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

  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

  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

  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

  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

  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别停下杯子。

  我为你们高歌一曲,

  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

  钟鸣馔(zhuàn)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

  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寂寞的,

  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平观你可知道,

  斗酒万钱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

  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

  统统用来换美酒,

  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讲解】

  在李白的《将进酒》中,诗人先言悲,将悲融进奔流到海的河水与“朝如青丝暮成雪”的白发之中,这种悲源于“志士惜日短”。

但是,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压倒了个人的悲哀,加之李白自信狂放的谪仙气质,悲最终会倒向了乐与欢:烹羊宰牛且为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李白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自由开放的时代;李白又是不幸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让伟大的李白在这样伟大的时代产生了伟大的悲哀!万古之愁不仅仅是李白的愁,更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的愁,但是能像李白这样以美酒狂欢又能以美酒同销万古愁的又有几人呢?李白就是这样一个敢于言愁又敢于销愁的谪仙人!

  李白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许多诗都与酒有关,咏酒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曲名,意思是劝酒歌,“将”,请的意思。

这首诗是一首以饮酒为题材的诗篇。

《将进酒》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在极度压抑中由愤懑而转化为狂放的情绪。

该诗写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是李白一入长安之后,它与二入长安后的情调是不同的。

李白与友人岑勋在蒿山友人元丹邱处饮酒而作,是三人对酒时所歌。

诗以豪放的语言,抒写了旷达不羁乐观自信的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愤闷,同时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

  全诗可分为三段:

  第—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莫使金樽空对月”。

抒写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适逢知音的快乐。

  前四句怀着深慨写年华流逝的疾速。

妙在诗人能给它找到最好的表现形象和最适宜的放歌节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论语》中记载孔子曾指着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所以后来常以水流逝表示时间的流逝。

“君不见”是汉乐府开头常用的办法。

如杜甫诗“君不见汉家三百川”。

李白沿用了汉乐府旧题,也沿用了乐府的表现形式。

头两句说你不见黄河滔滔之水仿佛从高天涌出,一泻千里奔腾到海不再回返。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极言黄河发源地的高远;下句写大河之去不可回。

这两句写景,描绘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显然是隐用其意,仿佛是诗人狂放性格的写照。

同时又是起兴,以“不复回”象征岁月易逝。

想到人的生命也像水一样流逝了,再不会回来。

这种写法在中国古代诗词里常见,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这种写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也是由水的流逝,想到时间的流逝。

由时间的流逝,想到历史人物如何如何。

这里选用了一个非凡的雄浑博大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艺术个性。

滔滔黄水,横贯大野,源头直接天际,有似从天而降,向大海流去,这形象特别加强了奔腾迅疾和一去不返之感。

嵩山为五岳中的中岳,挺立中原,距黄河不算太远,居高远望,也许能看到黄河的一点形迹,但顶多也不过是“黄河如丝天际来”,不会感受到那种浊浪排空的滚滚奔流之势。

诗人完全是寓目生心,驰骋想象,自由创造能够酣畅抒情的形象。

这两句起势猛疾,神采飞动。

  下面用黄河水又长又大来兴起下文,很自然地过渡到人生的翕忽易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是由写景转入写人世。

你不见高堂明镜中照见白发而生悲,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就变成了雪白。

“堂”,堂屋。

在堂屋明镜之前,在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白发而生悲。

如果前两句是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两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

人生由少到老的过程被说成是朝暮间之事,夸张地写出了人生的短促。

人的头发朝黑而夕白是不可能的,然而这艺术的夸张却最真切地传达出青春的倏忽易逝,也与上文黄水奔流的形象和谐一致。

这两句与上两句组成对称句,各以“君不见”三字喝起,不仅增加了慷慨放歌的气势,内容也因相互鲜明对照而其情愈显。

开篇这四句中还有—种反衬作用,以黄河的永恒伟大,反衬生命的脆弱渺小。

这一开端可谓悲感之极,是—种巨人式的感伤。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志士是惜阴的,最怕年华虚度。

李白于天宝三年出离长安,如今已经八年消磨在漫游中。

这无从改变、无可奈何的现实激使诗人唱出“人生”以下六句“人生得志须尽欢,莫使金撙空对月”,是说人生得意之时,应尽情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明月。

“莫使”“空”双重否定句代直陈,语气更加强调。

“金樽”,酒杯,名贵的酒杯。

“对月”,古人讲究对月饮酒。

赏花对月饮酒是古人一种习惯。

既然无法改变客观形势,朋友聚首,总算人生一大畅意之事,就应该痛饮极欢。

后一句自然是说饮酒,但点染上“对月”二字,便有莫负佳景良辰之意。

至于那个惹人愁烦的未来呢?且将它抛过一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天既生材,必然会派个用场,不必为它烦扰不安了,金钱是流通的,散尽还会再聚,更不必顾惜。

这反映出李白的极度自信,豁达。

诗人用象征的诗句写出了一个大写的“我”。

天生我于世间,必是有用之材,正所谓“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为了这样乐观自信的未来,与朋友欢饮,即使是千金散尽了,也在所不惜。

