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读促悟

以读促悟指的是以读图为主读诗为辅,读生活贯穿于读图和读诗之中。

(二)以演入境

古诗词教学中的“演”应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领会进行表演,从而表现出自己所理解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情境,表演的时候学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全部表演,这样能够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

(三)以找促思

“以找促思”其实就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引导学生找相同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更好的把握诗歌主旨。这里的“找”不仅是指教师找还指学生的找。

(四)以评促升华

以评促升华主要是在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五)以写促悟

所谓“以写促悟”是指教师在授完整首诗歌的时候,给一定的时间或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以散文或者以现代诗的方式写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而且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教法是四步法:一、知作者 二、读诗文 三、明诗意 四、悟诗情”

1、知作者是必须的。这步赞成。

2、读诗文也是必须的。不只要读,而且要背诵。越熟越好。

3、至于“明诗意、悟诗情”,感觉可能存在问题。古诗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语言凝炼,意境优美。有时候涉及用典或是借物讽咏、借事喻事、借景抒情等。这要求不仅要对诗歌把握得当,而且要对当时的时世格局了如指掌。否则,谈何明意,更说什么悟情了。当然,有些诗,虽然不能说清楚它到底想表达什么,但读着读着就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或许,能明了,就是我们自己对诗的理解,能悟的,也只是诗在自己身上或生活中的还原和体现罢了!!

4、所以,三四两步不要深究,也不要深钻。为了应试,只要逐字逐句能让学生说出每句诗大体在说什么就够了。

5、背诵再背诵。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其实这是很多大人的经验,小时候读诗,不管读多少都只算是背下来。等长大了,突然哪天脑子里突然浮出这首诗的时候,就能真懂这首诗了。

专家观点: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节奏强、跳跃大、文言语多、意义浓缩性大,要把理解古诗词意思、体会古诗词含义、辨析古今词义的不同作为复习重点;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的时代较久远,加之小学生认知层次较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古诗词的时代背景缺乏知识,因而对古诗词理解与情的体会、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诗词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初浅的认为,可以利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读诗(词)句,晓诗(词)意”的模式流程进行古诗词教学,坚持训练学生“查、解、释、换、猜、调、补”的古诗词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品味和实效。

一、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中让“查、朗”成为习惯

还清楚地记得在读书的时候,老师就是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入手开始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虽然当时觉得记忆非常困难,但现在回想起来,深深印在脑子里的伟大诗人、词者却恰恰是当时花费大功夫来记忆的。而现在,时过境迁这种做法基本上受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多媒创设情景、图画音乐导入等方式。当然这些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内涵,寓教于乐,但的确又是忽略了对诗人、词人的了解程度。其实,在古诗词教学中长期坚持“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有以下好处:第一可以养成查阅古诗词资料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查阅中了解诗(词)人的生平,写作个性特点,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为理解全诗(词)作铺垫(比如《七步诗》)。第二从诗(词)题目入手解释,可以培养审题能力,可以感知全诗(词),了解全诗大意(比如:《示儿》)。由此看来,古诗词教学开始,我们要坚持进行“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终身习惯之一。

二、在“读诗(词)句,晓诗(词)意”中让“释、换、猜、

调、补”成为习惯。

试着新课改下古诗(词)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师课堂,还是一线教师的普通课堂,大都利用多媒体,注释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译(古今词义对译),是先进的教学手段值得推广。然而就乡村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讲求实效的还是坚持训练学生用“释、换、猜、调、补”的学习方法直译古诗词,让其成为学习习惯,终身受用。

1、释——查注释、解注释、看注释。这是学习古诗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身边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尝试自己直译诗句,通晓诗句的意思。

2、换——古今词对换。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时,让学生查字典,学生找到词条:把东西展开或铺平!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给“铺”组词,学生很快想到了铺天盖地(把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铺”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铺天盖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长的茂盛、草野辽阔的意境)。

3、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在教学十一册《泊船瓜洲》这首词。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时,让学生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隔开”。于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隔开”,也可解释为“间隔”,两个意思都能表现出京口和瓜洲的距离。

4、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句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比如在《绝句》一诗中,理解“门泊东吴万里船”时,应调换为“门泊万里东吴船”,翻译为“门前停泊着行了万里的东吴来的船只。”

5、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如在古诗《泊船瓜洲》中,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如果设有补白的话,学生可能对京口、瓜洲、钟山这三个地名,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不会明白其含义及作者心里的想法。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心飞过长江,飞过几座山,就到了家乡钟山,心里距离近,特别想“还”;而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能“还”。作者通过心里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情。

