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十四节气由来

(一) 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 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 动轨迹划分为 24 等份, 每一等份为一个 “节气”, 统称 “二十四节气”。

(二) 历史由来

秦汉年间, 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安编撰 的 《淮南子》 一书中。汉武帝时制定的 《太初历》, 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 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 地位。2016 年 11 月 30 日, 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

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三、节气与历法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中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

闰月:中国农历将只有节、没有气的月份,置为上个月的闰月。有节无气,即农历的闰月。地支纪月:中气以前的部分以闰月上个月的地支为准,以后的部分以闰月下个月的地支为准。

四、二十四节气释义

(一)季节划分

1.四立:“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为春夏秋冬季节的开始。

2.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首个节气,春回大地,是时序的开端。古时须举行声势浩大的迎春仪式,把春天和司农的句芒神接回来。立春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3. 立夏: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立夏有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4.立秋: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5.立冬: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立冬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二)太阳高度

1. 二分:“分”者, “半”也。一般理解为平分昼夜,昼夜等长。春分、秋分为昼夜等长。

2.二至:“至”是极致的意思,夏至时分,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冬至时分,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但盛极必衰,阴气也从这一天开始滋长,一些喜阴的生物出现了,而阳性的生物却渐渐衰退。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 “冬节” “亚岁”等,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

(三)气温变化

1.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是炎热的开始。“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处暑”是秋天的节气, “处”是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夏日炎热天的终止。

2. 露:“白露”指秋天天气转凉,早晚温差大,地面水汽结露。“寒露”指露水已寒,天气由凉爽转为寒冷的过度。

3. 霜:“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天气已经渐冷,开始结霜。

4.寒:“小寒”是开始进入寒冷季节, “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往往是三九、四九时分。

(四)降水变化

1.雨:“雨水”是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寓意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2.雪:“小雪”指气温到零度以下,开始降雪;“大雪”指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更大了。

(五)物候变化

1.自然物候:“惊蛰”的意思是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草长莺飞,柳暗花明。

2. 农作物:“小满”指夏熟作物开始饱满,但未成熟;“芒种”表明有芒作物成熟结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