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  

  金明池·咏寒柳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江城子·忆梦

  梦中本是伤心路。芙蓉泪,樱桃语。满帘花片,都受人心误。

  遮莫今宵风雨话,要他来,来得么。

  安排无限销魂事。砑红笺,青绫被。留他无计,去便随他去。

  算来还有许多时,人近也,愁回处。

  南乡子·落花

  拂断垂垂雨,伤心荡尽春风语。况是樱桃薇院也,堪悲。又有个人儿似你。

  莫道无归处,点点香魂清梦里。做杀多情留不得,飞去。愿他少识相思路。  

  杨白花

  杨花飞去泪沾臆,杨花飞来意还息。

  可怜杨柳花,忍思入南家。

  杨花去时心不难,南家结子何时还?

  杨白花还恨,飞去入闺闼,

  但恨杨花初拾时,不抱杨花凤巢里。

  却爱含情多结子,愿得有力知春风。

  杨花朝去暮复离

  

  杨花

  轻风淡丽绣帘垂,婀娜帘开花亦随。

  春草先笼红芍药,雕栏多分白棠梨。

  黄鹂梦化原无晓,杜宇声消不上枝。

  杨柳杨花皆可恨

,相思无奈雨丝丝。

  

  杨柳·其一

  不见长条见短枝,止缘幽恨减芳时。

  年来几度丝千尺,引得丝长易别离。

  杨柳·其二

  玉阶鸾镜总春吹,绣影旎迷香影迟。

  忆得临风大垂手,销魂原是管相思。

  

  梦江南·怀人

  其一

  人去也,人去凤城西。细雨湿将红袖意,新芜深与翠眉低,蝴蝶最迷离。

  其二

  人去也,人去鹭鹚洲。菡萏结为翡翠恨,柳丝飞上钿筝愁。罗幕早惊秋。

  其三

  人去也,人去画楼中。不是尾涎人散漫,何须红粉玉玲珑。端有夜来风。

  其四

  人去也,人去小池台。道是情多还不是,若为恨少却教情。一望损莓苔。

  其五

  人去也,人去绿窗纱。赢得病愁输燕子,禁怜模样隔天涯。好处暗相遮。

  其六

  人去也,人去玉笙寒。凤子啄残红豆小,雉媒骄拥亵香看。杏子是春衫。

  其七

  人去也,人去碧梧阴。未信赚人肠断曲,却疑误我字同心。幽怨不须寻。

  其八

  人去也,人去小棠梨。强起落花还瑟瑟,别时红泪有些些。门外柳相依。

  其九

  人去也,人去梦偏多。忆昔见时多不语,而今偷悔更生疏。梦里自欢娱。

  其十

  人去也,人去夜偏长。宝带乍温青骢意,罗衣轻试玉光凉。薇帐一条香。

  秦淮八艳题咏

   远鬼斋主人

  访媚香楼吊李香君

  

  绣阁漾淮水,夭桃灼灼开。

  抚琴余韵歇,掩卷尾声回。

  溅血嗔权贵,却奁皈草莱。

  凛然香扇坠,千古节堪哀。

  〈注〉

   1.李香君小名“香扇坠”。

   2.《余韵》系《桃花扇》最后一出,《却奁》为第七出。“尾声”为戏文中曲牌名。

   3.《诗经·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4.香君面血溅扇后即匿居栖霞山葆贞观,身后葬此。

  

  访水绘园吊董小宛

  

  水绘青莲碧,隔帘梅影幽。

  眉楼訾阉党,桃叶慕清流。

  转叹琴台寂,堪怜镜阁休。

  偶因尝洗钵,奁艳足千秋。

  〈注〉

   1.董小宛名白号青莲,玉殒葬影梅庵。

  2.眉楼系顾横波绣楼,位于武定桥长乐路下清溪畔。

   3.《碑传集》卷一百二十六:“(襄)尝置酒桃叶渡,以会六君子诸孤。一时名士咸在,酒酣以往,辄狂以悲,共訾奄党。”

  4.琴台、镜阁、洗钵池皆为水绘园遗迹。

   5.小宛曾蒐觅历代才女之事迹编成《奁艳》一部,堪称第一部中国妇女史。

  

  访秋水阁吊柳如是

  

  隐隐河东柳,迎酬尽党人。

  序题戊寅草,

帐设绛云茵。

  殉国艰于死,悬棺矢不臣。

  皇皇多列士,侠骨让红唇。

  <注>

   1.柳如是亦名柳隐,号河东君。平生交游多东林党人。阎尔梅,郑成功,黄宗羲等抗清志士多受其掩护和资助。

   2.陈子龙与柳隐曾有过一段情缘,特集资为她刊刻了诗集《戊寅草》,并予以题序。

   3.钱谦益娶柳后,为她筑绛云楼,藏书73柜,并于楼下设立床帐,双双栖居于此。惹得缙绅者流惊呼:“亵甚矣!”

   4.清军兵临南京城,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临水时谓:“水太冷,不能下。”竟未能赴死。

    5.柳如是死后“悬棺而葬”(于拂水山庄秋水阁中),以遂其死后也不践踩清朝土地之志。

  

  寻访眉楼遗址吊顾横波

  

  夕照清溪水,秋波脉脉横。

  曲萦推第一,墨洒拟全能。

  邀寿外味友,义延东蹈僧。

  典封虽一品,风骨却崚嶒。

  〈注〉

    1.余怀《板桥杂记》:“顾媚,字眉生,又名眉,号横波。通文史,善画兰。时人推为南曲第一。”余另有《味外轩文稿》。

    2.陈文述《青溪访顾眉生眉楼遗址》:“舣棹青溪水阁头,居人犹说旧眉楼。”

    3.顾媚曾遭狂徒嫖客诬陷,余怀竭力予以相助。后余怀过寿时,顾媚亲往其故居桐城登场演剧祝寿。“从此摧幢息机,玄脱风尘矣。”“未几,归合肥龚尚书芝麓。”

