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竟真有这样至善至美的爱情——他是一代帝皇,妃嫔无数,却独爱她一个。哪怕她已经死去半个世纪,仍旧是他最爱的那一个。

乾隆帝承上启下,开清代盛世,文韬武略,风华绝代。他寿命最长,享福最多,自称“十全老人”, “文治”、“武功”可谓轰轰烈烈,乾隆一世风流佳丽如云,但他也有过钟爱一生的女人,而且从两小无猜直到耄耋晚景,爱得念念不忘铭心刻骨。这个女人就是他的结髪之妻,史称孝贤纯皇后的富察氏。

貌美如花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在他眼里,如同尘埃。有诗为证:

凉秋率感人,况逢形影单。

九御咸备位,对之吁若空

这是乾隆帝为富察氏所做的诗歌,三宫六院,嫔妃齐备,可是面对她们,简直就像面对虚空一样。在她死后的五十一年,乾隆纵使临幸过无数女人,心中也只有她一人,他已养成了终其一生的独宿习惯,不曾与任何妃子同榻而眠,漫漫长夜,只一人独过。

那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呢?富察氏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美丽温柔,才华横溢,高贵端庄,在一次选秀中,雍正一眼便认定,这位秀外慧中的贵族少女具有母仪天下的风范。雍正五年被指婚乾隆做福晋,婚后,乾隆与富察氏鹣鲽情深,恩爱逾常。《清宫词》如此记载“孝贤皇后事孝圣皇后最得欢心,高宗称其淑德为古今贤后,故侍遇后族宠贵无比……圣心眷注亦古今所罕见也”。大意是孝贤皇后侍奉皇太后最得欢心,乾隆称她的美德为古今的贤德皇后,所以对待皇后的家族无比宠爱,皇帝对她的垂爱关注在古代是罕见的。

富察氏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过门后不但悉心照顾丈夫,对他体贴备至,还竭尽全力孝敬婆婆。她每天都殷勤地去婆婆寝宫请安,并常常嘘寒问暖,伺侯她用膳,恪尽一个儿媳的本分,深得婆婆的喜爱。

富察氏是一位既聪明透顶,又天真烂漫,既精明过人,又大气温柔,既识大体,又重小节,既善解人意,又有原则,既含蓄婉约,又可以笑唾檀郎的女人。在他忙于事业时,她以自己的精明协调管理后宫,安排照顾皇子的生活和教育,让他不致分心。在他遇到困扰情绪烦躁之际,她如同一朵解语花,迅速读懂他的内心,恰到好处的轻轻一握手,亲手递过来的一片小吃,不声不响在他颈后的一个深吻,能给他极大的安慰,让他的心境迅速走出阴郁。当他心情极佳,精力无处发泄时,她又能陪他纵情玩嬉,陪他在围场纵马奔弛,甚至偶尔也一试挽弓射箭。

两情相悦中,富察氏成了乾隆的知己。花前月下,他们曾多少次海誓山盟,今生今世,永不分离,深深内院,绣帘轻启,他们曾多少次相偎相依,看纤云渡月,银汉晓转,共品人生的甜意……乾隆有次去关外,对皇后说起关外旧风俗,先祖在刚刚创业的时候.衣服的装饰品都是用绒毛缝在袖口,非常简朴。富察氏懂得乾隆的意思,便特地做了一个绒毛缝成的燧囊献给乾隆,以示皇上不忘刨业艰难,乾隆大为感动,把她缝制的燧囊一直戴在身边。

富察氏还是一个体贴的女子。在别的妃嫔眼里,获得乾隆的宠爱才能保证她们毕生的荣华富贵,在富察氏眼里,乾隆是天下的皇上,却只是自己的丈夫。乾隆皇帝患了严重的疥疮后,太医叮嘱要静养一百天才能痊愈。富察氏闻听此言,就搬到了寝宫的外屋居住,悉心照顾百天,直至乾隆康复,这样的女子,怎能不让乾隆感动?

她是一位幸运的皇后,却是一个不幸的母亲。原本幸福的婚姻在反复失去孩子的痛苦下,蒙上了阴影。

乾隆是一个浪漫的男人,朝朝暮暮,踏遍红尘路,携手并肩,倘徉山水间,在国泰民安的康乾盛世,这是他的梦想。乾隆十三年,为了缓解皇后失子之痛,乾隆带皇后出去散心,不曾想这个决定却是他们夫妻的永诀。富察氏因爱子夭折,悲痛成疾,加上路途劳顿,于济南一病不起。在山东德州,她撒手人寰。

结发二十二年,他和皇后如同两棵相互依靠交织成长的大树,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成了对方的一部分。皇后离去的半年之内,表面上,皇帝仍然在全力处理国务,然而悲悼之情象潮水一样经常突然袭击皇帝的心头,悲痛的巨流频频卷起,让皇帝什么也坐不下去。经常处理不下去。一连数月,皇帝都睡不实觉,动不动就觉得皇后还有身边,频频惊醒。太监注意到,一向严谨精明的皇帝变得迟钝了,无目的的活动增多,工作没什么效率,常常走到一处,却忘了自己是要寻找哪个奏折。有时刚说过的话,忘得一于二净。后宫上下都提心吊胆,因为已经有太多人让皇帝莫名其妙在发火。

壮年丧妻,使一向睿智温和的乾隆暴躁不已,他先从自己家族内部发难,挑剔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对皇后之死毫无哀慕之诚,从而被剥夺了他们被立为太子的资格。然后又拿朝廷大员开刀,以外省官员不前来奔丧和部分官员丧气剃头等种种理由,分别以革职留任、降级调用或赐以自尽的方式处理了百余位官员,由此可见,富察氏的崩逝在乾隆帝心中引发的是一场山崩地裂班的震荡。

为了表达心中压抑的思念,乾隆帝便和着眼泪写下了一首首感人肺腑的悼亡诗,这些诗句句发自真情,在乾隆帝的诸多诗作中属于最上乘之作。因为透过这些诗,你看到的不再是那个自信满满的雄主,而是一个深情而执著的丈夫对亡妻的无限追怀。