总而言之,古诗词的教学要像教学其他诸如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小说等一样,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也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本质,自觉运用学法,感悟古诗词理与情,积累古诗词,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词,自我积淀古诗词的能力。

中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古诗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实施又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 . 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新课标规定:“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古典诗词,得到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俞平伯先生曾说过:“古人做文章时,感情充沛,情感勃发,故形之于作品。当时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来的轨道,逆溯上去。作者当时之感寄托在声音,今天凭借吟哦背诵,同声相应来使感情再现。”由此可见,人们对文章的理解是以诵读为基本前提的,而且诵读最有价值的古诗文也是一种回归传统直觉式的语文教学。所以,我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应遵循多“读”的原则。例如诵读《牧童》一诗时,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我描绘诗意,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概括描绘的是哪一个句子?

师: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

师:什么样子??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学生抢着应声回答)。

师: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

生:“归来饱饭黄昏后”。

师:吃了饭牧童做什么?

生:“不脱蓑衣卧月明”。

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就是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必需考虑不同级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教学。采用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和品味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真..感受,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有些学生没有见过“瀑布”,也不知道“川”的概念和“香炉”的意思,因此,在学习这首诗的前两句时,老师就需要解释字词,并把全句大意口述出来。难点之处解决了,句意大致明白了,然后再让学生去自读三、四句,并用汇报的方式去检查自读自悟的效果,必要时再加以点拨。这是一种半“扶”半“放”、先“扶”后“放”的方式。。我们在前边讲到要淡化诗歌教学中的讲解与分析,这并等于说就一点不讲,适度的“讲”还是必要的,因为没有老师的帮扶,也就不可能有学生有效的诵读,问题的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字。由“扶”到“放”,先“扶”后“放”,就是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使我们的教学,能够取得更好成效。。

三. 创设情景的原则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很快进入诗境。又如我教《牧童》这首诗,它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通过学生的诵读、领悟,师生交流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诗歌描绘的景象描画出来,还设计了问题:如果你是牧童,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四.自主学习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作用在于要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另外要给与学生必要的提示与指导。比如要告诉学生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等。比如,我在讲授《泊船瓜洲》一课时,就组织了一场讨论,题目是:联系课前收集的质料说说王安石写下这首诗时的心情,这与他当时的境遇有什么关系。学生非常踊跃,自主学习,学生进行讨论……

五、 科学评价、激励为主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背诵诗文的数量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记忆力好的同学,背得要快些,记诵得数量要多一些;记忆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数量要少些。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正确对待,要承认差异,个别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教师也要予以表扬,予以鼓励。课程标准中还提出了诵读诗文时音调、节奏、情感方面的要求,对于这个问题,教师也要灵活掌握其标准。一部分语感好的同学,读得就好些,语感差一点的同学,读得就不会那么好。对待读得不理想同学,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并且还要表扬他“读得很认真”或“很有感情”等等,以此激发其诵读诗文的兴趣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他们爱诗、读诗,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格,放飞心灵。

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古诗词时中国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中华名族优良文化的传承,在快餐文化的侵蚀下,更应注重古诗词的教学,使学生对古典和传统有所理解,为其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以此进行相关探讨。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诵读引导不充分

古诗词饱含诗人的情绪,用诗词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怀,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只注重古诗词的内容和字面意思的理解,对古诗词中隐含的美丽意境和浓厚情感通常要通过诵读来感受,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引导不充分,难以挖掘出古诗词作品中丰富的美育资源。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自古就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很多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采用灌输法,拆分每个字词的意思,只注重引导诗词大意,停留在简单的情感层面,很多学生甚至连正确的断字断句都无法完成,更不用说让学生自己欣赏古诗,品悟古诗词里的深层含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无法真正的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词。

2.重视知识点学习,忽略情景体会

古诗词的学习与现代文不同,不是单纯讲解诗人的历史背景,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词的主题思想,分析词句,理解主要知识点和诗词大意。有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现代文教学方法,将古诗词诗情画意的感觉忽略,生搬硬套解析诗词,讲评内容,没有创设教学情境。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字词的解释与理解,忽略了意会过程,使学生无法体会到诗词所描述的诗情画意,但这一环节却是诗词的内涵与魅力所在。