    4.“客有求尚书诗文及乞画兰者,缣笺动盈箧笥,画款所书横波夫人者也。”

    5.阎尔梅,号“蹈东和尚”。清军南下,他曾劝史可法进军山东以图恢复。因参与抗清活动,为清军所追缉。在顾媚机智勇敢庇护下,终于掩阎脱险。

    6.龚鼎孳得顾媚甚庞爱,后以其为亚妻,受为一品封典。

  

  访祇陀庵吊卞玉京

  

  锦树纤尘绝,叩门乌鹊惊。

  酒垆酣欲醉,弦索冷无声。

  不忍经行处,偏教此处行。

  惜哉莹玉质,空诵法华经。

  <注>

  1.卞赛,又名赛赛,后自号“玉京道人”。仙逝葬惠山祇陀庵锦树林。

  2.当时江南盛传:“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足见赛赛和圆圆之文才花容天下无双者也。

  3.崇祯十四年,卞赛与吴梅村在南京有过一段因缘,然吴迫于权势,只在卞的寓所吹了几支曲子便凄然离去。顺治七年,二人终于在太仓相见,卞赛为吴氏操琴,吴感怀不已,写了《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中有“月明弦索冷无声”之句,凄凉之至。

  4.清军南下,卞赛游吴,作道人装。后依良医郑保御,筑别馆以居,长斋绣佛,持戒律甚严

。用三年时间刺舌血书《法华经》,以报郑氏之恩。

  

  寻访钞库旧宅吊寇白门

  

  竞折灵和柳,那堪花信迷?

  举宗皆北系,匹马独南归。

  歌哭嗟迟暮,酣沉咒坎离。

  聘钱充赎票,莫问后年期!

  <注>

  1.寇湄,字白门。其旧宅据说在钞库街。《板桥杂记》云:“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粗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

  2.《南史·张绪传》:“刘悛之为益州,献蜀柳数株,枝条甚长,状若丝缕。时旧宫芳林苑始成,(齐)武帝以植于太昌灵和殿前,常赏玩咨嗟,曰:‘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  另,夏完淳《宴送盛伯含之金陵》:“旧京无限灵和柳,折尽东风第一枝。”

  3.花信,“花信风”的简称。即应花期而来的风,犹言花期。计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

  4.崇祯十五年,保国公朱国弼于金陵隆重迎娶寇白门,然不久却将其冷落一边。乙酉事变,朱国弼降清,旋尽室羁押京师。朱氏欲将歌姬婢女一起卖掉,白门对朱云:“卖妾所得不过数百金,若使妾南归,一月之间当得万金以报公。”朱允之,于是白门“匹马短衣,从一婢而归。”寇氏在旧院姐妹帮助下筹集2万银子将朱国弼赎释。此时朱氏想重圆旧梦,但被白门严辞拒绝,谓:“当年你用银子赎我脱籍,如今我也用银子将你赎回。”

  5.坎、离,八卦之一,分别象征水、火。

  

  访瑞相院吊马湘兰

  

  拍拍寒塘鹜,飞飞绕碧峰。

  幽兰盈楮墨,修竹御罡风。

  卓女情虽切,王郎信未终。

  三生殊不验,徒奈觅芳踪。

  <注>

  1.马湘兰,名守真,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号“湘兰”。

  2.《秦淮闻见录》载称:“江宁城外瑞相院后丛竹中,为马湘兰墓。”瑞相院即今白鹭洲鹫峰寺,白鹭洲旧名寒塘。

  3.守真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历代画史汇传》评其画技谓:“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

  4.楮,纸的代称。楮墨,即借指书画或诗文。

  5.罡风,道家语,指高空的风。《抱朴子·杂应》:“上升四十里,名为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罡,能胜人也。”

  6.有次马湘兰“为墨词客所窘,百谷脱其厄。”故与王稚登(字百谷)交谊甚笃。她欲委身于王,但稚登深恐别人误解他“脱人之厄”,是为了“自得姝丽”,竟没同意。然二人信物来往仍旧,只是自此湘兰对王的痴情深埋心底,寄托到渺茫虚无的来生下世。

  7.1604年,王稚登七十寿辰,湘兰船载众歌女赶赴苏州祝寿,“燕饮累月,歌舞达旦。”

归后一病不起,守真自知不久人世,遂强撑沐浴以礼佛,端庄而逝。

  8.马湘兰撰有《三生传》传奇剧本,惜已散佚。

  

  访商山寺吊陈圆圆

  

  花底哀弦咽,飞泉洗劫尘。

  羞蒙声色误,枉诘是非论。

  易帜翻流寇,冲冠委贰臣。

  圆光归寂照,名节俱沉沦。

  <注>

    1.陈圆圆,本姓邢,名沅,字畹芬,小字圆圆。陆次云《圆圆传》称其:“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

    2.李自成攻破北京,推翻明王朝,未及坐稳,即被吴三桂勾引清兵逐走,反类流寇矣。

    3.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伟业《圆圆曲》诗句),名为与君亲复仇,实为圆圆被夺,怒而所为,此乃投敌叛国者也,终被“贰臣”之诟。

