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是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同时,孔融还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家学渊源,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

孔融天资聪颖,“幼有异才”,他的幼年和少年时代有许多“光辉事迹”。

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并被写入了《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十岁时,孔融被名士陈韪调侃“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当即反唇相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一句话噎得陈韪面红耳赤。

众人都称赞孔融机智,李膺更是称赞他“必为伟器”;

十六岁时,孔融哥哥孔褒的朋友张俭因罪被通缉,投奔孔家,孔褒不在,孔融自作主张收留张俭。

事情败露后,兄弟二人与母亲“一门争死”,结果朝廷只治了孔褒的罪。

哥哥的死成就了孔融,“融由是显名”。

后来,孔融受到司徒杨赐的征召,开始步入仕途。

孔融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名气越来越大,“海内英俊皆信服之”。

曹操掌权以后,孔融知道曹操终究是要篡夺汉室的,所以心中对曹操十分不满,立志要平定国家的危难。

可是孔融这个人自视清高,却缺乏才能,“负有高气”、“才疏意广”,因此并没有什么现实的作为。

孔融少时成名,难免有些心高气傲、豪放不羁。

他始终贯彻“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式的风格,经常不遮掩地顶撞曹操。

曹操曾因饥荒战乱颁布过一道禁酒令,但孔融喜欢饮酒,他不仅不愿意遵守禁令。

还三番五次给曹操写信进行反驳,言词之中多为傲慢无礼。

曹操征讨乌桓时,孔融又到处讥笑曹操欺负弱小,一味挖苦嘲讽。

曹操攻下邺城后,听说袁绍的儿媳甄氏貌美,想要将其纳为妾室,但没想到儿子曹丕捷足先登,先将甄氏纳为了妾室。

这件事被孔融知道以后,他立刻给曹操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周武王消灭商纣王以后,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

曹操以为信中所说是真的,就翻阅典籍查找,却找不到关于此事的记载。

曹操便叫来孔融询问,孔融轻蔑地说:“以现在的事情来推测,必定是这样的。”曹操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孔融在讽刺他。

孔融想法设法羞辱曹操,“发辞偏宕,多致乖忤”,但是曹操顾忌孔融的名士身份,一直容忍他,“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

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孔融遭到同僚诬陷。

曹操早已对孔融忍无可忍,就趁机指使下属告发孔融“招合徒众”、“欲规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跌荡放言”等罪名,将孔融判为死罪。

孔融被害时,他的儿子九岁、女儿七岁,二人因年幼得以保全。

孔融被捕,家中乱作一团,兄妹二人却不为所动,依旧专心对弈。

身边的人问他们:“父亲被捕,你们为什么视若无睹?”

妹妹回答说:“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这句话就是成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出处。

“或言于曹操,遂尽杀之”,有人把孔融女儿的这句话禀报给了曹操,曹操便下令将孔融的儿女一起杀掉。

行刑时,妹妹对哥哥说:“如果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说完,“乃延颈就刑,颜色不变”,当时的人都感到敬佩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