又是一年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乾隆帝来到圆明园,看到物是人非,不由得感慨“榭

柳台花依旧荣,触怀无处不伤情”。雨后来到瀛台,想起曾经和孝贤皇后一起听雨观景的情形,不觉悲从中来,又发出“孑然或暂来,怆尔独延伫”的叹息。连举头望明月,都会萌生出“同观人去遥,玉轮依旧朗”的怅惘。故地重游,最能勾起人的感伤,不论走到哪里,他始终都会看到昨日的欢愉,想起今天的寂寞。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旦到了节日,别人家夫妻双双还家团聚,享受家的温馨,而乾隆帝只有独自伫立,黯然神伤,回想起七月十八日这一喜结连理的日子,由不得嗟叹“嫌人称结发,嗟我失齐眉”。由于忧思过度,刚到壮年的乾隆帝就开始满头生华发了,看到青丝转眼间变为白发,他不由得生出一股浮生若梦的感觉,仿佛从相遇到相爱再到诀别都是一场春梦而已。为了感受往日的气息,乾隆帝特地在长春宫,即孝贤皇后生前的寝宫保留了皇后在世时的陈设。这样,每当思念皇后的时候,乾隆帝便会信步踱回这个熟悉的房间,静静地伫立其中,用手抚过一件件家具,感受着上面残留的皇后的气息。

孝贤皇后是死在一条青雀舫上的,为了留住她最后的气息,乾隆帝曾经命人将这艘大船运到北京城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这艘青雀舫体积非常庞大,根本无法从城门穿过。大家都知道乾隆帝太过伤心,恐怕有点丧失理智,便开导他,结果他执拗地说: “既然城门挡住了,那就把城门拆掉。”最后,礼部尚书海望急中生智,便命人搭起木架从城墙垛口通过,上设木轨,木轨上铺满鲜菜叶,使之润滑,千余名人工推扶拉拽,费尽力气,终于将青雀舫运进了城内。

睹物恩人非但不能缓解心中的痛苦,反而更加加剧了乾隆帝对死去皇后的思念。于是,

他一遍遍地责问自己,到底是什么夺取了自己心爱的皇后?他一度责怪自己不够体贴,对她缺乏呵护,才导致了她的早天。一度又将罪责归于孩子身上,认为是接连生子导致了她的身体受损,为此,他曾写下诗句“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 “一纾愤懑酹金卮,柳翼行将发引时。此去想应兄待弟,都来何致母随儿。”表示宁愿不要儿子,也要留住自己的爱妻。

生死大限,即便是帝王也无法越过,所以在伤心之余,乾隆帝也尝试过开导自己,放下悲痛,一切向前看,写下了“达人应尽知,有生孰免逝。况年近不惑,亦岂为夭厉”的句子。但这些都是自欺欺人,他的心中始终无法释怀,尤其是对她的韶华早逝,常常感叹“犹惜窈窕质,忽作朝云翳”。

乾隆帝在孝贤皇后死后还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但是任时间匆匆流逝,孝贤皇后的一颦一笑依然在他心中清晰生动。其实,在他的意识里,孝贤皇后并没有离去。每当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情,或者遇到一些特殊的日子,他总会去静安庄说给地下的她听。国家无后不行, 乾隆帝尽管沉湎在伤心之中,依然不得不为大局考虑,另立新皇后,但在册封之前,他特意去静安庄奠酒告知亡妻,以求得她的谅解,显示自己对她生死不渝的忠诚。在自己的四十大寿时,乾隆帝在皇太后的多次催促下,立

那拉氏为皇后。看到大家欢喜的庆祝,他不得不强颜欢笑,回去之后却写下了缅怀亡妻的诗句:“净敛缃云碧字宽,宜呖嘉兴物皆欢。中宫初正名偕位,万寿齐朝衣与冠。有忆那忘桃花节,无言闲倚桂风寒。晚来家庆乾清宴,舰眼三年此重看。”

生活的往事仍念念不忘:“事远重提处,能忘独旦歌。”他常常感慨:“齐年率归室,乔寿有何欢?”就是说你那么早就走了,我一个人活得再长,又有什么意思呢?

三秋别忽尔,一晌奠酸然。

追忆居中阃,深宜称孝贤。

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

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这首深情款款的,对往事饱含热泪的诗,写于乾隆五十五年。时年80岁的老皇帝,在孝贤皇后的陵前,满怀忧郁的倾诉自己的深切追忆与黯然回首的情感。乾隆在残烛之年,还念念不忘自己的这位皇后,想着自己很快就可以和他的皇后在地下团聚了。让如今的我们,一时间忘记了,他曾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而仅仅是一个,邻家痛失爱妻的耄耋老人。我们可以批评他自私,可以指点他的无知,甚至于指责他的夜郎自大!但是,就在此时此刻,我们的心和他一样,充满着伤感,抑郁的情愫……

嘉庆元年(1796)三月初九,八十六岁高龄的乾隆帝带着新即位的嘉庆皇帝一起来到了孝贤皇后的坟前,这是他最后一次来祭奠妻子了,此时的他已经与孝贤皇后阴阳相隔长达半个世纪。看着坟前亭亭如盖的松树,他写下“吉地临旋跸,种松茂入云。暮春中浣忆,四十八年分”的诗句,并在“四十八年分”一句下注释道: “孝贤皇后于戊辰大故,偕老愿虚,不堪追忆!”

孝贤皇后虽然英年早逝,但是能够在死后四十八年内时时刻刻为自己所爱的人思念,如果死后有灵,应该也很幸福吧。

乾隆写给孝贤纯皇后的诗有上百篇,篇篇见真情,乾隆把这些诗收入《御制诗》出版,让后人去评说。这对于一个皇帝而言,这是多么需要勇气啊。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真正的爱情,从来都不是昙花一观,而是在沧海桑田中念伊一生。

乾隆写给皇后的诗赏析

乾隆这首诗不见得多好,却看出帝王也有一种与平常世人同样的平淡真切的伤感。   已是别多时,能无一写悲。

七旬忽我逮,百岁任他期。

幻景徒惊速,故人不慭遗。

曾孙毕姻近,眠者可闻知。

乾隆的御制诗有四万多首,但他给他的众多女人们写的诗却不多,只有4个女人有乾隆写给她们的诗。哲悯皇贵妃,孝仪皇后(嘉庆的生母,还珠里面的令妃),慧贤皇贵妃,还有就是孝贤皇后。这些女人身后与他合葬同穴了。

乾隆给富察皇后的诗,写于她逝世45年之后,因为她留在世上的后人,他们俩的曾孙已经长大成人而且即将完婚了,乾隆想起已经死去多年的富察皇后,感慨岁月光阴的忽忽易逝,写下了一首诗,他说,一不小心就70岁了啊,我们的曾孙子都要完婚了,已长眠地下多年的你可知道?