3.过度剖析而影响整体感悟

小学生在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过程中,多会将诗词分割为几个部分,逐句的进行理解,逐句的引导想象,这类方式表面上使得学生对诗词的了解更快,能获得较好的情境体验,但是学生的感受只停留在意象层面,整首古诗词学习完后的其理解仅限于诗词所描述的事情和景物,意境还有所欠缺,体验感悟有所不足。古诗词融合了灵性和内涵,协调了情感之美,单个句子绝不能完整体现,这类拒绝喂食的方式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应多让学生放手读,鼓励其发展创造性思维,构建起自身的诗意课堂。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的古诗词基本功不足

对教师队伍的古诗词素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多数教师的水平不高,对于古诗词的了解多停留在教学范围内或是学生时代接触到的古诗词,甚至有的教师掌握的古诗词篇目仅略多于学生。

2.学校对古诗词教学不够重视

教师对于古诗词没有浓厚的兴趣也是教学过程中不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冲击,多数教师的心态收其影响而变得轻浮,无法静心来写作和思考,古诗词的备课多为照本宣科,教学中也不能进行方式和思维的创新,缺乏另行和诗意,这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毫无促进作用。

3.教师未能全面把握古诗词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标准对于古诗词教学的建议和要求来看,古诗词的教学目标要紧密结合人文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语言教育几个方面。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缺乏对学生的引导,无法提升其学习兴趣,无法做到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教学目标全面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和语文素养。

4.对古诗词评价缺少人文性,方式过于单一

古诗词学习完后的检测以及相关考试中,侧重的多是诗人的情感、名词名句的背诵等几个方面,考察的重点多停留在记忆里和古诗词的知识层面,使得检验方式过于单一,多数学校只是在单元测试、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涉及,在制定题目方面受到多方面限制。这就是因过于注重古诗词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背诵个别名句无法体会到整体意境的优美,诗人情感的理解无法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更不能陶冶其情操、提升其学习素材的应用能力,这样的评价方式更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剥夺,学生从考试的重点出发,通过反复背诵来记住作者和古诗词内容,课堂上不去细细赏析和品位,只是划重点、做标记,确保考试不丢分,如此本末倒置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三、改善古诗词教学的相关措施

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古诗词结构独特、意境美、修辞精妙、涵义深刻,读者在解读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古诗词素养来体会,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要提升自身的诗词修养。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经验总结和反思,以应对不断更新的语文教育需求和全球化发展的社会文化。反思的重点要集中在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之间是否匹配,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个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习惯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教学态度、内容以及过程进行剖析,敢于创新,勤于独立思考,保持教学水平和观念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2.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主要是从有效指导诵读、情境教学、把握整体感悟这三个方面入手。

高效地指导诵读要重视范读作用、强调引导诵读和背诵。在范读方面,小学生在模仿能力方面较强,教师可发挥此特点,通过自身的背诵来发挥示范作用,供学生模范的同时也可营造氛围来提升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录音和视频播放来让学生感受听觉和视觉冲击,同时感受范读。在诵读上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使学生有目的的诵读,注重整体感知,诵读要保证读得准确、读懂诗意、读出韵律、读出诗情,以此来全面、准确的体会到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产生情感共鸣。

情境教学是从古诗词的自身特性出发,通过对应的场景、色彩、情绪以及形象等具体形态表现出来,以此方法来让学生更直观、深入的了解所学知识,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提升其课堂学习中的主观性,以此来提升教学效果。具体的情境教学中主要是从音乐渲染、画面呈现、词句品析、化诗为文、角色扮演等方面入手。音乐渲染可借助与场景对应的音乐作品来表达如离别、欢聚之类的忧伤和喜悦,让学生能在音乐的引导下更快不如诗人所描述的意境。画面呈现是通过图画来将诗词的意境形象化和具体化,可通过多媒体、挂图和幻灯片等工具进行直观展示。词句品析是通过重点的句子、词语和字的品析,以此作为突破点来引导学生进入到诗歌,感受到诗人当时的情感。化诗为文是对诗歌进行改造,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想来展开想象,写出学习过程中的所想、所悟。角色扮演可通过戏剧等表演形式来让学生置身于诗歌所描述的场景中,教师在此环节主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古诗词通过简练的语言来表现美的情感和意境,其多元性也形成了整体的美,在教学过程中不必拘泥于逐字逐句的分析和推敲,避免诗词的和谐美妙意境被硬性拆分后而破坏。这就需要在引导学生的反复诵读之后,对诗词的点睛之笔进行挖掘,捕捉到诗人所要表达的重点。诗词教学要引导学生寻找诗眼,从此处出发来进行反复诵读,构建画面,品位词句间的情感,抓住主旨来提升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章珊珊.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2]金旭英.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王瑞.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D].云南师范大学,2015.endprint

