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的沃尔沃、4年前的宝腾、10个月前的力帆、8个月前的FF……做了很多人的“白衣骑士”的吉利,有点像华为,虽然没有直接介入,但它的影子,却无处不在。

8月9日,吉利控股集团与雷诺集团共同宣布,双方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将在中国和韩国加速雷诺“Renaulution计划”的落地。

其中,在中国,双方将基于吉利控股集团的先进平台技术联合开发雷诺品牌混合动力车型。在韩国,双方将基于领克节能平台,共同开发适用于韩国市场的车型。

与此同时,根据协议,双方还将通过合作提升各自在技术与工业体系上的竞争优势,为用户带来更卓越的出行体验。

虽说早在半个月之前,业内就有消息传出,雷诺正在寻求和吉利合作的可能性,但是双方突然的官宣,靴子的快速落地,还是给外界带来了不少疑问:为什么是吉利?为什么是韩国和中国市场?雷诺重返只差一个合作对象?

是的,一个是有着“让世界充满吉利”版图愿景,以及丰富跨国合作经验的汽车集团、一个则是有着123年造车经验的汽车老炮儿,其正在迅速一同引起又一场舆论风暴。

“被迫”的明智之举

不得不承认,虽然雷诺从来没有明确表示退出中国市场,而是说把经营的重点从传统乘用车转移到了轻型商用车和电动车领域,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去年东风集团宣布停止雷诺品牌的相关业务活动之后,雷诺败走中国市场,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公认的事实。

市场是很健忘的,尤其是伴随着越来越多新兴品牌不断崛起,电动车市场逐渐有了市场发展秩序和规律,作为一个曾经因销售冷淡被不断边缘化的海外品牌,想要重回往日高光,雷诺这一翻身仗,必然很不容易。

单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来讲,一方面,昔日口碑越来越脆弱,虽说不缺从头来过的勇气,但问题就在于依托新技术打动市场的周期太长了,雷诺等不起。

另一方面则是战略的逼仄。在今年年初发布的“Renaulution”战略规划中,与大部分海内外车企将电气化变革作为首要纲领和中心规划不同,雷诺是对财务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划。据了解,雷诺2020年营业收入下滑了21.7%至435亿欧元,净亏损达到80.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630亿元,是雷诺汽车有史以来最大年度亏损。

尽管财务方面的表现决定着接下来整个体系的运营,但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全球车企都在不断加紧新能源的竞争,这也给雷诺的中期以及长期发展埋下了某些不确定性。

尽管现如今雷诺在电气化市场上还有着一定的声量,根据EV-SALES统计数据,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排行中,有三款车型销量突破10万,分别是特斯拉Model 3、五菱宏光MINI EV以及雷诺Zoe,但是从现如今全球车企集体进入规模化效益的背景来看,尤其是从规模化带来的价格优势考虑,雷诺更需要加速。

所以从雷诺的角度来说,在不确定中创造出一些确定的有利条件,非常必要。

吉利“下棋”

基于此来看,事实上便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雷诺会找上吉利了。首先,从吉利近几年来的行事风格来看,双方合作的可能性和成功性非常大。

近两年来,吉利就在不断地为自己制造更多的可能性和确定性。从目前吉利的整体布局来看,除了乘用和商用车两大市场,吉利还在人才教育、飞行汽车、商业卫星等科技领域都有着紧密的布局。在不断崛起的新势力、科技巨头阵营中,也有吉利的影子。

今年以来,与力帆、与富士康、与百度、与法拉第未来、与腾讯建立合作关系,就是最好的例子。这其中不乏跨界的科技巨头,也不乏新造车势力,更不乏已经濒临倒闭的边缘车企。所以,吉利的这盘棋,不小。

如果按照业内流传的“让世界充满吉利”的版图扩张猜想,那么从吉利的角度来说,汇聚多方力量进一步夯实全球化版图,也不多一个雷诺。更何况,雷诺在欧洲市场还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虽然从全球整体销量来说,去年雷诺同比下降21.3%至295万辆,但是欧洲销量却占据了半壁江山。数据显示,2020年雷诺在欧洲市场累计销量为144.39万辆,占有率达7.7%,增加了0.1个百分点。

再者,从目前吉利的商业版图来看,目前吉利已经覆盖了东欧、中东、东南亚、非洲以及南美等市场近30个国家,借助于沃尔沃,吉利在北欧也有所布局,但坦白来说,进一步扩大其在欧洲市场的布局,深入北美、亚洲地区的日韩等发达国家,单靠沃尔沃,以及正在布局海外市场的领克,走量比较局限,还不足以撑起全球化商业版图。

对于吉利来说,其也需要一个进一步帮助其打开市场的合作伙伴。恰好的是,得益于日产-雷诺-三菱联盟,以及本土市场优势,雷诺在日本市场以及欧洲市场都有着不错的口碑。并且借助于技术植入,吉利反而更能夯实核心技术的力量。

最值得注意的是,从墨守陈规的汽车制造,到成为全球化的技术供应商的过程中,双方或将还有继续深入探讨更大合作空间的可能性。

不过,目前双方只把目光放到了中韩市场上,未来是否会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目前还不得而知。并且,严格意义从中国市场的角度来说,这也谈不上强强联合。即便CMA架构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反馈,但最终雷诺能否收获同样的效果,吉利以及CMA架构能否为雷诺的回归站好台,目前还真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