供参考。

你跑这丢人现眼,你给予采纳的有诗及赏析吗?

有谁知道乾隆皇帝写给自己已故富察皇后的诗?我需要完整的诗和诗名。

乾隆皇帝写给自己已故富察皇后的诗为《述悲赋》。皇后姿容窈窕却性格恭俭,平居冠通草绒花,不饰珠玉。乾隆对其“每加敬服,钟爱异常”。乾隆十三年,随帝东巡,崩于德州舟次,乾隆深为哀恸,作《述悲赋》悼之。全诗文如下:

易何以首乾坤?诗何以首关睢?惟人伦之伊始,固天俪之与齐。念懿后之作配,廿二年而于斯。痛一旦之永诀,隔阴阳而莫知。

昔皇考之命偶,用抡德于名门。俾逑予而尸藻,定嘉礼于渭滨。在青宫而养德,即治壸而淑身。纵糟糠之未历,实同甘而共辛。乃其正位坤宁,克赞乾清。奉慈闱之温凊,为九卿之仪型。克俭于家,爰始缫品而育茧;克勤于邦,亦知较雨而课晴。

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连弃。致黯然以内伤兮,遂邈尔而长逝。抚诸子一如出兮,岂彼此之分视?值乖舛之迭遘兮,谁不增夫怨怼?况顾予之伤悼兮,更恍悢而切意。尚强欢以相慰兮,每禁情而制泪。制泪兮,泪滴襟,强欢兮,欢匪心。聿当春而启辔,随予驾以东临。

抱轻疾兮念众劳,促归程兮变故遭,登画舫兮陈翟偷,由潞河兮还内朝。去内朝兮时未几,致邂逅兮怨无已。切自尤兮不可追,论生平兮定于此。影与形兮离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对嫔嫱兮想芳型,顾和敬兮怜弱质。

望湘浦兮何先徂?求北海兮乏神术。循丧仪兮徒怆然,例展禽兮谥孝贤。思遗徽之莫尽兮,讵两字之能宣?包四德而首出兮,谓庶几其可传。惊时序之代谢兮,届十旬而迅如。睹新昌而增恸兮,陈旧物而忆初。亦有时而暂弭兮,旋触绪而欷歔。

信人生之如梦兮,了万世之皆虚。呜呼!悲莫悲兮生别离,失内位兮孰予随?入淑房兮阒寂,披凤幄兮空垂。春风秋月兮尽于此已,夏日冬夜兮知复何时?

全诗文白话翻译如下:

为什么易经一开始讲乾坤?为什么诗经开始就讲关睢?因为这是一切人伦的开始,所以把天地用乾坤相匹配。我与皇后结婚已经22年,一夜之间就和皇后阴阳相隔,我是多么的痛心。皇后是父皇为朕亲自挑选的,皇后出身书香门第,册立为嫡福晋。

在东宫时修身养德,勤于内职,虽然她不是陪我贫穷的糟糠之妻,但是我们一同经历了人生中许多的酸甜苦辣。等到她正位坤宁宫,尽职尽责地辅助朕躬,侍奉太后,其德行可以作为后宫的表率。但命运多舛,端慧、悼敏两位皇子早亡,皇后悲伤过度,落下病根,溘然长逝。

她抚养妃嫔的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骨肉一般,在这接连的打击之下,又有谁能不对夫君抱怨一下呢?更何况两个幼子早逝,怎能不痛彻心扉?可她反而每天强颜欢笑,,我看见泪水滑落在她的衣襟,我知道她的心底并不快乐,这样大的伤痛怎么能止得住。

早春启程,皇后和我一起东巡,途中皇后病情加重,促使我尽快返京,谁知却遭遇了突变。快到京城的时候,皇后与世长辞,留给我无尽遗恨。我不断追思皇后一生的事迹。她的音容笑貌时刻出现在脑海中,失意恍惚怅然若失。可怜和敬公主,这么小就失去了母亲!

看着湘水东流,拍岸的江水打湿了石头,翻滚的埋落了漂浮的残叶,为什么舜的妻子却先他而去了呢?我遥望蓬莱,为什么没有通往那里的船只呢?不停地为她祭酒,悲伤掩盖之下却举不起酒杯,唯有在灵前徒然悲怆,一抔净土已被清酒掩埋了风流。遵循古礼,亲为皇后定谥孝贤。

时光如流水,二十年这么快就过去了!悲痛啊,陈列遗物,回忆当初的美好时光,有时神游物外,触景生情,不胜唏嘘,我心里却觉得万事皆空,生生死死也就是浮华一场罢了。失去了贤后,谁陪我走完漫长的人生路?

年年岁岁皆复如此,朝朝暮暮怎奈今思?又一次来到长春宫,宫殿寂静,帷帐空垂,春风既过,斯人不再,惟叹:春花秋月兮尽于此已,夏日冬夜兮知复何时!

扩展资料

富察皇后,富察氏,满族八大姓之一。镶黄旗为上三旗中的首旗,由皇帝亲统,地位很高。

雍正帝在紫禁城西二所(弘历即位后改名为重华宫)为皇四子弘历和富察氏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典礼。婚后,这对小夫妻相敬如宾,感情笃挚,十分恩爱。乾隆帝即位后,立她为中宫皇后,于乾隆二年(1737)十二月初四日举行了册立礼。

乾隆诗由多次由衷赞美和怀念富察氏姿容“窈窕”,这在其后妃中是绝无仅有的,足见其风姿绰约。但做为一个有深度的男人,乾隆对女人的要求当然不仅是外表,他更在乎的是内涵和性格。乾隆诗歌中对她有“绝伦轶巾帼”的褒扬,“绝伦”表示同类中独一无二的无可比拟者。