如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

古诗词是我国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是用文言形式写成的文章,是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古诗词,对于了解、传承我国古代文化,对于学好现代汉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中学语文教材入选了相当分量的古诗词:高中教材突破1/3,初中(苏教版)教材有古诗词70多首。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逐句串讲,为了应付高考考查默写题,只要求学生能熟读背诵即可,有“读”没“写”;二是简单的“读”加“写”,表现形式是先“读”后“写”, 重“读” 轻“写”。其实,“读” 包括在读中悟意、在读中积累、在读中体情、在读中升格等,是写的基础;“写”是在反复诵读,感知、感受诗美的基础上,或发挥想象,把诗歌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或让学生熟练掌握古诗阅读鉴赏题各类题型的解题步骤与方法,做到解一题,会一法;学一类,通一片。学生经过长期的、系统的古诗阅读鉴赏读写相结合的训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才有可能在高考古诗阅读鉴赏题中从容应对,拿到高分。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有“读”“写”结合,才能实现文道统一的目标,如果“读”“写”分离,就会失去了古诗词教学的真味。

如何解决读写分离的现象?笔者认为应立足于“读”的教学,结合“写”的要求,古诗词教学的味道才纯正,才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读”“写”有效结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诵读

综观古人习文,诵读为第一要义。诵读古诗词有助于学生欣赏古诗词的优美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染。古诗词教学中,如果少了朗朗书声,那么教师就成了扼杀语文教学生命的刽子手。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优秀古诗词,是经过千年积淀仍然熠熠生辉的精华文化,这些名篇都是培养、训练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很好例子,值得我们认真的欣赏品味。古诗词鉴赏起始阶段,教给赏读的方法尤为重要,这也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古诗词,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如:诗歌的节奏与句式有密切关系,一般四字句是两拍(“二二”式),五字句是三拍(“二、二、一”式),七字句是四拍(“二、二、二、一”式),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秦风•无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但划分节奏不可以只看句式,还要联系意义的表达,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两句诵读的节奏就应该是“二、一、二”式;“念/去去/千里/烟波”(柳永《雨霖铃》)的节奏就应该是“一、二、二、二”式。这种情况在词里更多。关于押韵,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不同韵脚对内容的影响,要体会不同韵脚的美感效应,如李商隐的《锦瑟》中押“弦、年、娟、烟、然”等字的“n”韵,显出迷惘、悠远、深沉,传达出梦幻般氛围。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使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把诗歌的感情读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二、赏读

新课标教材明确提出:“鉴赏诗歌应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可见,赏读可以使古诗词教学呈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第一,在赏读中悟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中,有读通、读顺古诗词的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明白了行文的大意,为文本的进一步研读奠定了基础。我们可爱的学生在语文练笔里描绘出这一过程的感受:诗歌读第一遍,大概知其旨意;读第二遍,初知文意,觉得古人有些味道;再经语文老师精心点化,便迫不及待的读个痛快!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平淡质朴的语言中,学生感受到了诗人辞官归隐后清闲的田园生活和愉快心情,感受到陶渊明高尚的隐士情怀。又如读古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在个性鲜明的人物对话中,感受到了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感受到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第二,在赏读中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诵读,非常有助于学生积累。积累,可是收获语文味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诵读中积累了经典言语,积累了文言语感,沉淀了文化智慧,积累了人文情怀,积淀了语文底蕴。一般情况下,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不经意之间,撒手课本,也能读得有滋有味,达到背诵积累的目的了。厚积而薄发,我们确信,在学生习作中呈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偶尔引经据典、诗词名句的巧妙运用,就是在诵读中培养出来的语感,积累出来的语文味道。