陈子龙诗词

长相思

西湖雨中

黛眉收,翠鬟流,恹损芳波一段愁。愁时梦未休。

山浮浮,水悠悠,欲问行云何处留。有人天际头。

浣溪沙

五更

半枕轻寒泪暗流,愁时如梦梦时愁。角声初到小红楼。

风动残灯摇绣幕,花笼微月淡帘钩。陡然旧恨上心头。

浣溪沙

咏杨花

百尺章台撩乱吹,重重帘幕弄春晖。怜他飘泊怨他飞。

淡日滚残花影下,软风轻送玉楼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浣溪沙

闺词

龙脑金炉试宝奁,虾须银蒜挂珠帘。莫将心事上眉尖。

斗草文无知独胜,弹碁粉石好重拈。一钩红影月纤纤。

如梦令

艳体

红烛逢迎何处,笑倚玉人私语。莫上软金钩,留取水沉浓雾。

难去,难去,门外尺深花雨。

宴桃源

烟景霏微阴洞,堤上紫骝骄鞚。贪看两鸳鸯,行过金鳌玉蝀。

如梦,如梦,花月十年情重。

宴桃源

天上仙裾无缝,环佩飘摇风送。倚遍小阑干,咫尺烟迷云冻。

如梦,如梦,瀛海玉箫双凤。

宴桃源

醽醁宜春瑶瓮,门外青丝云拥。今夜好思量,总教玉人珍重。

如梦,如梦,满地落红催送。

宴桃源

绮阁沉沉烟重,倒映绿波风动。悄立晓寒侵,依旧雕阑画栋。

如梦,如梦,玉树数声残弄。

菩萨蛮

春雨

廉纤暗锁金塘曲,声声滴碎平芜绿。无语欲摧红,断肠芳草中。

几分消梦影,数点胭脂冷。何处望春归,空林莺暮啼。

菩萨蛮

春晓闺词

玉人袅袅东风急,半晴半雨胭脂湿。芳草衬凌波,杏花红粉多。

起来慵独坐,又拥寒衾卧。金雀带幽兰,香云覆远山。

清平乐

春绣

绣帘花散,难与东风算。拈得金针丝又乱,尚剩檀心一半。

几回黛蹙双蛾,斜添红缕微波。闲看燕泥欲堕,柳绵吹满轻罗。

丑奴儿令

春潮

红霞绿芷烟波急,欲问西洲,莫寄东游,千里清江一线愁。

落花乱点湘文皱,昨暮琼楼,今日兰舟,为送多情晓夜流。

点绛唇

黄昏

帘卷斜阳,东风罗带吹芳径。月华初映,人影栏杆井。

又怯空房,花下双鬟等。青灯冷,碧纱烟静,半晌愁难定。

点绛唇

春闺

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芳草王孙路。春无语,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

点绛唇

闺情

惜别经年,玉阶冷落人消瘦。海棠春画。漫倚雕阑久。

愁拂银床,泪湿双红袖。灯残后。梦回巫岫。淡月疏帘透。

桃源忆故人

南楼雨暮

小楼极望连平楚,帘卷一帆南浦。试问晚风吹去,狼籍春何处?

相思此路无重数,毕竟天涯几许。莫听娇莺私语,怨尽梨花雨。

画堂春

雨中杏花

轻阴池馆水平桥,一番弄雨花梢。微寒着处不胜娇,此际魂销。

忆昔青门堤外,粉香零乱朝朝。玉颜寂寞淡红飘,无计春宵。

画堂春

春阴

艳阳深染杏花梢,晓妆初注樱桃。满堂春思卷红绡,昨夜春消。

拾翠绿云斜軃,斗棋红子闲敲。无边芳草玉骢骄,人去迢遥。

更漏子

春闺

愁眉晓,明妆夜,多为海棠欲谢。纱窗下,绣床间,沉吟花信寒。

残红泻,余香惹,撩乱日常时也。门寂寂,意茫茫,凭他双燕忙。

惜分飞

新柳

池上轻阴莺暗度,啼破淡黄烟雾。一种愁难诉,不曾着意东风处。

千缕青青半吐,染就满溪花露。多是三春误,常教送断行人路。

眼儿媚

春闺

袅袅东风软玉屏。闲摘护花铃。自薰罗袖,独寻绣线,懒与丁宁。

无端午梦逡巡起,春事已飘零。只愁又见,柳绵乱落,燕语星星。

谒金门

五月雨

莺啼处,摇荡一天凉雨。极目平芜人尽去,断虹明碧树。

费得炉烟无数,只有轻寒难度。忽见西楼花影露,弄晴催薄暮。

诉衷情

春游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山花子

雨愁

销尽胭脂贴画屏,廉纤望断数风铃。再有凄凉何处也,总曾经。

白日卸妆支半枕,黄昏和泪悄中庭。料得满园青草里,雨冥冥。

山花子

夏夜

静掩珠帘透麝兰,黄昏池阁翠眉残。叶上数声梅子雨,损红颜。

小扇风微云鬓乱,薄罗香衬玉肌寒。折得一枝新浴后,意阑珊。

山花子

春愁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醉桃源

题画

朱阑清影下帘时,冷冷修竹低。满园空翠拂人衣,流莺无限啼。

莲叶小,荇花齐,雨余双燕归。红泉一带过桥西,香销午梦微。

望仙楼

夜宿大蒸西庄

满阶珠露溢啼痕,闲坐空庭凄绝。今夜鹃声偏咽,红透花枝血。

自惭虺尹匡持,回首山河残缺。灯烬乍明还灭,肠断谁堪说。

忆秦娥

杨花

春漠漠,香云吹断红文幕。红文幕,一帘残梦,任他飘泊。

轻狂无奈春风恶,蜂黄蝶粉同零落。同零落,满池萍水,夕阳楼阁。

武陵春

闺怨

看尽雕梁双燕子,倦倚绿云松。抛却闲愁入梦中,一半剩眉峰。

强蹙凌波寻蝶路,金缕罥芳丛。杜宇声声和泪红,洒不遍,落花风。

 

南柯子

春月

淡淡花梢去,融融翠影流。碧天无际迥含愁,留得一庭清露上帘钩。

风软飞红定,烟深惨绿收。为谁相送海西头,应有玉箫吹断凤凰楼。

关于赞美兰花的诗词?