乾隆时期的大学士阿桂曾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次乾隆帝患疥疮,愈后体弱,医生嘱咐须静养百日。孝贤皇后于是就住在皇帝的寝宫外屋,无微不至地照料百天后,见皇帝气色如初,身体复原才搬回自己的寝宫。皇帝皇后鹣鲽情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述悲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富察皇后

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多少首诗词

中国的古代封建帝王,不论是某些清君、明君、圣君,还是那些昏君、庸君、色君、暴君,似乎都继承了一个传统的共性,那就是当他们坐在龙廷上、被人山呼万岁震耳欲聋的时候,似乎都有一种至尊至高、盖世无双、独一不二的感觉,而最能体现这种感觉的自然莫过于皇帝自己写诗了。大清皇帝乾隆弘历自然也不会例外。

在中国林林总总的古代帝王当中,最能写诗而且写诗最多的帝王只有一个,那就是大清王朝的乾隆皇帝弘历了。据载,乾隆皇帝在位63年,总计写下了43000余首诗,其诗词创作的总量已接近于整部《全唐诗》,不知要超过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作数量多少倍了。因此,大清皇帝乾隆弘历,也是中国古代独一无二的诗词产量最高的诗人了。

清朝自从进关以来,乾隆在众多皇帝之中也是较有成就的一个,论其历史地位仅次于他的爷爷康熙,因而史书上常把他们爷孙统治的那段时期称之为“康乾盛世”。乾隆自幼饱受封建礼教文化熏陶,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几乎无一不擅长精通,真可谓学识渊博。而且还特别崇拜他的爷爷康熙,坐上皇帝宝座后处处都以康熙以榜样。而他更陶醉于自己的文笔才情,时常卖弄。他借巡视之名到处游玩,所到之处总要题碑写匾或吟诗作对,地方官员自然要大大恭维一番,乾隆免不了从中要受蒙蔽,而这蒙蔽却也成了他大量诗词创作的一种动力。

乾隆在孝贤皇后死后为她写的有一首诗其中有一句叫酒醉什么泪沾枕 是什么诗

苍翠的清东陵,埋葬着顺、康、乾、咸、同五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这些后妃寿命或长或短,与皇帝之间的感情生活或幸福或不幸,都永远埋葬在这青山之中了。对于后宫生活我们了解得不多。首先,宫廷是禁区,外人无缘得窥,妇女又没有发言权;其次,作为男主人的皇帝,也很少记述自己的私生活。所以,帝、后、妃们的生活状况和个人感受不大容易为外界所了解。

然而,清帝中有一位爱好写作的皇帝乾隆,他一生作文7000余篇,作诗4万多首,在清帝中遥遥领先,在中国历代帝王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乾隆帝作诗很用心,他形容自己专心写诗的情形,就像中了魔法一样:“措思每废餐,兀兀忘昏晓。虽云俗虑无,却被诗魔扰。”【1】在所有诗作中,最能反映他感情深度的,是他对嫡妻孝贤皇后的悼亡之作。他38岁时皇后去世,一直到89岁辞世,50年间写了100多首诗歌,沉痛悼念这位结缡22年的生活伴侣。这些诗作,虽不能直接反映后宫生活的全貌,但总有蛛丝马迹能帮助我们勾勒孝贤皇后的形象,了解帝后生活的一些侧面。这些作品,记述了他失去爱侣之后的痛、悲、恨、怨、愁、闷,他的孤独、凄凉和无奈,以及丝丝如缕的忆念。这些诗读来真挚感人,鲜活生动,帮助我们从一个常人而不是君主的角度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从时间跨度上,我们把这些作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皇后梓宫回京到奉移静安庄。这一阶段乾隆的活动以丧事为中心,诗作密集,感情浓烈。2、梓宫奉移静安庄至安葬地宫前。这一阶段乾隆帝生活渐渐恢复正常,但诗作感情浓度依旧不减。3、皇后安葬陵寝直至乾隆辞世。孝贤皇后丧事完全结束,乾隆帝的诗作也从情感浓烈,转变成如丝如缕的回忆。

一、亦知悲底益,无奈思如煎

孝贤皇后小于乾隆帝一岁,生于康熙五十年,姓富察氏,父家地位显赫,本人举止端庄。16岁嫁与皇四子弘历为嫡妻。9年后弘历继位为帝,她被册立为后。尽管乾隆妃嫔不少,但帝后之间一向感情融洽。她生有二子二女。乾隆帝有立嫡子为储的一大心愿,刚刚登基,便秘立皇后所生之子永琏为皇太子。永琏夭折后,又欲立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永琮为储,也因永琮夭折而未果。这两次失去爱子,对乾隆与富察氏夫妇打击不小。随着永琮的死,皇后的身体也开始虚弱。

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奉皇太后东巡泰山,皇后亦陪同前往。回銮时行至德州,三月十一日皇后病逝于旅船上,时年37岁。乾隆帝急命舟次昼夜兼程,赶回京师。三月十七日,灵柩送人生前寝宫长春宫。乾隆帝服缟素治丧。从此开始了他的祭奠活动和漫长的贯穿一生的怀念。

丧事初期,诗作密集,从诗歌的写作契机上看,大致分为几类:追踪丧事进程、睹物思人、临境述悲、触景生情、感时忆旧、咏梦和遣闷等。

(一)先说第一类追踪丧事进程。

皇后梓宫初置长春宫,二十五日移往景山观德殿,十月七日送至东直门外静安庄暂放。乾隆诗跟踪了这一过程,举凡丧满周月、二月、百日、奉移,没有不作诗哀悼的。第一首诗是《大行皇后挽词》,总结性地叙述了夫妻共同生活22年的感情之深,思亲之痛。现摘录如下: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圣慈深忆孝,宫壶尽钦贤。忍诵关睢什,朱琴已断弦。栉服警空设,兰帷尚低垂,回思相对坐,忍泪惜娇儿。愁喜惟予共,寒暄无刻忘。绝伦轶巾帼,遣泽感嫔嫱。一女悲何恃,双男痛早亡。不堪回忆日,掷笔黯神伤。

诗中把皇后比作一把朱琴,人亡如同弦断。长春宫内,布置得如同皇后生时,兰帷低垂,衣服摆好,但物在人亡。回想痛失爱子时,两人相对而坐,心酸落泪。侍奉皇太后尽孝,待妃嫔们宽厚。时刻不忘皇帝的寒暖,与皇帝愁喜与共,同甘共辛。失去了这样的贴心人,叫人怎能忍受。两个儿子早亡,只剩一个女儿,可怜此女没了母亲!那里还忍心诵读去年为皇后写就的《关睢》诗!往事不堪回忆,扔笔不写了吧!

