字梢加强调 。当然,每个人的理解和处理不同,朗诵方法不同。

再举例:《周总理 你在哪里》。

这篇作品属于著名的抒情诗,和刚才的主席诗词风格不同,那么朗诵时的表现方式也就不同。这篇作品的感情把握要深情一些。

“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可知道/你的人民想念你/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重音强调)处理可以虚拟一点,太实了反而不好。“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处理较轻)。

所以说,各种诗的朗诵方法也有不同。需要分别对待,分别做细致地分析。首先要看体裁和内容,这些抓住了,然后才决定声调和方式怎样来表达 。

再比方说:《猴子吃西瓜的故事》

听故事的对象是孩子,那么朗诵的方式又有不同了。(示范)

“今天,我找到了一个大西瓜,我们怎么吃呢?我想,你们是全知道的。”

比方:《艳阳天》的处理就不能跟巴金的《日出》一样。而要用评书的方式,用舞台演出的方式,用夸张的手法来演绎。“话说:这天,只见太阳啊——小王庄的人都来听村长说事”这还带有北方说相声的方式 。

另外还要看每个人不同的体会来定朗诵基本的调子。所以说:抓住题材和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脑子要清晰,不要拿来就读。

第三部分:朗诵中的常见问题

1、先讲重音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

重音又分词的重音、语法的重音、感情的重音。要强调的词或者词组,我们称为重音。

重音又有双音节重音。比如:嘟囔、萝卜,这是重轻格式。还有一些联合词:如受用、 困难、名字,还有:老鼠,都是重轻格式。再比如打听、打算、益处、妙处,都是重轻格式

还有一种中重格式: 黄花、绿叶、大学、皮鞋

还有三音节词:华尔兹、麦克风、冰激淋,是中轻重格式。人名和地名也是这种格式,比如:邓小平 江泽民 黑龙江 四川省 营口市 而不要念成重轻中。而应是中轻重。

2、停顿:这又有逻辑的停顿、感情的停顿、语法的停顿和结构的停顿。

停顿就是说话的间隙 是说话和朗诵生理的需要 是根据人的心脏和呼吸来决定的,有时也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举例:“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的例子。不停顿就不行,不同的标点符号,不同的停顿,意思就会有很大的区别。

朗诵的时候可以经常做一下记号,遇到标点符号的时候要停顿。另外,显示词组间关系(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也要停顿。 举例:“我代表中国国际旅行社/欢迎大家来上海旅行” 。

3、接下来说说语调的问题

语调,指全句抑扬变换,特别是语句末尾。

举例:“这样做,行吗? ”“行!” “他聪明?”“聪明!”

再举例:《赵丹朗诵菜单》的故事。赵丹用急缓顿挫、高低抑扬的语调读了个菜单,好多人都以为是发表过的作品。

4、再给大家说说速度:就是朗诵的节奏是快还是慢。

吐字的速度,是由作品的特点和思想内容所决定的。比如韩乔生和宋世雄的播音速度比较快,这是体育竞争的要求所决定的。

总之,速度、重音、停顿的掌握都是朗诵所必须的。

今天主要说了作为一个非常好的朗诵者,首先要把普通话说的非常好 ,要苦练 。标准音要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还讲了普通话的基本常识比如韵母声母、声调等等。以及朗诵方面的基本要求、怎样把握主题、激情是必要条件、注意呼吸等等。还有一个要特别说说的是:一个人的声音是天生的,好的嗓音是朗诵好的前提条件,朋友们都要注意嗓音保护。 要少吸烟、少喝酒、不要大声吵。

而如果声音条件不是太好的话,通过刻苦的训练,能够找好声音的共鸣点。也是可以很好的朗诵的。

另外:要注意朗诵的仪表和仪态。如果要登台的话,还要注意上台的步伐。这里有个训练的问题。脑袋斜对着观众,不要低着头,而要侧头,微笑着面对观众,鼓掌示意。先自我介绍后,再开口来念“北国风光。。。”这样感觉就对了。因为你还要要给观众一个认识的时间。还有,两条腿不要呈八字,而要微微收紧,面对观众。朋友们平常可以在家里面对镜子或者家人来练习。最后退场的时候别忘了向观众鞠躬。退的时候,先将右脚向后退半步,侧着身子退场,而不要转身就走,这样对观众不够礼貌的。