赞美兰花的诗词:

1.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啼喧。–《春庄》唐·王勃

译文:幽静的山林中有一条路边长满兰叶的小路,城外的种桃李的园子。只是没有人间的清静,没有听到鸟儿的啼叫之声。

2.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高山幽兰》清·郑板桥

译文:千古年间最幽然贞洁的就是这花啊,不求出名显达只愿做一片烟霞。就连那些上山砍柴的人它也不愿意让他们看见,藏在高山后面遮蔽着自己。

3.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

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

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兰花》明·刘伯温

译文:那高雅纯洁的兰花啊,你为谁开放得这么美丽?承受着冷露和寒风,你仍散发着清香。但却一直守候孤独,直到凋谢。

4.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题兰》清·郑燮

译文: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去挽留。

5.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咏兰》元·余同麓

译文:气温升高,微风吹拂,亲手栽下的兰花一朵一朵地开放了。在屋里做的久了而不知香气就在屋内,推开窗时有蝴蝶飞了过来。

关于柳如是和薛涛

  薛涛(约768~808?年) 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父薛郧,仕宦入蜀,死后,妻女流寓蜀中。薛涛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

  德宗贞元(785~804)中,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令赋诗侑酒,遂入乐籍。后袁滋、刘□、高崇文、武元衡、李夷简、王播、段文昌、杜元颖、郭钊、李德裕相继镇蜀,她都以歌伎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校书”。后世称歌伎为“校书”就是从她开始的。薛涛生年不详。其卒年当在段文昌再度镇蜀期间,即大和六年(832)至九年(835)之间。旧说她和高骈有交往,考高骈任四川节度,在僖宗乾符元年(874),时代远不相及,显误。

  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称道:“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在唐代女诗人中,薛涛和李冶、鱼玄机最为著名。薛涛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 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薛涛的诗,不仅如世所传诵的《送友人》、《题竹郎庙》等篇,以清词丽句见长,还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关怀现实的作品。在封建时代妇女,特别是象她这一类型妇女中,是不可多得的。她曾到过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诗,其第一首说:“闻说边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对防守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杨慎说它“有讽谕而不露,得诗人之妙”(《升庵诗话》)。《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她的《筹边楼》“托意深远”,“非寻常裙屐所及”。有《锦江集》5卷,今佚。《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近人张蓬舟有《薛涛诗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据《名媛诗归》说:“涛八九岁知音律,其父一日坐庭中,指井梧示之曰:‘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令涛续之,即应声曰‘杖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愀然久之”可见其才思之敏捷。涛早年丧父,母孀居,二人相依为命,生活极其窘困,及她到十六岁时,诗名已遐迩皆闻,因其有姿色,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迫于生计,遂入乐籍,成为当时著名的女诗人。

  柳如是(1618-1664 年) 早年以杨为姓,先后用过杨爱、云娟等名,又名影怜;后改姓柳 (一说原本姓柳),初名隐 (一说隐雯),(据 《柳如是别传》载:“至若隐遁之意,则当日名媛,颇喜取以为别号。如黄皆令之 ‘离隐’,张宛仙之 ‘香隐’,皆是例证。盖其时社会风气所致……即于名字别号一端,亦可窥见社会风习与时代地域人事之关系。”)字靡芜,后又改名是,字如是。又以佛典《心经》中有 “如是我闻”之语而号 “我闻居士”;与钱谦益 (一字牧斋,世称虞山先生,常熟人。终明之世,官礼部右侍郎,称“少宗伯”,后改称“宗伯”。降清以后,在朝五个月,即请病南旋,从此不再出仕。)结璃后,钱取柳姓郡望,称河东君。此外,还有“美人”的别称。旧时女子沦落风尘,改名异姓也是常事,但也暗示了其曲折的经历。柳如是的幼年是不幸的,她身世不清,初生地也有浙江嘉兴与江苏吴江等说法,扑朔迷离,今皆难以考见。至于柳如是如何成为风尘中人,周采泉先生曾做过推测。他认为柳如是过目成诵且肤色白皙,必出生于书香门第,幼时不幸为歹徒所掠,贩与巨家成为碑女,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当然这只是一种想象,是没法考证的了。

  柳如是幼年被卖到盛泽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养女,受徐教养。明崇祯四年辛未柳如是14岁时,被吴江故相周道登买于勾栏。最初为周府老妇人侍婢,因为其善解人意,深得周老夫人欢心。后来被周道登强索为侍妾。不及一年,由于周府群妾谣诼蜚语加害柳如是,几被处死,因周老夫人阻拦,将其逐出周府,在卖于娼家。

  明崇祯五年壬申(公元1632年),柳如是从周道登家流落松江。改“云娟”旧名,并且自号“影怜”,表示身在浊世而知己难求,只有顾影自怜之意。

  柳诗擅近体七言,分题步韵,作书得虞世南、褚遂良笔法。年稍长,流落青楼。为秦淮八艳之首。在松江,她以绝世才貌,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相交往,常着儒服男装,与诸文人纵谈时势,诗歌唱和。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东林领袖、常熟钱谦益与柳如是结秦晋之好(是年钱谦益已有六旬)。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戏称柳如是”柳儒士”。明亡,柳劝钱殉节,在刀、绳、水三种死法中选一。钱面有难色,如是奋身跳入荷花池,以身殉未遂。钱谦益降清后,遭猜忌被逐回乡,郁郁而死。钱氏家族乘机向柳如是逼索,如是投缳自尽。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 这首词是朱淑贞 哪个时期写的?

我推测啊,这首词该是作于第一次婚姻之前!

像她少女时代的诗词,都很活泼清丽,不见有哀婉。

比如〈暑月独眠〉

纱橱闲卧日初长,解却红裙小簟凉。

一篆垆烟笼午枕,冰肌生汗白莲香

读起来是不是很流畅爽快啊?