趋使金钱而不被金钱所奴役,又一次反映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思想性格。

因此“烹中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写痛饮豪饮的盛宴。

“且”,姑且,暂且。

“会”是当的意思,“会须”,应当。

酣饮大嚼一通的意思。

在无可奈何中有开朗乐观,在前程渺茫中有坚定自信,有似拨云见月,将愁绪一扫而空。

诗人的感情由开篇的抑郁深慨一变而为恣肆狂放。

  第一段写行乐饮酒,也是为了表现李白的豪情壮志。

虽3、4句有些感慨、焦急情绪,人生太短暂了,黑头发很快变成了白头发。

但从整段的情调来看,是积极乐观的。

“人生得志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示的还是豪迈气魄。

感慨是由于时间的流逝,怀才的不遇,在豪迈的气概中又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想法。

  在一、二段之间有四个短句作为过渡:“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

直呼朋友的姓名(“岑夫子“,岑勋;“丹邱生”,元丹邱)劝酒,“夫子”“生”是对男性的称呼。

你们请喝酒,不要将杯子停下来。

这几个口语化短句的加入,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酒逢对手,生逢知己,无怪乎诗人要“与君歌—曲,请君为我侧耳听”了,我给你们唱支曲子,请你们为我好好听着。

以宴席中劝酒为过渡,转到第二段,抒写诗人自己对人生的见解。

  歌曲的内容是什么呢?下面六句就是以歌抒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钟鼓馔玉——指富贵生活。

富贵人家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

“馔玉”,用作动词,吃着像玉那样珍贵的食品。

“玉”字是比喻,像那样敲钟击鼓的豪华生活,像吃着如玉般珍贵食品的最好生活。

指的就是达官显宦贵族之家。

但是诗人以为不足贵、不稀罕,只希望长久沉醉不再醒来。

为什么不醒来?对混浊的社会,达官显宦这些人的作为表示不满,用这种态度对当时社会、权贵表示反对。

诗至此继续写宴乐,但却从狂放转为激愤。

对照“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期待,“但愿长醉不愿醒”反映出李白所特有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只好以酒为解脱。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说自古以来的圣贤至今都不为世人所知,只有饮者的名字才能在世间传扬。

为圣为贤都枯槁当年,寂寞后世,有谁来赞赏他们呢?只有饮者倒名传千古。

这两句中讲了长醉的原因,表现出对贤愚不辨的现实的愤闷之情。

说他愿意长醉但并未长醉。

  第二段,对权贵蔑视,对圣贤既有蔑视也有同情,圣贤也是并不被人所重视的,然后摆出一个摆脱苦闷的方法,现实社会行不通,那就“长醉不用醒”。

这段是借饮酒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

  第三段:“陈王昔时宴平乐”——结尾。

“陈王”,曹植。

他在太和六年(232年)封为陈王。

引陈王旧事说明豪饮的原因。

这是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李白在这里用了曹植《名都》篇中“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

这两句意思说,陈王这个饮者的形景不是至今仍在人们心目中么?李白本是有极大从政热情的,诗中这样说显然是备受压抑而进发出来的愤激语,它反映了诗人胸中长期积郁的苦闷。

在似乎是颓唐的语句中包裹着热与愤。

热是由于对实现,抱负始终不渝地有追求,愤是由于终究没有得到一展怀抱的机会。

正是这样,诗人的情绪在这里由狂放转为愤激。

上段诗人先提到古来圣贤,这—段又在这里无数留名饮者当中举出了壮志难酬的曹植为例,一方面写诗人旷达乐观的情志,另—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不平之气。

“主人为何言钱少,径须沽取对君酌”。

“为何”,疑问句,即“何为”,为什么。

主人为什么说钱少呢?“径”,通假字,一直,直接。

“径须”,只管,就可以这样做。

“沽”,买。

“沽取”,买酒。

说我为宴会的主人,怎么说钱不够呢?只言去打酒来,与你们同饮。

这里既照应“千金散尽”一句,又引起下文“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花马”,马的毛皮着有花纹的,表名贵马。

孔子曾问子路你有什么志向?子路说愿白马衣轻裘。

“马”“裘”古代作为生活比较高的一种表现。

“裘”,皮衣。

“千金裘”,是价值千金的狐皮袄。

“将”,拿。

“将出”是拿出去。

这四句说,五花宝马,千金贵裘,只管拿去换酒,与君纵饮销愁。

说“万古愁”是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整个古今志士不遇的愁烦,都要用酒销掉。

经过愤激的浪峰,诗人的狂放也达于顶点,裘马换酒的豪举把狂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狂放纵酒是为销愁,狂放的程度恰恰表现了愁苦的深度。

他那旷达乐观和狂放不羁的性格跃然纸上。

与“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的思想吻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充满信心又超脱世俗的诗人自我形象。

  全诗结束在一个“愁”字上。

愁字中凝聚了诗人对年华流逝的惊惧,对人生坎坷的慨叹,对有志难酬的郁闷,对世俗、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憎恶。

这一切都一股脑地倾泻在知己面前,感情悲愤而又豪放,并有丰富深厚的社会内容。

  这首诗本身就犹如黄河之水,气势磅礴,情绪急促,恰当地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生活态度。