三月二十五日,梓宫在长春宫停放9天后,移至景山观德殿。这一天行启奠礼,乾隆帝“情不自禁,再成长律”。他把自己的愁悲看作天下第一等大事,太阳在他眼里,也失去了光彩,山花的绚烂,也成了“恶红”。他与皇后20年同心结好,转眼成了东逝之水,从这里,他参透了生死之为幻,恩情之为空。这对一个人世间至高无上的君主来说,是遇到了不可抗拒的自然力——死神对他的挫折。从诗中我们还看到,对待皇后的生命,乾隆帝甚至比对有可能承嗣大统的嫡皇子的生命看得更为贵重。“早知失子兼亡母,当初何必盼梦熊”。梦熊,语出《诗经》,“吉梦维何,维熊维罴”,后喻为生子。要知道,生男孩,坐江山,这是后宫的头等大事。乾隆竞感慨要是不生了这两个男孩,也许就不会带走他们的母亲了。可见乾隆对皇后感情之深到了何种程度。诗为:“凤鞲逍遥即殡宫,感时忆旧痛何穷。一天日色含愁白,三月山花作恶红。温清慈闱谁我代,寂寥椒寝梦魂通。因参生死俱为幻,毕竟恩情总是空。廿载同心成逝水,两眶血泪洒东风。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2】他为皇后,已经哭得泪中带血了。

四月十一日,是皇后故去一个月。他念及“永别之日长,同欢之情断矣”,写有一首七言诗。回忆东巡出发前一天,自己写了一首诗,叫“昔昔盐”,结尾一句是“一去不复返,谁能惜马蹄”,现在看来此句不祥,竟成诗谶。如今“绵裘角枕惟增怨”,自己“悲生痛定尚销魂”。【3】

皇后故去两个月时,乾隆已遵礼制,释服摘缨除发,这时的乾隆,还是不能摆脱对皇后思念的煎熬,由于“丧事日远”,他“益切哀惊”,写有“亦知悲底益,无奈思如煎”的诗句。【4】

帝、后死了以后,都要定谥号,作为对其一生的评价。一般都是大臣拟定,皇帝审批。读《五月二十一日荐孝贤皇后谥号,御太和门阅册宝,怆然有述》一诗,我们知道,对自己挚爱异常的皇后,乾隆亲自拟定谥号。乾隆说,知妇莫如夫,皇后对皇考(雍正帝)诚敬,对皇母孝养,对自己尽礼,视各宫皇子如同己出,待下极为宽仁,这也是宫中府中人人所尽知和感佩的。既孝且贤,谥以“孝贤”。皇后完美的人格足以当得起此二字。再有,为死去的慧贤皇贵妃定谥时,皇后开玩笑说,将来自己希望用孝贤为谥。一句玩笑,“竟成久要”。这也是选用此二字的理由。五月二十一日,行上谥礼,乾隆帝御太和门颁册宝。而上谥礼已用吉礼,不用丧仪了。这使皇帝惊丧仪之渐远,“尤增痛悼”了。

时光匆匆而过,转眼已到百日忌辰。清俗,臣民遇丧,满百日方除服。乾隆身为帝王,十二日便除了服,但百日究竟是大忌。他写了“效潘岳悼亡诗体即用其韵”的长诗,评述此时的心境和处境:“别后已杳杳,忆前犹历历,嗟哉长春宫,遗像空悬壁。倾爵酒频酹,拭巾泪犹滴。滴泪不能干,平生恩爱积。齐物惭未能,难学庄盆击。独旦不能眠,欹枕怀百端。凉秋率感人,况逢形影单。九御咸备位,对之吁若空。”潘岳是西晋文学家,以悼亡诗著名。他说,十旬一下子就来临,我并没觉得时间有多长,就像才过一天一样。分别后杳不可知,但往事还是历历在目。长春宫里,只有遗像空悬。为皇后奠酒,尽一种诚心,可一心又纷乱为百下。爵中之酒已倾尽,眼泪还是不能干。为什么?平生恩爱积聚太多啊!难学庄子那样潇洒,妻子死了,击盆而歌。独自不能入睡,靠着枕头心怀百端。秋天本是凄凉日,况又碰此形只影单时!三宫六院,妃嫔齐备,可面对她们,简直就像面对虚空一样!从这里我们看到,皇后的逝世,造成了皇帝感情上的巨大空白,这一空白,后宫一时无法填补。

(二)第二类是睹物思人之作。二十多年的美满姻缘,留下了皇后无数的痕迹。处于思念当中的乾隆帝,一旦见到与皇后有关的物件,便引发出无限的痛怀。

一天,乾隆见到了一只燧囊,是皇后亲手所做,又引出了一段回想。一向羡慕古风,提倡节俭的乾隆帝,在阅读祖父康熙皇帝御制《清文鉴》时,知道了一种满族生活旧俗,用鹿尾绒毛搓成线,代替金线,绣在袖口。那是由于当时满族居住在关外,金线很难搞到。一年秋天,皇后伴驾在塞外较猎时,乾隆帝偶然想起这个发现,告诉了皇后。皇后非常在意,转年真的用鹿毛缝制了一个装打火石用的燧囊,献给丈夫。如今拿着这件遗物,只剩满眼的泪水了,“因成长句,以志遗徽”。盛赞孝贤皇后“共我同心思示俭,即兹知要允称贤”【5】。

弁益是南宋画家,他的《捣衣图》为乾隆和皇后所喜爱。此图作于嘉熙四年(1240年),描写32个妇女,各具劳动姿态,背景为庭院秋深,一片凄凉。表现闺中妇女思念征夫之情。这幅画作,夫妻曾同殿展玩,乾隆还曾为此图题旬。一日,乾隆在欣赏画作时,又见到了这件作品,顿时泪如雨下,再次为此图题诗。(见《再题牟益捣衣图用高士奇旧题韵》)