朗诵技巧及训练

一、什么是朗诵??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二、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⒈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⒉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⑵深刻。

??细致的感受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⑶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⒊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三、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⒈停顿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

??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⑴生理停顿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⑵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⑶强调停顿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例如:

??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遵义会议”之后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突出“遵义会议”的地位,强调“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就应有一个停顿,而且比下面的其它强调停顿时间要长一些。“纠正了”、“团结了”、“使得”、“转到了”、“执行了”这些词语后面也没有标点,但为清楚显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应用停顿,句中划“║”和“│”的都表示强调停顿。如果不仔细揣度作品而任意作强调停顿,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

??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⒉重音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⑴语法重音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⑵强调重音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

??①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

??②从出现的位置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

??③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却与朗诵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⒊语速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

??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如: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⒋句调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⑴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⑵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⑶平调。(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⑷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四、朗诵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演戏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朗诵常常伴随有手势、姿态等体态语,但朗诵时的姿态或手势不能过多、过火。毕竟,朗诵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员进行交流,而朗诵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手势、姿态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助性工具,不宜过多、过火。

??五、技能训练

??【训练内容】朗诵的综合训练

??【训练目标】1.熟悉朗诵的基本手段。2.把握作品的基调。3.适当运用体态语及其他辅助手段提高朗诵水平。

??【训练程序】1.复习本节有关朗诵的基本知识。

??2.模拟训练

??(1)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句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2)重音练习——读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语法重音:

??①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③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声音的有效距离大得多。

??一一读出下面语句中的强调重音: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3)朗读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这首诗的最后三段,注意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

??请听听吧,这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那里/时刻都会‖轰轰爆炸!

??不,团泊洼是喧腾的,这首诗篇里/就充满着‖嘈杂。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坎下,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

??(4)下面是鲁侍萍回亿往事、揭露周朴园罪恶的两段话,一段是相认前、一段是相认后,相认前后,鲁侍萍的怨愤之情由克制到逐渐显露,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也起了变化,试用不同的语速加以表达。

??——相认以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相认以后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一些有名的古诗词,及在什么时候使用!!跪求!1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学者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编辑本段]古诗体,又称古风。

  俗话说:唐诗、宋词、元曲,可见唐诗多么重要!

  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古体诗的字数和诗行:

  古体诗没有固定的诗行,也不会有固定的体式。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代表。

  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

  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所以,七言股风颇受七言近体诗的影响。

  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都是字数整齐的古体诗。另有一类杂言古诗,诗行里的字数长短相杂,参差不齐。

  [编辑本段]千古名诗欣赏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yàn)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zhēn )上拂(一作“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为了押韵,所以读xiá)。

  斜(这里是句首,不要押韵,所以读xié)月沉沉藏海雾,碣(读作jié)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一作“花”)摇情满江树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行路难》——李白

  金樽青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你同销万古愁。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经》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编辑本段]古诗歌的常识

  1.韵脚:韵文句末压韵的字,如李白《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霜乡是韵脚。

  2.押韵:诗歌辞赋押韵使音调和谐优美,如李白《静夜思》押ang韵。

  3.律诗的结构:共八句,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4.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从句式上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五字为二、二、一;七字为二、二、二、一、

  从意义上看,有时因表意需要也有特殊情况如:势拔|五岳|掩|赤城,这样就成了

  二、二、一、二式。

  5.因为古诗原没有标点(标点是后人添加上的),所以一行为一句。

  [编辑本段]中学课本两处诗体说法

  古诗体式简谈兼对中学课本两处诗体说法的商榷

  我国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更易混淆。因为,从形式上看,乐府体与古风都是五言体,七言古诗与歌行体都是七言体,很难区分。但是,从古代以来,人们比较一致地承认它们在表达内容、手法、风格特色的区别,对它们有约定俗成的称呼。

  人教版八年级(下)在《诗五首》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中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又九年级(上)知识短文《怎样读书》中说:“杜甫的《石壕吏》格律教宽,叫古风……”