在艺术上也很有代表性。

  这是一首抒情诗,无论抒发什么感情,都是抒情者的一种自我肯定。

这首诗也就是李白的自我肯定。

他抒发的是一种愁情、愤懑,可在这愁情与愤懑当中,表现着他对自己价值的一种肯定。

该诗前半部分抒发着一种须及时行乐的思想,这仅是一种表层的意思。

但真正给人印象深的还在这一部分。

有三点值得注意并引人深思:

  1、开头起兴,是爆发式、力量型的。

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起兴,黄河之大、之长、非凡是人所共知的,这从天而降的长、大、非凡和剧烈动荡的物象合成为一种壮大的、给人以生命感的景色,表现着飞腾咆哮的、非同凡响的巨大生命。

仔细体会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其生命消失是迅速的,但这一过程也是伟大壮观的。

正因为用这不平凡的黄河来起兴,引起青春之易逝,人生之短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感慨就不是软弱无力的自我哀怜,也不是无可奈何的呻吟。

他所唤起的感情,只有悲慨而无悲观。

这种感情色彩不是灰暗的,而是鲜亮的;其状态不是一种冷清的、停止的,而是激动、向上的;它所导向的感情不是消沉的而是昂扬的。

所以这里是对生命的肯定和珍惜,体现着信心和力量。

这是开头起兴给人的感发、引人思索的意义。

  2、这里讲到“人生得意须尽欢”,不能简单的以及时行乐来对待。

这及时行乐是表层的追求享乐,而实际上蕴涵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在这自信的基础上,而产生出来的一种追求自由的倾向。

这是一种要求个性自由,“天生我材必有用”与“人生得意须尽欢”两个要结合起来。

  前半部,表面看来写的是及时行乐,但这里却表现着自信和自由的倾向,这是表现人的个性觉醒的追求。

诗的后半部分,抒发的是借饮酒而摆脱愤懑、摆脱愁情的束缚,表面看是在发牢骚,实际上也有它深刻的思想:(1)首先指出“钟鼓馔玉不足贵”,富贵生活不值得珍惜、留恋。

李白为什么要这样讲?他认为富贵生活不是永恒的,功名富贵不会常在。

这种思想是初盛唐以来诗人的普遍思想,即富贵者也可以没落,而贫贱者亦可富贵。

因此一味追求富贵,为富贵所束缚,这是不值得的。

(2)他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像自己这样的人材必有大用,有大用这富贵是不成其为问题的。

所以他也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

”(3)李白在现实中所见到的那些富贵之家,又多半是些腐朽的、庸俗的、庸碌的一些人,这都是一些为诗人所不齿之人。

基于这三点,所以他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

  3、还讲到“古来圣贤多寂寞”,圣贤的不被理解、认识。

生前就是孤独困窘的,而生后又常常不被人重视,所以无须追求成圣成贤,即不以圣贤为楷模。

如果一定要留名后世,那也“惟有饮者留其名”,还是曹植那样好。

这两点不是讲什么正经的道理,而是表达李白的一种情怀。

他所说的这些话,话间的联系是一种感情的逻辑,不是一种理性的思维,理论的逻辑。

他是用否定的方式来求得自我的肯定。

他把当时士人两项最高的追求:一是富贵,一是以圣贤为楷模,都一一否定了,那实质上就是借此来肯定自己。

只有纵酒寻欢,在长醉中摆脱这种世俗的羁绊,获得自由,才是最有意义的。

功名富贵,是一种不能永恒的虚假的价值。

李白曾写过“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月下独酌》)“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拟古》其三),所谓“合自然”“醉中真”,其内涵都是在追求这种个性自由。

《将进酒》“但愿长醉不复醒”的意义就在此。

结尾的“与尔同销万古愁”,正表现着以醉中的自由去消解自我在现实中无从得到肯定的苦闷。

所以该诗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表现了以自负、自信、自由为内容的自我肯定。

  该诗虽给人“万古愁”,以酒浇愁之感,由于用豪放来冲淡心中之郁抑、心中之愤懑,所以基调仍是乐观的,并用豪迈的语言,表达了这种乐观自信的、放纵不羁的精神。

  从语言形式上看,句型变化多,开头用长句,然后三字句、七字句交错使用,而且换韵比较频繁。

如开头“来”“回”在古代是押韵的,古代属“灰”韵。

“发”“雪”“月”同押一韵。

“来”“杯”押一韵。

“停”“听”“醒”“名”押一韵。

“谑”“酌”在古代也是押韵的。

“裘”“愁”押韵。

  在频繁押韵中,平仄韵又是互换着押,这也是古诗一大特点。

“平仄”,指现代汉语中的第一、二声,即阴平与阳平。

“仄声”,指现代汉语中的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

但古代还有“入”声。

北京音没入声,南方有入声。

古代将“入”声都归到平、上、去声里。

如“学”现读平声,古代读入声。

“月”,今读四声,古代读入声。

再如“停”“听”“醒”“名”都是平声;“发”“雪”“月”是入声。

“谑”“酌”是入声。

“裘”“愁”是平声。

(肖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