(三)第三类为临境述悲之作。乾隆帝不仅睹物思人,凡是与皇后共同生活过的地方,如圆明园、御园、瀛台等,都能引起追忆,真是“触怀无处不伤情”。

圆明园内的长春仙馆,是弘历夫妇婚后两年,雍正帝赐居之所。乾隆即位后,这里成为皇后宴息之处,每当年节或伏天腊月,皇后都要把太后接来奉养。算来整整有20年了。皇后故去的第一个夏天,乾隆来到这里,见到“榭柳台花依旧荣”,发出了“长春仙馆顿成秋”的哀叹。(见《首夏圆明园》)在御园,乾隆“但逢景物试追想,率觉凄凉不忍言”(《仲夏御园闲咏》)。在瀛台,满眼的“山亭水榭间”,到处都是与皇后“并辇同舟所”。(《雨后瀛台》)到处都是皇后的足迹,到处不见皇后的身影。只余生者“怆尔独延伫”,满怀寂寞情了。

(四)第四类为触景生情。伤心人最容易触景生情。观花赏月,无不动心。

乾隆帝看大雁南飞,联想自己的遭遇,写道:“行看鸿雁至,应有独离群。”(《秋日效瘐信体》)见天上月明,也忆起故人,谓“同观人去遥,玉轮依旧朗”(《六月十一日偶成》)。

还有使乾隆泪欲沾襟的是对雨。农业社会,人生有两大难题,那就是死神之不可战胜和天公之不可预料。乾隆遭遇了第一个难题,又把第二个难题扛在肩上。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如果久旱不雨,就要祈雨,如果久雨不霁,又要祈晴。作为一国之君,除治理百姓外,还要代替百姓向上天祈雨。如祈雨不应,便心急如焚。孝贤皇后在世时,丈夫祈雨她跟着着急,雨沛甘霖,她跟着宽慰。皇后辞世的当年,又值天早,乾隆祈雨多日,天公都未予理睬,直弄

得他“盼霖伤逝两如煎”。而当倾盆大雨终于来临时,在观德殿孝贤皇后灵前奠酒的乾隆帝,却痛想着,再也见不到皇后舒心的笑容了。“观德空陈幔,还能相慰否?”(《雨二首》)

(五)遇有节令,感时忆旧,是悼亡诗的又一个内容。

七月初七日是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天下情人们的节日。苦闷的乾隆在“鹊桥节已近”之时,却“愁望绛河旁”(《七月朔日作》)。绛河,即银河,语见王达《蠡海集·天文类》,杜审言《七夕》诗。在《七夕感事诗》中,乾隆责问上天:“秋怀容易感,七夕感偏多。天不知情海,谁教设绛河。”他羡慕牛郎织女尚能一年一会,恨自己与皇后永远不得重逢。“似彼何妨别,如予岂重逢,拟向天孙问,白云千万重。”到哪里去抗议命运呢?

中元节也是民间一大节日。这一天雾雨漾漾。乾隆记录这天的情形是:“霏微时作雨,助我泪芬丝。”【6】

七月十八日,对乾隆皇帝来说,是永生难忘的好日子。雍正五年的这一天,17岁的少年迎娶了16岁的新娘,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22年的美满婚姻。然而,结缡22周年纪念日这天,皇后已故去4个月了。乾隆帝来到妻子灵前,亲奠殡宫。他抚时追旧,“寓哀有作”:为奠含悲爵,回思合卺卮,廿年成梦境,一夕恨川涯。【7】 20年的幸福像梦一样结束,怎能不恨那带走皇后生命的冥冥之神!

七夕、中元过去后,转眼就是中秋。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关情最是团栾节”。每年的中秋夫妻都是在同赏“急管繁弦”的热闹中度过的,今年却是“即景偏伤黯淡魂”(《中秋漫赋》)。

(六)咏梦和遣闷。离开无奈的现实,能给焦灼的心灵一丝安慰的只有梦境了。所以乾隆这一段写梦的诗和涉及梦的诗句较多。

在一首题为《梦》的诗里,他记述了自己一场梦的片段:其来不告去无辞,两字平安报我知,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先皇后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像平时一样叮嘱家事。醒来方知是梦,泪水把枕头打湿。寂静中悲风吹来,轻轻拂过帘帷。

为了在梦中与皇后相见,他甚至愿意长睡不醒。“心内芳型眼内容,但相关处总无惊。思量不及曹腾睡,犹得时常梦里逢。”(《无惊》)惊,指心情,又特指欢愉的心情。曹腾,东汉宦官。心里装的是皇后的形象,眼里见的,还是皇后的芳容,与其这样不得相见,还不如像曹腾一样睡去,还能在梦中相聚。

悲伤过后,就是烦闷。他有“遣闷”、“消闷”等诗。如《消闷三首》:常时每借诗消闷,迩日诗成闷转深。不解忧心旦夕忡,芳型如在思何穷。闷就是无奈。想消闷而闷不消,不堪忍受而又必须忍受,就是因为挥赶不去皇后的影子。

总之,这一时期乾隆的悲悼之作很多,感人肺腑的倾诉举不胜举。读这些作品,如同掉进一个感情的海洋。

二、虽顺时而行乐,忆去岁而难忘

十月七日,皇后的梓宫即将送往静安庄暂放。那里已先存放着慧贤皇贵妃和哲悯皇贵妃的灵柩。天亮就要发引,就要远离,乾隆凄然神伤,技泪赋诗:风辘平明将奉移,欲留不住我心悲。重垣纵复如中禁,肠断荒郊朔簌吹。【8】在那里,道道墙围纵如禁城一样繁复,终究不过是野地荒郊,北风呼啸,能不令人肝肠寸断!