有后人作传记评论她文思奇妙,下笔如神。

又善弹琴作画。

只是好可惜,遇人不淑,那老公是个地道的庸人,还乱来,有时还反对她作诗。

结果她拼命离婚了,离婚之后~宋朝的理学之气氛很浓厚的哦,她就比较悲惨了。。。。。有人批评她是“桑濮之行”,意思是不守道德。

后来孤独地死了,她爹妈还将其诗词“尽悉焚烧”。。。。。

来看她婚姻时期的诗《自责》二首

其一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其二

闷无消遣只看诗,不见诗中话别离。

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伶俐不如痴。

读读,是不是觉得语调尖刻啊?

我的心里一直这么想,加入,朱淑真嫁了个大好男人,尊敬她,欣赏她的才华,那她很可能成为又一个李清照。~

最后,却只给我们留下一卷《断肠词遗集》。。。。。

好可惜哦

有喜欢棋凉书语、古典文学、诗词赋画的朋友进

我不管你是男还是女,只要心地善良且喜欢诗词赋画的就可以做我的朋友了,我就加你吧!

–予晴雪阑

苏小小,薛涛,柳如是的生平?

苏小小,史书中没有记载的青楼才女,传说中的名妓,曾经是男人心中的一个梦。传说她爱过一个叫阮郁的豪门公子,爱也是爱得轰轰烈烈,可是在阮郁被父亲招回,不准再与苏小小来往后,苏小小也仅难过了一些时候,便放下了,照旧与她看得上的文人雅士来往,周旋在男人的世界里。杭州西湖有苏小小墓。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柳如是,女诗人,浙江嘉兴人。本名杨爱,后改名柳隐,字如是,又称河东君,丈夫为明清侍郎钱谦益,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其墓在江苏常熟虞山花园浜,陈寅恪著有《柳如是别传》,电影及电视剧《柳如是》已经上映。

求:诗的发展历程 原始时代到清朝 要详细的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代表,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公元前6世纪,《诗经》被编定成书,包括地方土乐的十五国风160篇,朝廷正乐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乐的颂40篇,共305篇,另有6首乐谱失传的笙曲。产生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南北部。《诗经》中有反映宴会享乐的诗,如《小雅·鹿鸣》;有反映战争的诗,如《小雅·六月》;爱情诗的名作如《郑风·子衿》;有讽刺现实的《魏风·伐檀》;还有一组反映周朝开国历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诗经》显示出我国抒情为主的民族文学特色,从它开始,我国诗歌走上了一条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也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里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概括为“风雅”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的最基本最深远的传统。

  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人屈原出生。西汉末年的刘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当中收录肯定为屈原所作的《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招魂》共23篇。其中的《离骚》,以忠君爱国为主题,以香草美人为象征,以缠绵悱恻的感情,反复迸发的愤慨,塑造出一个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

  屈原的诗歌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直接影响汉赋的产生。又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如“些、只、羌、纷,谇,謇,傺”,带有浓郁地方性色彩。楚辞突出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影响后世的李白、李贺、韩愈等诗人。香草美人的象征传统源远流长,影响一直绵延到清代《聊斋志异》。

  继《诗经》、《楚辞》之后,汉代的乐府诗登上诗坛,这些诗歌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乐府诗长于叙事,《羽林郎》叙当垆美女反抗强暴,《陌上桑》叙罗敷拒绝太守追求,《艳歌行》叙妻子为游子缝补衣服而引起丈夫猜忌,著名的《孔雀东南飞》叙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诗人的笔触各自深入各自的阶层,合起来就充分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真实面貌,既劝谏富贵又同情疾苦。汉代的乐府诗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

  东汉的时候出现了文人群体创作的诗歌,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甚至产生完整的七言诗。现存最早的东汉文人诗是班固《咏史》,而他的《竹扇赋诗》是比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最著名的文人诗是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古诗十九首》,写的是游子羁旅和思妇闺愁,因此乡情和恋情就融汇在一起。同时当中涉及很多人生哲理,讨论永恒和短暂、人的心态和生命周期、悲伤和欢乐等问题。文人诗长于抒情,语言炉火纯青、一字千金,直接影响曹植和陶渊明。

  东汉末年建安时代到曹魏前期,三曹、七子并世而出。古直悲凉的曹操、便娟婉约的曹丕、身兼父兄之长的曹植,以及作为羽翼的“建安七子”,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开辟了五言诗的广阔道路。著名的有曹操《短歌行》,曹丕柏梁体《燕歌行》,曹植《赠白马王彪》、《白马篇》。建安诗人中曹植最受推崇,这是由于他文采华美,对五言诗发展有重大影响,他不幸的身世又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中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形成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悲凉慷慨的特点。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特色成为建安诗风独具魅力的标志。

  曹魏后期正始年间,司马氏掌权,一批文人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逸山林,以阮籍、稽康为首的七人,称“竹林七贤”。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开创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诗中充满孤独苦闷,但政治高压之下又不敢直言,借比兴、象征来寄托怀抱。嵇康的诗以四言成就最高,追求自然,高蹈独立。总体来说,正始诗风转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面貌。

  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西晋诗坛呈现出的艺术特色称为“太康诗风”,表现为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彩华丽,诗风繁缛。陆机的《拟古诗》就是华丽藻饰的代表作。太康诗风代表人物是三张(张协、张载、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他们诗中山水描写成分大量增加,为谢灵运、谢朓等人的山水诗人的先导。同时期的左思凭着《咏史》八首开创借咏史以咏怀的道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

  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被玄言诗占据,诗歌艺术的发展脉络中断了。一直到中国诗歌史上第二位伟人陶渊明出现,才使这个脉络重新接上。他的诗歌源于《古诗十九首》,得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骨,魏晋诗歌甚至中国古代诗歌的古朴作风在他手上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他作为结束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成为了一座里程碑。他开创了田园诗,如《归园田居》、《饮酒》等,写躬耕生活的感受,平淡质朴的语言中不露痕迹地表达对人生的哲学思考。陶渊明是追求人生艺术化的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又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之一,为后世文人筑起一个精神的家园。

