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上

宋代: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鉴赏: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2、蚕妇

宋代: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鉴赏:这是一首言简意赅的讽喻诗,诗人借养蚕妇女的所见所感,把养蚕人衣不蔽体,不养蚕人却穿着满身绸缎加以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遭到剥削掠夺的不合理现象。诗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表达了诗人对养蚕农妇的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

3、东栏梨花

宋代: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鉴赏:《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4、金陵晚望

唐代: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鉴赏: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种沧桑之感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5、春愁

清代: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鉴赏: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诗的大意说:春回大地,面对着春天的景色,引起我无限春愁,这春愁无涯无际,难以排遣,勉强观望山景,仍然难以消除胸中的悲愁。想起惊心动魄的往事,不禁使人潸然泪下。四百万同胞都为此伤心万分,同声大哭,因为去年的今天被迫割让了台湾。

6、绝句

元代: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鉴赏: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而“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间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喷出清香,已不同凡响,而这香气还伴着诗人进入梦乡,则香气之浓郁、之悠长可以想见。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炼在一句之中,这就构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前两句字面上完全没有“月”,但透过竹影和梅香,我们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在后两句中,诗人便将“月”和盘托出。可怜者,可爱也。当诗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而回到西厢房时,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这多么地令人遗憾!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诗人遗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法沟通;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之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受而已。

7、春行即兴

唐代: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鉴赏: 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却构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愁苦、叹惋的感情,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8、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代: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鉴赏:这是诗人是在送陈秀才回沙上扫墓有感而发所作的诗。清明时分,春雨飞飞,诗人和陈秀才一行人风尘仆仆的赶回沙上祭祖,满身的泥土尘埃和雨露,那是非常的零乱,诗人感慨以这样行色匆匆的方式回乡祭祖,那是让人感受到似乎有那么一些悲哀。

9、夕阳楼

唐代: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鉴赏:这首诗以眼前看到的景物入手,以艺术的手法来诠释心中的愁绪和感慨,读起来沉郁真挚,依稀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花明柳暗、高楼独立、孤鸿飞翔的画面。李商隐用他生动的笔墨,既写出了夕阳楼的真实风景,也尽情倾诉了他的心事和渴望。

10、春晚

宋代:左纬

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

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

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

鉴赏:这首诗前四句选用依依的杨柳、飞舞的蝴蝶、飘落的花瓣、掠水的燕子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富有特色的晚春图。后四句,诗人由晚春之景联想到人生,惆怅不已。第三联,不仅写出了诗人笃重友情,要与朋友一起欣赏这美景,而且以“笑语”反衬“惊”,形成巨大的反差,突出心灵震动之强烈。最后一联,诗人感慨生命的短促。晚春是一季之终结,斜晖是一日之终止,倚杖于晚霞中的老人心中充满了寂寥哀伤之情。结尾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优秀古诗赏析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明月叫作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

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课外古诗词鉴赏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②瑟瑟:碧绿色。

③怜:爱。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⑥铺:(pū)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

【译文】: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赏析】:

●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抗,此诗当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七绝《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求十首古诗词的鉴赏!!!诗词和鉴赏都要短!!!

七步诗

朝代:魏晋 作者: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此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元日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寄王琳

朝代:南北朝

作者:庾信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前二句言南北道远,音讯疏隔。言外之意:今日居然接到故人书信,不胜惊喜。后二句写拆阅书信时的心情。王琳怀雪耻之志,可以想象信中满纸慷慨悲壮之词,使人深受感动,为之下泪。诗人为何拆书下泪?是有感于故人万里寄书的情谊?还是触动了悠悠乡思?或是感慨于故人的忠烈之情,而羞惭于自己的苟全?诗中均未言明。无限话语尽在潸然而下的“千行泪”中了!

晚泊岳阳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日暮钟声,“城里”应是灯火辉煌,美丽无比,而自己却漂泊城下,闲卧舟中。只见一轮皓月,悬于空江之上,可是江面云水茫茫,前路又在何方呢?夜深月亮洒下清辉,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这歌声引起多少思绪,其中感情体味不尽,只感觉轻舟短楫,疾去如飞。

相思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鹿柴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夜雨寄北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渡荆门送别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推荐一篇优秀的诗词鉴赏的文章

关于写景诗词的鉴赏:

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 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 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 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 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我们在解答赠别诗词问题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开篇的一组排比句,说的正是赠别诗词的不同立意。立意问 题非常复杂,只能就比较常见的加以简要分析。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 天风雨下西楼。)、冷朝阳的《送红线》(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还有风格有之迥异的李白名篇《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硬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李白的诗境界阔大,爽朗高远,全诗一气流转,把别情写得豁达大 度,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而许浑、冷朝阳的诗凄恻缠绵,情韵悠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 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既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一片深情厚 意,更是对魏万的勉励。王安石《示长安君》(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 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则抒写了兄妹之情,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纯朴而真挚的感情,可谓情真意切,催人泪下。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既是对谗毁的蔑视,又是对自身洁白无瑕品质的自誉,更塑造出孤介傲岸的自我形象, 其意义远远超出一般的赠别诗。我们可以用刘长卿的《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 湖南万里晴?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请将这首的尾联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个简要的比较鉴赏,谈谈其在立意上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在比较鉴赏时首先应注意到王昌龄和刘长卿相同的被贬遭遇,从“诗言志”出发,可见他们的主旨 基本相同;再从谴词造句上的差异,以区别其不同。然后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回答:“相同的是这两联诗都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不同的是这一联诗的牢骚似 乎更甚,说得也更露骨些,愤激之情溢于言表;而王昌龄则说得更为婉曲蕴藉,更为优柔舒缓。”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李颀《送 魏万之京》的中间两联,颔联为魏万设想分别后的寂寞情怀和乡思之愁。出句写声,对句写色,用鸿雁的悲鸣和山中的云雾衬托出别情。颈联联想到魏万赴京沿徒所 见的极易触发羁旅乡愁之感的景物。出句写色,对句写声,用潼关树林的秋色和宫苑中的捣衣声来隐含别情。这两联诗虽然都没有从正面来写离情别意,但却使读者 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情意,因为诗人完全将这些深厚的情意渗透在叙事和写景中,用诗的语言来抒情,不但含蓄,而且有味、有趣。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 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采用比喻,“白云”、“落日”,形象鲜明生动,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且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 伤,有恰到好处之妙。诗人以景喻情,即景抒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我们可以用刘长卿《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 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来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 情?”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的概括即可。其答案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 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主要抓住雨和花;颈联则分写现实和想象中的景色。以之寄托别情,并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一个关键。

例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 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 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 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 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诗人在使用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个不 相犯,富有变化,表现出作者纯熟的技艺。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化用《诗经》中“萧萧马鸣”,点石成金,把马犹如斯,人何以 堪的缱绻之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我们可以用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来出一道题来加以巩 固,题曰:“从‘载将离恨过江南’和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中,你看到诗人们用 了什么样的思维来写离别的愁怨?请作较详细的分析。” 答题前要懂得:把愁、怨、恨“物化”——化虚为实,用形象来加以表达的创作方法,这是一个关键,再则,解答这道题要用比较分析法,既要异中求同,也要同中 求异。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答案:“诗人们都用了创造性思维,“载”是一个创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来李清照反过来说,这船“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又把 它搬上了车,用疑问句来表达,有继承,也有发展。”

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 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但遗憾的是,往往被许多人忽 略了。人们只注意“萧萧斑马鸣”这一典故的使用,称赞其达到“鬼斧神工”佳境,却只字不提“挥手”这一淡到极点的细节描写。其实,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 点,你看,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 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 千年不衰?还有,课本里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 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 “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可以用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但知家里俱 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来出这样一道题:“这首诗尾联的‘一百八盘携手上’中的‘携手’这一细节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 的一种感情?妙在哪里?”回答前就应该运用“有包孕的片刻”这一理论进行思考,然后作出如下的回答:“‘携手’ 非常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兄弟之间的深厚亲情。作者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

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这一点也很重要。先看一下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 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的最后一句就运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诗中的“丝”是“思”的谐音。诗人将“相送 情”和“散丝”“互藏其宅”,可谓“妙合无垠”,且富有创新。李白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写别情,或取其长,或取其深,言情深意长者, 白也为最,余者皆不足称。而韦应物则以细密的雨丝为比,且比中巧妙地蕴含谐音的手法可谓别开生面,独辟蹊径,虽不及李白,却也给人以崭新的形象,使诗句情 景交融,意韵悠长,堪称一绝。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淮上 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中的“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 又几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秋尽江南草木凋”等等,就不再一一详细阐述了。我们可以用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 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来出一道题来加深对谐音修辞法的认识,题曰:“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 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有何深意?”解答之前只要理清谐音是谐何字,找到喻体和本体,即可迎刃而解,作出如下正确的回答:“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 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 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领悟并背诵一些赠别诗词的名句可触类旁通,有助于深入领会同类诗词。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佳句是一首诗的精华之所在,清朝的 何绍基曾经在《与汪菊士论诗》中说过:“诗无佳句,则温馨之致不出。”诗无佳句若枝头无花,似空中无霞。许多诗人因佳句而名垂千古,如宋祁因“红杏枝头春 意闹”,张先因“云破月来花弄影”,秦观因“山抹微云”,贺铸因“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因“人比黄花瘦”而名满当世,甚至因此而得“贺梅子”之类的令名。 且领悟佳句更有益于领悟全篇,这自是不待言了。从高考命题的角度考虑,佳句绝对是命题的重点,试卷中所选用的作品,只要有佳句,那就考你没商量,这绝对是 命题的原则,会出题的人哪个不是遵循这一原则呢?