  这里的叫法,不符合习惯。人们习惯上把杜甫的《茅屋》一诗叫做“七言古体诗”,而把岑参的《白雪歌》叫做“七言歌行体”,编者也明显看到了两诗的“异”,所以出了这样的问题。而杜甫的《三吏》《三别》虽然在形式上与“古风”同为五言,但习惯上人们把《石壕吏》叫做“新乐府”,而不叫“古风”。为了说清这个问题,需要对我国古代诗歌体式作一简要回顾。

  我国最早的诗体是四言的“诗经体”,接着出现了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也叫“骚体诗”),后者用连词“之”和语气助词“兮”将句式变长,如“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操吴戈兮披犀甲”(《国殇》),这为后来的五、七言诗提供了先例。因此,《诗经》与《楚辞》成为我国诗歌之源。

  至汉代,出现了专门负责搜集各种诗歌、民歌的机构“乐府”,它所搜集的最有影响的是民间诗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汉乐府民歌”。它最大的特点是现实性强,通俗明快,形式上以五言为主。如教材八年级(上)中的《长歌行》及高中课本中的《饮马长城窟行》《十五从军征》等,即是“正宗”的“汉乐府”。汉乐府民歌的内容体式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文人诗歌创作,至东汉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诗成熟的《古诗十九首》出现,其中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许多特点,这对古诗体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汉乐府的发展衍变形成两种主要的形式。

  一种是文人以模拟为创作的“古题乐府”(也叫“旧题乐府”),它借用“汉乐府”的题目,写新的内容,犹如“旧瓶装新酒”,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七上)、杨炯的《从军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九下)、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高中)等。这些诗歌的特点是虽沿用了汉乐府的题目,但写的内容是新的,不过与原题有一定的联系,如“从军行”与军队军事有关,“雁门太守行”与边塞有关。文人模拟乐府在内容上从汉乐府的叙事为主转变为以抒情为主;在形式、手法上,则借鉴其通俗明快而又加以“雅化”,增添了文人色彩,提高了艺术品位。“古题乐府”有五言与七言两种形式。七言的古题乐府,今能见到最早的是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至南朝齐梁时的鲍照始大力为之,写出了《拟行路难》(18首)等。乐府诗可以歌唱,而七言乐府体主要是以吟诵为主,在内容篇幅上,一般比较长,吟诵时如行云流水,一气而下。它可以自由转换韵脚来极尽内容多变、结构转折、气势壮阔、感情跌宕多姿之妙,这种诗体适宜于承载较大思想内容、抒发激越奔放之情,既有古乐府通俗明快的特点,又以文人抒情言志为主,形式以七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文采飞扬,读来抑扬顿挫,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歌行体”。

  另一种则主要是借鉴了“汉乐府”叙事为主、反映现实的内容特点和浅显平易通俗的表达特点,用它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引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它并不再借用“汉乐府”的原有题目,而是根据反映事件的不同内容而命名,所谓“即事命篇,无复依傍”。唐朝的杜甫关心国事,用笔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写了许多这样的诗,如《兵车行》(高中)专写唐王朝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等。这些诗,主要是在实质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统,形式上与五言古体诗无异。稍后的元结、顾况等诗人也写过这样的诗。至中唐时,白居易、元稹等现实主义诗人为了挽救当时国家的衰落,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弊端,以引起统治者的注意,遂大力提倡杜甫、元结这些诗歌形式,并冠之于“新乐府”的称号,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他们自己也写了不少的“新乐府”,形式上五言、七言都有。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九上)、《卖炭翁》《新丰折臂翁》《杜陵叟》等,都是叙事性强、平易通俗的“新乐府体”。《竹林答问》中说:“古诗、乐府之分,自汉、魏已然。乐府音节不传,唐人每借旧题自标新义。至少陵,并不袭旧题,如《三吏》《三别》等诗,乃真乐府也。”(《清诗话续编》22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概要地指出了新乐府诗的特点。