  东晋被宋取代,之后宋、齐、梁、陈交替,四朝偏安江南。南方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使南朝的民歌呈现清丽缠绵的风格,代表作是长诗《西洲曲》,四句换韵,用连珠格,声韵回环婉转。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敕勒歌》雄浑壮阔,是千古绝唱;代表作《木兰诗》清新刚健,写出一个女英雄的英风豪气。

  从南朝宋代的谢灵运开始,文人诗风发生转变。他开创山水诗,特点是鲜丽清新,注重描写刻划物象,但由于精心琢磨,秾丽之极反若平淡,如《登池上楼》。他是开启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影响着南朝整代的诗风。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沈约等人创立音韵严格的“永明体”,规定了四声八病,主张要讲究诗歌的音韵美。“永明体”代表诗人谢朓,继续写山水诗,避免了大谢的晦涩,情景融合,深婉含蓄,又讲究永明声律,音调流畅和谐。齐梁两代形成萧子良、萧衍、萧统三个文学集团,诗歌创作都是以宫体艳情诗为主,但南方诗人庾信滞留北方,把南方文风带到北方的同时,自己诗风也集合了南北之长,穷南北之胜。南方的清丽和北方的劲健的结合,为唐代新诗风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初唐四杰、陈子昂初唐诗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创造了新体诗——律诗,五律在宋之问、沈佺期手上最后定型。盛唐国势强大,中国诗歌史第三位伟人李白登上诗坛,他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又变幻莫测,如《蜀道难》、《将进酒》等诗,骨气端翔,无迹可寻又含蕴深厚。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的《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迈慷慨。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则把山水田园的静谧秀丽表现得清丽空远。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清代诗人数量之多,超过以往各朝;清代诗人创作之富,也是历代诗人无法相比的。明清鼎革,激化了民族矛盾与斗争,中原板荡,沧桑变革,唤起了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才情,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遗民诗人的沉痛作品,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即使一度仕清的文坛名流,也在诗歌里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稍后的诗人及其作者,虽无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家国之痛,但也感叹时世,俯仰人生,写出了风格独特的诗篇。清代诗歌在艺术上不满元诗的纤弱、明诗的肤廓和狭隘,在技巧上兼学唐、宋诗的长处,不断追求创新,改变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新的繁荣。

  ““1. 遗民诗人

  清朝入关后的一段时间,诗坛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诗人的作品。据大致统计,遗民诗人达到四百多人,诗歌近三千多首。著名的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杜浚、钱澄之、归庄等。这些诗人都能面对现实,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特定时期,怀抱救世拯民的思想,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奔走呼号,唤醒人心,复兴家国,包含着强烈的反对压迫和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精神,在当时激励着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遗民诗人用血泪写成的篇章,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军,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他们的诗作矫正了明代前后七子的拟古倾向和公安、竟陵诗人的空疏浅薄,恢复了诗歌的风骚传统和斗争精神,为清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其中以顾炎武、屈大均最有代表性。

  顾炎武从事抗清斗争多年,以恢复故国为志。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他的诗共存四百多首,大部分是五言诗,以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为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诗作不假雕饰,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于杜甫,在清代评价很高。

  2.“江左三大家”

  由明入清而又仕于清的著名诗人有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人称“江左三大家”。三人中,龚鼎孳较少特色,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故在此不作专论。而钱谦益和吴伟业均居于诗坛领袖的地位,钱宗宋诗,吴尊唐调,二人各立门户,都是清代首开风气的诗人,影响很大。以后清诗的许多流派,都不出尊唐、宗宋两途,都不出他们两人影响的范围。

  作为主持诗坛近五十年的领袖人物,钱谦益论诗反对摹拟形似,也反对片面追求声律字句,主张写诗要“有本”、“有物”,强调时代、学问和遭遇的重要性。他主张转益多师,兼取唐宋,广收博取,推陈出新,对补救前后七子摹拟盛唐和公安、竟陵的粗疏草率、幽深孤峭,确立有清一代诗风,起了“导平先路”的作用。他推崇苏轼和元好问,他的追随者冯班说:“牧翁每称宋元人,以矫王李之失。”(《钝吟杂录》)在他的影响下,讲求宋元诗,蔚为风气。

  钱谦益本人的诗歌,主要是把唐诗华美的修辞、严整的格律与宋诗的重理智相结合。《初学集》中诗歌,愤慨党争阉祸,痛心内忧外患,也表达了失意之士的郁塞苦闷。他退居林下期间,为柳如是所写恋慕诗、唱和诗以及游黄山的一组诗歌,清新可诵;而描绘黄山壮丽美景的山水诗,则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经历了亡国之痛和身世荣辱的巨大变故,钱谦益的诗歌除了悲悼明朝、反对清朝和恢复故国的主调外,还弥漫着亡国者的失国之哀和耻辱之感,诗歌充满沉郁悲凉的情调。他的诗歌语言技巧高超,善于使事用典,也富于辞藻,这些对于重视雅致情趣的的清代许多诗人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受他的影响,在他的家乡常熟产生了虞山诗派。

  吴伟业和钱谦益不同的是,他没有很强的用世之心,入清后也不再参加政治性的活动。但出于保全家族的考虑,他不得不屈身仕清,任国子监祭酒。但又感受到传统“名节”的沉重负担,自悔愧负平生之志,心情十分痛苦,时常自怨自艾,抑郁悲凄。死前遗命以僧装敛之,要求在墓碑上只题“诗人吴梅存之墓”,表现了个人在历史变迁中难以自主的悲哀和对仕清的终身悔恨之情。

  3 . 王士祯与康熙、雍正间的诗人

  从康熙初年到中期,虽然抗清武装斗争尚未停歇,但大势已定,清王朝笼络汉族文人的政策也逐渐产生了效果。尽管坚持反清立场的遗民们仍不能甘心于这种历史的巨变,但社会的心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适应这种变化而成为新一代诗坛领袖的是王士祯。