第三,在赏读中体情。语文课的朗朗书声,呈现出来的美感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对人类美好情感的体悟。读《卫风••氓》,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了主人公的恋爱的幸福、婚变的痛苦及决绝的坚强,不久读出了人类丰富的情愫吗?读李白的《行路难》,在诗情的跌宕起伏中,感受到了失望与希望,不也读懂了诗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内心的苦闷与感情的激荡么?不也感受到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与憧憬么?读《赤壁赋》,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淡淡的消极、满腔的悲愤、积极入世的达观等情愫…学生在赏读中体悟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古贤人交流,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第四,在赏读中升格。这里的“格”,是人格的“格”。语文教学有着教化无痕、熏陶感染的育人功效。学生在朗朗读书中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感染,丰富了心灵世界,提升了做人的品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走进经典名家,走进文本的心脏,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是充满语文味课堂的骄傲。读《离骚》受到屈原精神的感染,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理的决心和毅力;读《与朱元思书》,受到自然山水的濡染,激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语文课,读读赏赏,在赏读中陶冶了身心,在赏读中积淀了古国文化底蕴,在赏读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操,提升了语文素养和做人的品味。

三、发挥想象,把诗歌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

古诗词教学的读写结合中的写不同于一般的作文,它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读,是读上的延伸,是阅读成果的表达,是阅读过程当中产生的观点、思想感情的表达。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经过诵读、赏读两个步骤,初步学会了从诗歌的语言、意象入手赏析诗歌,反复感知、感受诗美。如果仅停留在对文本的了解上,学生容易失去进一步鉴赏诗歌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拥有一个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写的内容丰富多彩,因文而异,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结合形式:

艺术改写,锤炼语言——如教《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任选诗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诗节或片段,动笔成段或成故事,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演绎诗歌的情感。如教《邶风•静女》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原诗基础上加以创新,把《邶风•静女》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然后发表在班级博客上,全班一起分享几十个不同版本的爱情故事,有至纯唯美的爱情故事,也有故事新编搞笑版的爱情故事。

微型话题,多角探究——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提炼出“自由探究”的小话题:美在动静结合,美在选词炼句,美在语言的音乐美,美在侧面烘托,美在视点变化。。。。。。如教《旅夜抒怀》,提炼出“自由探究”的小话题:从诗人的内心独白的角度写,从电影镜头的角度写,从舞台布景的角度写,从对诗人说话的角度写。。。。。。

课内鉴赏和课外探究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诗歌的感受逐渐上升和强化,对诗意的理解会由浅入深,由初步感知到深层领悟,继而对诗的语言、意象产生自己主观的、个性化的审美认识,或由联想和想象获得的诗的情趣而产生愉悦感,同时也容易逐步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四、以教材为例子,训练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从2002年开始,高考古诗阅读鉴赏题,对考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古诗素养与答题能力,教师必须利用好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优秀古诗词,这些经过千年积淀仍然熠熠生辉的精华文化,都是培养、训练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很好例子,值得我们认真的欣赏品味。正如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古诗词教学中做到读写相结合,有目的、有针对性、系统地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学会了例文,才有可能指导类似文本的阅读与鉴赏。

笔者曾参加过高考语文评卷工作,从中了解到,许多考生能大概弄懂诗歌的大意,但还是拿不到高分,主要是准确表述这个环节出问题。很多考生在对重要内容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答案时,不能做到通顺、合逻辑,缺少表述语,所以,考生要想在古诗阅读鉴赏题上拿到好成绩,提高正确答题的命中率,就要在平时古诗词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把高考考纲中有关古诗阅读鉴赏的考点有机渗透到古诗词教学中去,把常见的古诗阅读鉴赏题型的考查方式,思考角度,答题步骤,答题相关术语等内容有机渗透到古诗词教学中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步骤与方法,做到解一题,会一法;学一类,通一片,所谓触类旁通也。但仅仅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然后口头表达,这样做训练效果是要打折扣的,必须要求学生把思考的东西形成文字表述,不能懒于动手,多练多总结,才能提高准确表述的能力。引领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提升能力,学生光说不练只能是假把式。学生经过长期的、系统的古诗阅读鉴赏读写相结合的训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才有可能在高考古诗阅读鉴赏题中从容应对,拿到高分。