  文人学习“汉乐府”的还有另一类情况,主要是将乐府诗平易通俗的特色引入抒情古体诗中,体现出与以往五言古体诗质朴古奥不同的特色,代表作是李白的《古风》(58首)组诗。 “古风”从形式外表上看,与五言古体诗没有什么区别,但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却有区别。清代赵执信《声调谱》中在回答乐府与古体诗之间区别时说:“音情迥别,于此悟入,思过半矣。”(《清诗话》1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音情”指的就是内容感情风韵方面的区别。《瓯北诗话》中更进一步指出:“盖古乐府本多托闺情女思,青莲深于乐府,故亦多征夫怨妇惜别伤离之作,然皆含蓄有古意……蕴藉吞吐,言短意长,直接国风之遗。少陵已无此风味矣。”(《清诗话续编》1142页,1983)由此可见,虽同受“汉乐府”影响,杜甫的“新乐府”与李白的“古风”是有区别的。在唐人诗集中,直接标以“古风”题目的很少。“古风”、“五言古体”、“新乐府”在形式上自由,不讲格律,所以也没有“格律较宽”的问题。

  七言歌行体发展到唐时,也出现了两种情况。因为唐时出现了“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以区别以前不讲格律的“古体诗”),所以,一种是有意把格律诗的一些句法、手法引入古体诗中,一种是有意避开格律诗的句法、手法。习惯上,人们把前一类叫做“七言歌行体”,后一类叫做“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

  初唐的一些诗人在继承南朝齐梁诗歌的华丽铺陈基础上,尝试将七言格律诗的句式和对仗等手法引入歌行体中,于是出现了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著名诗篇,形成篇幅雄壮、气势宏肆,散句中杂以格律、对仗等句式,以反映广阔社会现实内容见长,读来抑扬顿挫,跌宕多变,为人称道,人称“初唐体”,遂使七言歌行体面貌一新。至盛唐,高适、岑参等用此体式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如高的《燕歌行》及岑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八下)、《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九下)等,这些诗充分发挥了“初唐体”的特色,内容丰富壮阔,感情奔放激越,形象雄壮奇丽,手法技巧多样,语言骈散结合、优美多姿,读来令人意气昂扬。至中唐白居易等人,又在这种体式中融进叙事成分,写出了名篇《长恨歌》《琵琶行》等,七言歌行体又出现了新的发展。直至清代初期,吴伟业(号梅村)用这种诗体写出了《圆圆曲》《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等名篇,以诗咏史,形式上更讲究技巧,辞藻富艳,用典精切,形成多姿多态的艺术风貌,优美动人,脍炙人口,更将七言歌行体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称“梅村体”。到了清末民初,王国维等人还用这种体式写出了《颐和园词》等诗。

  而杜甫、韩愈等诗人则在七言乐府体中有意识地避开律诗的句法句式,以体现出古奥、质朴的风格特色,多用散句,多用“三平”、“三仄”收尾(如“三重茅”、“长林梢”、“沉塘凹”、“入竹去”、“自叹息”、“冷似铁”等),多用奇崛古朴的语言,以体现折拗郁勃的特色,这在律诗中是不允许的。在内容风格上,这类诗往往以现实主义的题材、深刻沉郁的感情为主,与前一类歌行体的浓郁浪漫主义色彩不同。但讲究内容的壮阔、气势情感的奔放激越,结构的转折多变,又符合七言歌行体的总体特色。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李益的《登天坛夜见海》,韩愈的《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卢仝的《月蚀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等,都具有这样的特色,习惯上被称为“七言古体”。

  关于七言歌行体与七言古体诗的区别,前人论述非常多,刘熙载的《诗概》中是这样区分两类特点的:“七古可命为古、近两体。近体曰骈、曰谐、曰丽、曰绵;古体曰单、曰拗、曰瘦、曰劲。一尚风容,一尚筋骨。此齐梁、汉魏之分,即初、盛唐之所以别也。”(《清诗话续编》2436页)这里所说的“古”指的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七言古体,它继承了汉魏古诗的古朴质实的特点;“近”则是指“初唐体”发展而成的七言歌行体,它继承了齐梁尚巧求丽的特点。可以说,这是在汉魏六朝七言乐府诗的大树上结出的两个不同风味的果子。

  以上大概是我国古体诗的基本概况,它与唐代出现的格律严整的近体诗(格律诗),成为我国古诗的基本形式。

  《润物》一书中有许多经典诗词。

  名诗人、名句

  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谥号“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自号少陵野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二首(其一)》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杜甫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月夜》

  孟浩然(689~740) , 汉族。本名浩,字浩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维(701-761),字摩诘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岑参(cén cān) (约715—770)唐代诗人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蝶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杨万里(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

  李清照 (1084~约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