  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他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唐代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人的诗歌受到了他的偏爱,而对杜甫、白居易、罗隐等人的诗歌没有兴趣。王士祯的神韵说对清代诗坛影响极大,成为清诗的一大宗派,他也获得了“清代第一诗人”(谭献《复堂日记》)称号,做了五十年之久的诗坛盟主。但也有人反对他的神韵说。他的甥婿赵执信批评他“诗中无人”,袁枚则指责其诗为“所谓假诗”,主要是针对王士祯的诗歌不重视思想内容,很少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把诗艺搞得很玄虚,单纯作为个人消愁解闷、娱情遣性的工具的做法。

  二.清代中期的诗歌

  乾隆时,王士祯倡导的“神韵说”遭到了沈德潜、袁枚、翁方纲等名家的反对,但他们所引导的方向却又各自不同。在乾隆诗坛上造成最大影响的,是袁枚所倡导的“性灵说”。

  沈德潜是继王士祯之后主盟诗坛的大家。论诗原本叶燮,以儒家诗教为本,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认为“诗贵性情,亦贵诗法”,使诗歌“去淫滥以归于雅”,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鼓吹“温柔敦厚,斯为极则”,要求诗歌创作“一归于中正和平”。为使“格高”、“调响”,他以唐人为楷式,以古诗为源头,赞扬前后七子,为此特地选辑《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树立学习的范本,影响极大。总之,沈德潜的诗论是以汉儒的诗教说为本,以唐诗的格调为用,企图造成一种既能顺合清王朝严格的思想统治,又能点缀康乾“盛世气象”的诗风。由于沈德潜的诗论从正面提出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主张,因而博得了统治者包括乾隆皇帝的赞赏,他的诗歌理论曾经风靡一时。但唐诗的“格调”同它的激情是分不开的,沈德潜的格调说有其不可克服的矛盾。

  三.清代后期的诗歌

  进入道光以后,诗风又发生了变化。以宗唐为主的神韵派和格调派都已衰落,宗宋派却得到越来越多的响应而成为诗坛的主流。从道光、咸丰年间的宋诗运动发展到同治以后的同光体,而与这一保守诗派不同的还有鸦片战争前后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启蒙诗人,有以戊戌变法前后以梁启超、黄遵宪为代表的新派诗人。同时,复古派也在发生着变化。同光年间分化出以王闿运为代表的汉魏六朝诗派和以樊增祥、易顺鼎为代表的晚唐诗派。而同光派本身也分裂为陈三立的江西派、陈衍的闽派和沈曾植的浙派。晚清诗坛呈现出空前复杂的状态。

  1. 龚自珍、魏源等人的诗歌

  龚自珍是首开近代新诗风的杰出诗人。他透过乾嘉盛世的外表,相当深刻地看到了整个社会潜伏着的严重危机。他的诗歌紧紧围绕着现实政治这个中心,或批判,或抒慨,富有社会历史内容,为有清一代所罕见,一新诗坛面貌。他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辞瑰伟,形式多样。龚自珍自称“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他接受了庄子、屈原的影响较大,同时又受到中晚唐诗风的影响,常采用生动奇特的艺术形象、一泻千里的气势、瑰丽多姿的语言,表达他自由奔放的感情。龚自珍的诗歌大都是政治诗,围绕社会政治着议抒慨,基本倾向是重意而多陈述的笔墨,但他着议抒慨,既富有概括力,含义深远,又多出以象征隐喻,富有形象性。龚自珍诗歌的不足处在于用典过多,含蓄过甚,爱用僻字,不免艰难晦涩。

  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的入侵,引起了中华民族极大的愤慨和震惊。与龚自珍同时或稍后一点的诗人,如魏源、林则徐、张维屏、张际亮等诗人,无不表现出激烈的反帝情绪,形成汹涌澎湃的爱国诗潮。这些作家虽然艺术上一般还笼罩在前人的格调之下,缺乏鲜明的独创性,但以充实的时代内容反映了一个时期的诗歌风貌。其中魏源、林则徐思想表现出新因素,与龚自珍一起成为这一时期进步文学潮流的核心力量。

  鸦片战争之前,这些诗人的诗歌大都缺乏现实意义,成就不高。林则徐的诗歌几乎全是官场的应酬之作,张维屏的诗歌也大都是仕宦生活的抒写,归隐后又多为山水诗歌,魏源的早期诗歌除了《都中吟》十三章、《江南吟》十章学习白居易《秦中吟》即事名篇的写法,较有现实内容外,其余诗作也多为游山玩水的内容。正是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诗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诗歌来反映鸦片战争,歌颂人民群众和抗英将领抵抗侵略军的光辉业绩,揭露讽刺清王朝和投降派贪生怕死和通敌误国,是他们在鸦片战争时期所创作的大量诗歌的中心主题。这类诗歌有魏源的《寰海》十章、《寰海后》十章、《秋兴》十章、《秋兴后》十章、《秦淮灯船引》,张维屏的《三元里》、《三将军歌》,以及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失败后遣戍途中所写的诗歌。

  这个时期的诗人中,还有张际亮、姚燮、朱琦、贝青乔等。他们都写了一些反映鸦片战争、充满反帝爱国精神的重要诗篇。贝青乔《咄咄吟》是由一百二十首七绝组成的纪事讽刺诗,记述鸦片战争期间随军所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这种体制对以后诗坛也有影响。但这些诗人在艺术上仍沿袭乾嘉诗派余波,缺乏新的建树。