此后,岁暮、清明及小祥、大祥,皇后的生日、忌辰,乾隆都不忘去静安庄奠酒。每去也必赋诗志悲。后来,乾隆又册立了新皇后,又开始行围、出巡,生活渐渐恢复正常。但对先皇后的深情依然不减。皇后去世的第一个清明节,细雨纷纷,他怀着“两眶清泪一心寒”,写道:“青齐客岁魂堪断,同去谁期便永分。”【9】秋天将至塞上行围,出发前去静安庄告别,“行秋驾将发,别恨赋难穷”【10】。围毕回到避暑山庄,这里又是遍布皇后足迹的地方。“每到曷然频忆旧,尘根底事未全降”【11】。生活还要照常过,年节还要照常行乐。但在乾隆心中,“虽顺时而行乐,忆去岁而难忘”,心中还是有隐痛。

皇后故去两年后,宫廷又迎来佳节,在热闹繁忙之际,乾隆独自一人来到皇后居住过的地方凭吊。“椒阁蛛尘落玉筵,华烟曷过意凄然。那忘琴瑟娱良夜,忽寂珩璜向两年”【12】。

引人注目的是,在对待册立新皇后的事情上,仍走不出先皇后的阴影。乾隆十四年(1749年)四月,在皇太后提议下,册封贵妃乌拉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这是为下一步册封皇后做准备。在庆成礼上,乾隆帝记述自己的感受是“六宫此日添新庆,翻惹无端忆惘然”【13】。心绪仍笼罩在怅惘中。十五年八月,乾隆“勉遵前谕”,正式册立乌拉那拉氏为后。有趣的是,乾隆来到静安庄,为此向先皇后大大解释一番。他说,与先皇后齐眉举案,白头偕老是我的夙愿。继弦这事是怎么发生的呢?必定要有人上养太后,下率九位,这是一个要缺,不容虚置。“十行伫颁诏,百感纷萦思”,真是百感交集呀。仿佛先皇后也在凤帷前,来相慰于我。(《诣静安庄奠酒》)

秋天,与新皇后陪同皇太后巡幸嵩山,在真定行宫驻跸。晚上闲坐,忆起孝贤皇后也曾来此,写道:“劝餐非昔侣,举案是新缘。”【14】对新皇后虽没有不满,仍流露出些许的惋憾。在祭奠孝贤皇后去世三周年诗中,又说:“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故剑久相投。”【15】故剑,指结发之妻,语出汉宣帝,见《汉书.夕}、戚传上》。他把现皇后比喻成新琴,觉得新皇后没什么不好,但终究不如与发妻那样默契。

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皇太后六旬大庆,乾隆帝奉太后南巡。三月将是先皇后三周年忌辰,而那时乾隆一行也不在京师了,所以,他提前来到静安庄致祭。此次南巡,要经过山东,也就是孝贤皇后病逝的地方,他“感成长律”,形容自己此时的心情,“青齐此去经由路,未拟思量早怆神”【16】,人还没有到故地,心神已不堪重负。

到达山东后,临曲阜祭孔,但却不入济南城。“大明湖已是银河,鹊驾桥成不再过”【17】,只是“付与东风两行泪,为添北渚几分波”。因为大明湖在驻跸行宫之北。

三周年忌辰这天,乾隆虽在旅途,且行前已预祭过,但因不得亲至静安庄酹酒,因而“痛比云遥”,写诗赋恨:独旦歌来三辰周,心惊岁月信如流,断魂恰值清明节,饮恨难忘齐鲁游。【18】孝贤皇后之死正值三年前的清明节后。

旅途归来,乾隆帝还是去了静安庄亲自祭奠,补上了三周忌辰这天未到场之憾。“早曾亲祭酹金卮,返跸重临泪写悲。忽过三年一瞬耳,那堪厚夜永思之。无奈从兹将日远,肩舆命去意迟迟。”【19】三周年过后,丧礼告一段落,应该离开了,但迟迟不忍动身。

三、齐年率归室,乔寿有何欢

乾隆十七年,胜水峪陵寝完工,孝贤皇后梓宫从静安庄移出,葬人“万年吉地”地宫。乾隆帝临视梓宫启跸,入葬,并赋诗两首,“心知此别非常别”【20】。从此,孝贤皇后丧事彻底结束,而乾隆帝的诗作也从情感浓烈,转变成如丝如缕的回忆。乾隆十九年,奉皇太后东巡盛京祭祖,途经科尔沁。孝贤皇后所生的女儿固伦和敬公主下嫁科尔沁达尔汉亲王色布腾巴尔珠尔,夫妻同来侍宴。在酒宴上赋诗:“同来侍宴承欢处,为忆前弦转鼻辛。”③看着女儿,又想起了前妻。到了盛京旧宫,忆起乾隆八年孝贤皇后曾陪同来此,不禁“怆然忆昔年”。

乾隆二十二年南巡,路过曲阜祭孔。但对济南城,还是“稍可历城不入望,恐防忆旧泪、执波”【22】。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乾隆帝也由壮年进入暮年。子女们长大成人,陆续娶妻出嫁,繁衍后代。他每隔几年都要到东陵拜谒,每次都要到孝贤皇后陵前酹酒。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告诉她,她在世时尚在怀抱中的两个小孙子已经娶了媳妇。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告诉她已获元孙。乾隆帝最后一次到孝贤皇后陵前,已是嘉庆元年(1796年)85岁高龄了。这时他已传位给皇十五子永琰,自己做了太上皇,孝贤皇后也跟着变成“太后”了。“昨叩六旬年,今携子位传,吉地临旋跸,种松茂入云。暮春中瀚忆,四十八年分。”【23】诗注云:孝贤皇后于戊辰三月十一日大故,偕老愿虚,不堪追忆。他与皇后分别已经整整48年了,还在追忆皇后,感叹偕老愿虚,他是保持了一生对皇后的追念。

纵观乾隆帝100多首悼妻诗,感情浓烈、沉痛,既勾勒了皇后的贤德,又见出了皇帝的真情,为我们研究乾隆皇帝,研究后宫生活,开了一扇窗口。在现代社会中,能把对亡妻的怀念写得这么过程完整,表达充分,也是很少见的。

从以上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孝贤皇后的大致风貌。

1、出身名门,教养良好,能妥善处理宫中上下左右的关系。上对雍正帝尽孝,尤其代替乾隆服侍太后,博取太后欢心,下能宽待其他妃嫔和非己所生子女,安定内治,使乾隆帝专心一意处理国政,其特殊的人格魅力,博得皇帝敬重。

2、与皇帝同呼吸,共命运,思想感情高度一致。例如在祈雨和缝制燧囊等事情上,突出体现了与丈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思想上的融洽。

3、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与皇帝一致的审美情趣。在日常生活中,对皇帝极尽体贴、关怀之情,愁喜与共,寒暄不忘,是皇帝生活上的亲密伴侣。