如教《归园田居》时,由于诗歌内容比较浅易,学生经过诵读后基本都理解诗歌内容了,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训练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上。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句,我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尘网”比喻什么东西,这个比喻有什么好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尘网比喻官场生活,把官场生活比作尘网,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极端厌恶之情)二是“误”字用得很妙,请简要分析。(明确:入仕做官,非诗人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这些问题的设置,既引导学生深入去理解诗人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又考查了高考古诗阅读鉴赏题中的考查热点: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与炼字题型。我要求学生当堂把答案写在作业本上,8分钟内完成这两个问题的答卷。然后用多媒体投影部分同学的答案,按照表现手法的运用与炼字型的答题要求进行集体评讲。在古诗词教学读写相结合中,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又训练了阅读鉴赏诗歌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课文虽然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载体,但其主要方面还是阅读。因此,读写结合点的确定应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置,还应该与高考古诗阅读鉴赏题中的考查热点题型一致,这样就能相得益彰,发挥整体效益。另外,每课设置古诗阅读鉴赏题题型不能太多,要大胆取舍,争取每课让学生学有所得。如教《声声慢》,我重点对学生进行“运用叠词有什么好处”的考查;如教《京口北固亭怀古》,我重点对学生进行“运用典故有什么好处”的考查;如教《归园田居》时,我重点对学生进行 “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写景有什么好处”的考查等。

读与写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又是一对孪生姊妹,正是因为这种关系,才有了读与写的结合。但应该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她们不能闹矛盾。一是写不能影响读,而应该为了更好地读,以写促读。二是应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古诗词教学的读写结合为每一位学生探索出了一条学习语文的有效之路,因为它直接触及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日积月累长期训练,必有成效;读写结合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一条教学的桥梁,老师们精心施教,尽显才华,必得硕果。总之,读写结合是古诗词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我们唯有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思想。“大道至简”。简单教语文,实在是不简单,需要我们下力气进行不懈的探索。

如何教学古诗词

我们现在学习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

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

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

在新韵中

平:发声一声 二声的字 如:吃 池

仄:发声三声 四声的字 如:尺 赤

古韵(依平水韵)

平:上平 下平

如:上平:东同童僮 下平:先前千阡

仄: 上声 去声 入声

如:上声:董懂动孔 去声:送梦凤洞 入声:屋木竹目

中字 平仄皆可 不论

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8句要求对仗 绝句4句相对宽松)

又分为5言和7言

无论是哪一种都分为四种形式

平起入韵式

平起不入韵式

仄起入韵式

仄起不入韵式

注:平起就是 平平开头 仄起仄仄开头 入韵就是指押韵

所有的格律诗全部要求押韵

其中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其余奇数句不押韵

偶数句必须押韵

押平韵 即尾字是平声字

在格律诗中

有这样一个基本格律

它包含了格律诗的四种形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起入韵

平平平仄仄,平起不入韵

仄仄仄平平。仄起入韵

这个格律的每一句就是可以分别作为格律诗的首句

格律诗有两个基本原则

可以根据这两个原则 推导出格律

1.逢双必反

格律诗的格律形式实质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此交替循环的规律

5言和7言只是截取了前面的5字或者7字

其中对于特俗形式

平平平仄仄

表面上看是连续了三个平

实质上

平平平仄仄

应该是

平平()仄仄(平)

因为尾字不押韵所以只能把后面的平

反到中间

变化成 平平(平)仄仄….

同理

仄仄仄平平

实质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

因为尾字要押韵

所以把反的仄字放到中间

变化成 仄仄仄平平

2.对粘原则

拿5言绝句举例

12句和34句称为对句 23句可以称邻句

参考格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谓的对指得是

1句和2句的格律相反

3句和4句的格律相反

注: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相反

粘指的是

2句和3句

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相同

知道这两个原则后就可以推导出任何格律

其中特别注意

对于首句入韵

第二句偶数句也是入韵

所谓的平仄相反 我说过只是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即可

7言就是在5言的前面加上 平平或者仄仄

如: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律诗基本上就是绝句X2

绝句是1

2

3

4

这样的四句

律诗不是

1

2

3

4

5

6

7

8

这样的8句

而是

1

2

3

4

1(5)

2

3

4

这样的8句

其中

如果1句不入韵

则5句=1句格律

如果1句入韵

则5句变化为不入韵式

例如

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参考变化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有哪些

教师要教得好,让学生学得好,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古诗教学要设计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分七步进行: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背景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如:我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就像本人执教的《泊船瓜洲》,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二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宋朝诗人王安石,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背景介绍,知晓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像我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我教学《长相思》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纳兰性德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学习,弄懂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引导学生利用书上的图画,注释或其他工具书等帮助理解诗词的意思。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诗眼

: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词语

: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

(3)抓诗句

: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抓诗题

: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四、诵诗想象,品诗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 

五、创设情境,引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呢?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我有时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我有时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终,让学生通过读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六、拓展延伸,创作诗词。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以利于学生的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的量。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再现诗的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简单明了