  2. 宋诗派和同光体

  在晚清诗坛上,宋诗运动是一场影响较大的文学运动。主要人物有祁寯藻、程恩泽及出于程恩泽之门的何绍基、郑珍、莫友芝以及曾国藩。这个诗派的主要宗尚是“以开元、天宝、元和、元佑诸大家为职志”(陈衍《石遗室诗话》),即以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为宗。这个运动的兴起,与乾嘉时期汉学的兴盛有关,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宋代诗风,特别适合这批考据学者的口味。这一运动的主要作家都是学有根底的汉学家或兼攻宋学者,其基本的创作倾向是“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陈衍《近代诗钞》)。宋诗派学古并不主张亦步亦趋地拟古,也很注意吸收宋人学唐的那种另觅蹊径的精神,追求诗歌的独创性,表现自我的真面目和真性情。总之,他们的诗论,既重视正统道德的修养,又强调自我独立品格的表现,以此求得“不俗”的诗风,表现出一种基于正统伦理而又矫矫自立、不随俗俯仰的人生姿态。

  宋诗运动至光绪年间衍变为“同光体”,主要作家有陈三立、沈曾植、陈衍、郑孝胥等人。“同光体”之名系指“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 陈衍《沈乙庵诗序》)。实际上他们主要学习宋人,其活动年代也主要在光绪中期以后,影响一直延续到“五四”前后。同光体又分为陈三立的赣派、陈衍的闽派和沈曾植的浙派。这些诗人正当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时期,大都倾向和支持洋务与变法,创作了不少反对外国侵略、悲愤国事的作品,具有进步的倾向。宋诗运动和同光体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是郑珍和陈三立。

  这一时期,以王闿运为代表的汉魏六朝诗派和以樊增祥、易顺鼎为代表的晚唐诗派也很活跃。名士李慈铭不专取一派,但诗歌造诣颇高。

  3. 诗界革命与新体诗

  真正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对传统诗坛发起冲击的是以黄遵宪、夏曾佑、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倡导的“诗界革命”和对“新体诗”的提倡。

  黄遵宪是维新运动的重要人物,关心现实,主张通今达变以“救世弊”。他先后任驻外使馆僚属近二十年,亲自接触资产阶级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明确树立起“中国必变从西法”(《已亥杂诗》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并在新的文化思想的激荡下,开始诗歌创作的探索。他在二十一岁时所作的《杂感》诗中,就对“俗儒好尊古”提出了批评,宣称“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在戊戌变法前夕,他又提出了“新派诗”的名目。要求广泛地吸取古代文化和现代生活中的材料,打破一切拘禁,而终“不失乎为我之诗”。尤具特色的有两点:一是提出“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表明他重视以诗歌反映不断变化和日益扩大的生活内容;一是提出要“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并“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这表明他的诗歌有散文化倾向。

  黄遵宪的诗歌实践了他的主张。他继承了龚自珍、魏源等人用诗歌反映现实斗争的传统,时刻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命运,描写了晚清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从他投身政界到他死前为止,近三十年的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几乎无一不在他的诗歌里得到反映,故梁启超说:“公度之诗,诗史也”。反帝爱国、变法图强是他诗歌的两大重要主题,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黄遵宪的诗歌,较早地描写了海外世界以及伴随近代科学而涌现的新事物,拓宽了诗歌题材和反映生活的领域,写出了古典诗歌所没有的内容。他的诗友丘逢甲说:“茫茫诗海,手辟新洲,此诗世界之哥伦布也。”(《人境庐诗草跋》)。

  黄遵宪在诗体的改革上也有新的尝试。他喜欢“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将新事物、新名词、时代风貌、异域景物、社会理想,特别是将当时重大的政治事件与旧体诗意境和表现方法结合起来,做到“独辟异境”。黄遵宪的诗歌“持律不严,选韵尤宽”,形式上比较自由,风格多样。他还大胆采用以文为诗的写法,因此,对于诗歌的革新做出很大的尝试。黄遵宪诗歌不足之处主要在于为力求新异,而写得张扬外露,也缺乏能够表现独特人生感受的意象。他的不少诗歌有意为史,因此叙事和议论过多,抒情则流于简单的夸张,反映国外风情的诗,偏重于介绍新事物,没有把西方文化中深层的东西引入到诗歌中来。但黄遵宪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他清楚地意识到古典诗歌传统不足以充分反映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知识,要求诗歌与时为变,在题材、风格、语汇等方面打破一切忌讳,对于推动诗歌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创作有力地推动了古典诗歌内容的扩充,表现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走向世界、接受世界的姿态;他的一些诗歌语言通俗且形式自由,虽然艺术成就不高,但已经带有向白话诗靠拢的意味。

  “诗界革命”的倡导者是夏曾佑、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在戊戌变法之前,他们就开始尝试作“新学之诗”,其特点是“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这种新诗与黄遵宪的“新派诗”有某些相同的特点与趣味,但它仅有新名词而无新的生活素材与诗歌形象,只是在古典诗歌中硬塞入几个新名词,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在总结这种失败的做法之后,梁启超在亡命日本、广泛接触日本新文化和西方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要求“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并具体提出:“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梁启超认为黄遵宪的诗歌在这方面做得最好,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不过,无论是黄遵宪,还是谭嗣同、夏曾佑,甚至是梁启超本人,他们的诗歌离“诗界革命”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梁启超所期盼的“诗界革命”并没有真正的出现。就连梁启超本人的诗歌到了后期,也向古典的传统回归,向“同光体”靠拢,这更是宣告了“诗界革命”的结束。

明末名妓

号称“秦淮八艳”,指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八位才艺名妓。十里秦淮是南京繁华所在,一水相隔河两岸分别是南方地区会试的总考场江南贡院,另一畔则是南部教坊名妓聚集之地著名的有旧院、珠市,才子佳人相聚衍生许多爱情故事。

按排名依次为,柳如是、陈圆圆、董小宛、李香君、顾横波、卞玉京、寇白门、马湘兰。其中前四位后世都很有名气。她们和当时许多名士留下爱情佳话如:董小宛和冒辟疆,柳如是和钱谦益、陈子龙,陈圆圆和冒辟疆、吴三桂,李香君和侯方域,卞玉京和吴梅村,顾横波和龚鼎孳,寇白门和朱国弼、马湘兰和王稚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