4、发病远因是丧子的打击,心理受创,近因是旅途劳顿,发病地点是岱顶行宫“云巢”。

反观乾隆帝,爱妻的不幸逝世,使他一下子跌人感情的深渊。读他的悼妻诗,我们感受到,他对妻子爱之深,痛之切,具有一般常人达不到的感情深度。由于20年的幸福婚姻突然丧失,他参透了生命的无常、幸福的无常,产生了深刻的人生幻灭感。他虽为多情帝君,但对孝贤皇后感情非常专注。尽管妃嫔众多,仍产生了强烈的虚空感。

乾隆帝89年的人生长河,处于清代最鼎盛时期,“文治”、“武功”可谓轰轰烈烈。他寿命最长,享福最多,自称“十全老人”,但在壮年丧妻这一点上,命运却给了他深深的一击。由此,引发了他强烈的精神震荡,他悲伤、痛苦、暴躁、易怒,使一己的不幸波及到家族其他成员和为数不少的朝廷要员身上。对待皇子和处理丧事的大臣,稍有不顺,便责罚不已,竟有大臣和皇长子永璜为此丧命,其他受罚、削职、流放者数十人之多,简直引发了一场宫廷风暴。

对待继皇后,他始终走不出先皇后的阴影。他也认识到,岂必新人终不及,但无奈,究输故人久相投,以至决裂。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有人提议再立皇后,引起他一顿激烈的批驳。就是这种固执,使他85岁高龄时,站在孝贤皇后陵前感叹:“齐年率归室,乔寿有何欢。”【24】

由于岁月的流逝和自身的不断调整,他的心态逐渐平复,但他中年的痛楚和晚年的遗憾,不能不说是他看似圆满的一生中不幸的一面。

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多少首诗词?

据载,乾隆皇帝在位63年,总计写下了43000余首诗,其诗词创作的总量已接近于整部《全唐诗》。

【人物】: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出生,于1799年2月7日逝世,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雍正皇帝第四个儿子,母亲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生平】: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一七九九年乾隆皇帝在睡梦中离开人世,享年八十九岁。乾隆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他修建了壮丽宏大的圆明园,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他在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庙号清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清裕陵。

【诗词】:

1,《读《贞观政要》》

年代:清作者:乾隆

懿德嘉言在简编,忧勤想见廿三年。

烛情已自同悬镜,从谏端知胜转圜。

房杜有容能让直,魏王无事不绳愆。

高山景仰心何限,宇字香生翰墨筵。

2,《避暑山庄》

年代:清作者:乾隆

轩墀敞御园,草树静高原,

游豫思仁祖,庥和逮孝孙。

桥山将酹爵,玉馆此停辕,

罨画山容在,修蛇电影奔。

禽言欣客至,蛩语诉秋繁,

阶篆苔纹暗,碑诗钗脚存。

圣踪犹可想,衷曲向谁论,

倍切乾乾志,虞孤覆载恩。

3,《卢沟晓月》

年代:清作者:乾隆

茅店寒鸡咿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

半钩留照三秋淡,一蝀分波夹镜明。

入定衲憎心共印,怀程客子影犹惊。

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

乾隆写了多少首诗?最有名的是什么?

乾隆算得上一个全能、全才的皇帝,在诗词、书法、绘画等很多方面都有所贡献,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词,可能是写诗最多的皇帝了吧。

最有名的一首是乾隆的《咏雪》: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事实是,前面三句乾隆张口就来,然而到了第四句,却是怎么也想不出来了,场面可以说是相当尴尬,这时候,宰相刘墉及时圆场,道出了最后的点睛之笔:飞入梅花总不见。

乾隆在孝贤皇后死后为她写的诗是什么?

乾隆在孝贤皇后死后为她写的诗是

《过济南襍诗》

曲阜春巡忆戊辰,同扶凤辇侍慈亲。

行宫抱疾催旋辔,犹孔怀归劳众人。

大明湖已是银河,鹊华桥成不再过。

付尔东风两行泪,为添北渚几分波。

遍翻彤史若齐贤,五日登舟咏断弦。

南幸奉亲重设阃,那能遽忘济城边。

清明节故断魂天,华注何堪重忆前。

却是山灵犹解事,连朝为我隐云烟。

  1. 《过济南襍诗》译文:两年后的今日,我与你天上人间。恰似分隔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即使真有鹊儿架起想通的桥梁,也不可能过去相聚了。我对着你那随东风消逝的倩影流下眼泪,除了给北面小洲附近添些水波,还会有别的什么用处呢?

    死者已矣,可我的创痛至今未见平复。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时,东巡回京至此,突然遭遇此事,才真的明白清明为断魂天的真谛。往事不堪回首,看,周围青山、原野、树木、河流,好像理解我心中的烦恼与苦衷,连日云遮雾障,不愿,不,准确点说,和我一样不能或不敢无所顾忌地层露自己真实的状态。

  2.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3. 为政举措

    ①编辑典籍

    ②缓和矛盾

    弘历即位后首先缓和雍正时期造成的政治紧张乾隆帝气氛。乾隆初年,为了缓和紧张的政治气氛,调节矛盾,改善各方面的关系,还对雍正的政策做了较大的改变和调整。

    ③重视吏治

    弘历把雍正年间因贪赃被革职的官吏一齐复职,对贪污案不予追究,放松对官吏的考绩,结果吏治又坏,贪风再起。

    ④人才驾驭

    弘历善于驾驭群臣。乾隆初年,朝廷中以鄂尔泰与张廷玉为代表的满汉两派斗争十分激烈,互相拆台。弘历不是打一派拉一派,而是对他们都进行严厉警告,并采取抑制手段,不让一派打压另一派,始终让他们保持平衡,避免了大分裂。

    ⑤勤政安民

    弘历总是卯时起床。要是夏天,这时天已亮了;要是冬天,五更才尽。在军机值班的十多人,每晚留一人值班。

    ⑥八旗生计

    八旗制度创立于关外时期,适应战事情况乾清宫,是清朝的根本制度。

    ⑦军事思想

    弘历认为战争对于国家是十分必要的,“非师旅征伐,则梗我王化者无以伏惩创,不敢抗干”。

    ⑧维护统一

    弘历武功赫赫,在镇压边疆地区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