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嘉兴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高职院校,前身是建于1950年的嘉兴农业学校和建于1985年的嘉兴丝绸工业学校,1999年筹建高职,2002年正式建院。学校农业职业教育历史悠久,曾获得“全国中等农业教育改革先进单位”“全国科教兴农先进学校”等荣誉。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唯一涉农综合性高职院校。近年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中西部地区协同发展过程中,彰显特色、走在前列,2021年被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一、紧贴地方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专业集群建设水平国内领先

1、乡村振兴专业不断优化。

学校传承70年农类专业办学优势,在园艺技术、畜牧兽医、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增设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旅游管理(乡村旅游)、物联网应用技术(智慧农业)等专业(方向),着力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经过多年建设,多个专业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其中园艺技术专业为国家创新行动计划骨干专业、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图1 乡村振兴专业集群布局图

2、专业融合发展优势明显。

学校主动适应乡村振兴新产业新业态融合趋势和新成果新技术应用趋势,融合一二三产,联姻政校行企,建好乡村振兴产教融合联盟,加强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对接,基于“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构建了包含现代农业专业群、互联网专业群、文化旅游专业群等在内的乡村振兴专业集群,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乡村旅游等领域培养人才,全面服务乡村振兴。

3、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省内领先。

实施“三项计划”、突出“三高标准”、推进“三大改革”,构建高水平、结构化双师队伍,打造一批德技双馨的“农作师、农商师、农匠师”。学校乡村振兴专业集群现有专任教师124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51人,博士19人,“双师”素质教师占比达92%;拥有浙江省高职专业带头人8人、市杰出人才8人;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160余人。建成“种养废弃物循环利用与防控技术”、“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两个省级创新团队,“循环农业关键补链技术”、“公共文化示范区后续建设重点领域” 两个嘉兴市重点创新团队。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乡村振兴嘉兴育人模式

1、农民大学生学历培育特色鲜明。

学校从2008年开始积极开展“农民大学生”学历培养计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构建了“学历 技能 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农民大学生培育取得了显著成效,率先形成了城乡融合先行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嘉兴模式”。已连续培养村级班子成员、农产品经纪人、专业合作社社长等各类学生共2623名。

图2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2、现代学徒制改革成为全国试点。

园艺技术等6个专业与20多家企业合作,积极开展教育部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大力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形成了基于全产业链的“学训分季、轮岗分段”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材形态,将课堂由学习教室转移到田间地头、村居民宅,将传统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将课堂教学变为现场观摩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图3 基于全产业链的“学训分季、轮岗分段”的人才培养模式

3、高职扩招生人才培养扎实推进。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2019-2020年在园艺技术、畜牧兽医、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方向)、旅游管理(乡村旅游方向)等专业及方向招生595人,形成了“忙农闲学、产学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积极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方式,把教学效果写在大地上、把课堂教学搬到田野上、把创业创新实践办到农场里。

三、精准对接乡村发展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作用突出

1、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训成效显著。

政校行企共建嘉兴乡村振兴学院、嘉兴农民学院,跨区域牵头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联盟,组建农业专家服务团队和乡土专家服务团队,依托“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采取“课堂理论授课 基地实践教学 训后结对指导”的精准培训模式,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农民技能转移、农业领军人才、农创客等培训,近五年开展涉农技术培训4万余人次,社区教育进农村培训3万余人次,农业科技服务500余次,培养农业领军人才1600多人。

2、服务乡村振兴社区教育体系完善。

发挥学校办学优势,建设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统筹实施区域内乡村社区教育工作,打造了“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 “嘉兴学习网”,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社区教育品牌,在社区教育学院或乡村教学点开展的社区培训每年达6000多人次。

3、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成果丰硕。

发挥省、市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引领作用,大力现代农业科研为核心的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承担“杭白菊废弃物资源化农用技术研究”、“炭-陶复合生物载体处理水产养殖废水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1项,取得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的科技成果,其中“废弃生物质炭化能源化高值利用技术研究”、“农业废弃物厌氧发酵与剩余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充分发挥学校科研平台作用,在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农产品加工与安全等领域开展农业科技应用研究,承担“藏红花生长环境监测数据融合分析与智能调控应用”等横向技术服务项目208项。

四、深入推进东西协作工程,“红船领航”帮扶成为典型

1、构建了完善的帮扶体系。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学校积极探索新时代高职教育扶贫工作新路径新模式,启动实施了“红船领航”乡村振兴帮扶工程。制定《“红船领航”乡村振兴帮扶工程总体方案》,结对云南泸水、青海都兰、四川黑水等6县,集聚专业带头人和党员的力量,跨专业、跨学院组建种植养殖、乡村规划、电商直播等8大专业技术团队,对接市扶贫职能部门和扶贫责任县市(区),将职教扶贫有机融入到全市扶贫体系中,构建了“‘五县四区’协同合作、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乡村振兴学院统筹协调、二级学院党总支具体实施”的帮扶体系,着力增强帮扶能力。

2、取得了丰硕的帮扶成果。

持续选派教师挂职支教,带领专家团队实地指导,吸引贫困地区学生就学就业,接收当地创业青年学习交流。签约帮扶学校6所,开展种养殖技术提升、农村电商直播技术、文创理念提升等培训项目19个,涉及贫困户及当地干部2136人,完成建设直播孵化中心1个,构建扶贫直播团队6支,带动农特产品消费帮扶400余万元。选派支教老师4名、挂职干部1名,开展线下交流活动140余次,走访乡村建设点12个,“专家服务泸水市乡村振兴发展行动”获批人社部2020年扶贫项目。

3、彰显了职教帮扶示范效应。

发挥高职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独特优势,学校联合当地职业院校,以“授之以渔”的扶持方式培养当地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以“造血式”的扶贫方式帮助对口地区建立了健康和持续的“造血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