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这是一曲纯情的爱情颂歌,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此词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尤其是末二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词中警句。

描写金镶玉竹的诗句

金镶玉竹为竹中珍品,其珍奇处在那嫩黄色的竹竿上,于每节生枝叶处都天生成一道碧绿色的浅沟,位置节节交错。一眼望去,如根根金条上镶嵌着块块碧玉,清雅可爱,故古海州志中称其为“金镶碧嵌竹”。

象牙笏板金镶玉出自哪首诗

. 象牙笏板金镶玉 朱笔描红来复去

水袖半掩玲珑心 安知浮生一场戏

海上花开忆京华 多少 前尘旧事

那一弯风月 这一袭红衣

唱罢相思遍相知 又有 几人相惜

朱漆勾勒一个你 胶青描画我自己

将菱花镜里 看美人虞姬

倾一声家国天下 道一句生死别离

君且去 这一出 风花雪月的 戏

青铜绿 那一剑 杜鹃啼血的 衣

红尘染尽了相思 凝成多少 蜡炬

辗转千年的回忆 流连媚影 朝夕

媚声

曾经如胶又似漆 试问 何等甜蜜

刻骨方知红豆意 画眉难为深浅时

将骰子一粒 看浮生万里

唱一曲霸王别姬 落一笔名垂青史

君且去 这一出 风花雪月的 戏

青铜绿 那一剑 杜鹃啼血的 衣

红尘染尽了相思 凝成多少 蜡炬

辗转千年的回忆 流连媚影 朝夕

君且去 这一出 风花雪月的 戏

青铜绿 那一剑 杜鹃啼血的 衣

红尘染尽了相思 凝成多少 蜡炬

辗转千年的回忆 流连媚影 朝夕

【媚声】

金镶玉的形容词

建议要从金镶玉的寓意上描述

1、金光彩夺目象征高贵,玉玲珑剔透象征纯洁,二者结合取高贵与纯洁之意;

2、“金”象征着男性的铮铁刚强,“玉”象征着女性的温婉柔美,所以金玉的组合也取“金玉良缘”无限美好之意

“金镶玉露忆相逢”来自哪首诗?

“金风玉露忆相逢”来自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

【原文】

  •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

  •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作者简介】

  • 秦观(1049—1100),江苏高邮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北宋文学家、词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祐党人,绍圣(宋哲宗年号,公元1094—1098年)后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相近。有《淮海集》40卷、《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跪求“有眼不识金镶玉”典故的原文。是原文哦!!

“有眼不识荆山玉”这句俗语典出《韩非子·和氏》

《韩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因和氏璧出自荆山,故后人又称之为“荆山玉”,如三国曹植《与杨祖德书》 中即有句云:“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由于卞和献玉的故事在后世留传很广,“有眼不识荆山玉”也就随故事的流传而成为一句广为人知的俗语典故。如《金瓶梅》第二十一回:“我西门庆一时昏昧,不知你之良言,辜负你之好意,正是“有眼不识荆山玉”,拿着顽石一样看。”

至明代以后,或许是因为人们觉得“荆山玉”之说不够通俗、其所牵涉的典故也不是人人都能说得清楚的缘故,这一俗语中的“荆山玉”一词在口语中渐渐地被发音相近的“金镶玉”所代替,“有眼不识金镶玉”一语就这样在民间以讹传讹地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