教学板书是艺术,艺术是讲究创造的,是需要教师花心血进行构思、提炼、创新的。每一幅新颖别致、独具个性、富有美感的艺术板书的出现,都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我们提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板书,更提倡教学板书的新设计和新创意。板书设计做到,围绕诗词中心,抓住关键词,简单明了,有创新。

3.古诗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古诗教学的常用方法

串讲法。小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困难,需要逐字逐句地串讲,扫除语言障碍。一般词句可启发学生串讲;古诗中的难点,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省略句、倒装句等,需要教师串讲。翻译法。一般来说,应采取直译的方法,尽量保持原意和原句结构。这样可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古诗和准确表达思想的能力。具体翻译的方法,有保留法、增补法、图解法、移位法、替换法等等。朗读法。古诗语言的美必须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到,所以古诗教学宜采用以朗读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解分析课文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有表情地引读课文。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课文,可从词语的上下联系中“发现”某些词语的意义,然后再进行具体分析和说明。想象法。诗歌是借助想象创作的,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其方法是,让学生把诗的艺术形象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深入体会古诗意境之美。自觉法。对短小浅显的古诗,可采用自觉法,即在教师指点下,让学生自己动眼、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口育心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奥妙。这是培养学生自觉能力的有效方法。一般采用预习、练读、理解、直译、欣赏五个步骤进行教学。

朗读品味。朗读有教师范读,学生个读和师生齐读等。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过程就是鉴赏的过程,朗读的作用不可小觑。它是学习古诗有效的传统好方法。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要认真朗读品味,走好了这一步,才说得上第二步的分析鉴赏。古诗绝大多数都是合辙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本身具有一种音乐美,那么,老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同时,也就受到了如同音乐一般的熏陶。古诗又很讲究音韵的平仄和谐,朗读诗歌时节奏感很强,如同唱歌一样声情并茂。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深情朗读的时候,实际上也就进入了感受鉴赏的阶段。当全班师生都摇头晃脑的朗读、沉浸在诗歌特有的意境中的时候,就说明初步的鉴赏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大家一起来探讨吧。

(一)以读促悟

以读促悟指的是以读图为主读诗为辅,读生活贯穿于读图和读诗之中。经过实践,本人发现诗歌从读图入手,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全诗的内容,更好的领会诗歌的精髓;再以读诗为辅,在读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体会用自己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在读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普通话,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家乡话,只要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诗歌中的韵味即可。而这些都是要建立在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上,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先好好地备一下学生,在必要的时刻还要好好的体验一下农村生活,这样能够在授课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

(二)以演入境

传统教学中的“演”就是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诗歌里所写的全部内容,这样的表演注重的是学生的模仿表演能力,学生表演得像就行了,但我们知道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带着自己的个人体验的,因而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演”应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领会进行表演,从而表现出自己所理解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情境,表演的时候学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全部表演,这样能够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如学生觉得诗歌中最主要的是主人公的心情,那么学生可以加入现代的元素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回归古代,回归诗人当时的生活情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既然生活在现代,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用现代的元素把诗歌的精华给表现出来呢?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找促思

“以找促思”其实就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引导学生找相同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更好的把握诗歌主旨。这里的“找”不仅是指教师找还指学生的找。

(四)以评促升华

以评促升华主要是在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对他人的观点、看法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心灵的诉说,而这正好是农村学生的最大弱点,因为他们不会评也不敢评,而这种评也是乡村教师经常忽视的。

(五)以写促悟

所谓“以写促悟”是指教师在授完整首诗歌的时候,给一定的时间或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以散文或者以现代诗的方式写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而且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实践证明,这样的写作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诗歌主旨,更深入地感悟到古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六)以唱促记

学习古诗应要熟读成诵,但如何让学生愿意背且背得快呢?在教学实践中发掘出了以唱促记的方法,就是用唱的方法记住诗歌。古代诗人作诗词本就是吟咏而成的,郭沫若就说过:“中国的旧时对于古诗词本来有朗吟的办法,那是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在农村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孩子们只有在课堂上才讲普通话,课外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是家乡语,还喜欢用家乡语编写一些脍炙人口的歌谣吟唱,因而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点,引导孩子们把需要背诵的古诗用本地农村的语言和格调编成可唱的民谣(可以请专门的音乐教师帮助学生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编),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地记住诗歌,也能够让学生很好感受诗歌的韵味。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