以上六点仅是鉴赏赠别诗词的一些主要方法,而要掌握好,并能在实战中使用,还应深入领会,做到融会贯通才行。

查看全文 >>>

评论:0条 发表 查看 鲜花:0朵 送鲜花 鸡蛋:0个 砸鸡蛋

2006年10月23日 17:01

古诗名句分类集成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锅《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遭中》

诗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亦已绝?(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懦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自居易《冬至夜思塞》)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田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锝《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诗中日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舞《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另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诗中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滑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诗中雨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螟》)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中雪

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中草

1.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诗中柳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 《寒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降》

诗中树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灏《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诗中鸟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5.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9.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1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人若耶溪》)

诗中河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8.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扛晚景〉》)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中云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中别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

关于唐诗宋词的古诗词鉴赏书推荐几本

作者:楚云飞

来源:知乎

我想楼主这个提问,也是对所有想读一读甚至有些深入了解唐宋诗词的人有意义的。作为一个中文系研究方向为词的人说详细一点吧,只是小硕多有不足~~

首先很多人提到了上海古籍的鉴赏辞典系列。这套书的优点很明显,多请名家专业撰写,深入浅出,内容全面。但也有一些不足,比如体例不一致,有的篇目名家的水准呵呵(可能是弟子代笔),还有就是携带不便,看着好大一本没有闲翻的欲望了。另外如果买这套的词建议买唐宋词的上下册,而不仅仅是宋词的上下册,因为唐五代有很多精彩的词纯宋本没有收。

其次唐诗三百首这样的普及本也被提及,我想这是本人所共知的书,来问或者其他关注这个问题的朋友这个回答基本上没有太多用处~~当然我仍觉得这本书闲翻不错。

那么其他推荐的我想也是我主要要说的类型,带有较好分析而非过于专业艰深分析的书────

1.唐诗小史,罗宗强著。这是一本我一读再读的小书。如果想了解唐诗的全貌,并且了解唐诗不同时期的特点及唐诗的成就为何能成为诗歌巅峰的,这本书是非常好的选择。书不厚,文字通俗可读性极强,推荐。

2.人间词话,王国维著。这是一本我从中学读到研究生的小书,但知名度也是极高的。对文史稍有了解的人一定知道王国维的份量。我觉得这本书是初学者能得到很多启发,研究者能得到很多滋养的词学著作。薄薄一本,分条陈述,每条短的不过几十个字,哪怕带到旅途慢慢咀嚼一条,也别有风味。著名的人生三境界即由此出,何妨读下不多的全文呢?

3.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著。叶嘉莹先生有颇多著作,如果对杜甫,李商隐,陶渊明,王国维等有兴趣可以读她的专著。这本书我认为是最适合第一次阅读的先生的书。先生的书以女性独特的敏感细腻解析唐宋词的美感,特别讲究诗词中的兴发感动,可以说风格在诸家中独树一帜。

4.杜甫评传,莫砺锋。将我与我同学的一句话合体,那就是现在讲杜甫的有两个人打动我们,一个是叶嘉莹,一个是莫砺锋。莫先生作为南京大学著名教授,在杜甫研究方面很有心得~~这本书比较厚重,却是比较全面的介绍了杜甫的诗与人的。

5.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诗歌的选本如果推唐诗三百首,词我较推重这本。或许因为一些政治原因,龙榆生相对不为大众知晓,但他的选本无论在篇目还是在音韵上,都蕴含很多东西。另外不仅局限于阅读唐宋词的朋友可以读读他的近三百年来名家词选,明清词会让我们刮目相看的。

6.唐诗杂论,闻一多。我一直觉得中学语文课本与政治历史课将闻一多平面化了。其实他的古典文学研究别有成就。闻一多论唐诗感情浓郁想象丰富,读起来特别热烈,特别富于色彩。

唐宋诗词值得推荐的书有太多太多,手机党码字这么多也是真心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读古典诗词,感受诗词之美。

如何鉴赏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情者文之经。”“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任何千古流传的好的诗歌,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抒情后写景,或是边写景边抒情,都能心与物融,情与景合。而且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也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点,从04年到11年各省份的高考卷中对诗歌中景与情关系的考查。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中,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这首诗就考查到了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那么诗歌中的景与情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对于高一高二的基础年级来讲,在极有限的诗歌阅读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单纯抛开文本进行抽象的理论讲解,而应该结合具体的课文,在对诗歌的赏析和解读中巧妙地化解这一诗歌教学的难点。《沁园春・长沙》这是一篇高中语文第一课,在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这首词虽然属于新诗,但是这首词的景与情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古诗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所以这首词的讲解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景与情的关系上,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都是用形象来抒情表意,而这些形象就是诗歌的意象,但是这些意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关联,形成了一幅幅具体可感、带有启示性和想象性的画面,苏轼在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创作的特点,而且也点出了诗歌和绘画的彼此联系的,它们在艺术上是相通的,“诗言志”语出《尚书・尧典》,而诗歌的感情在很大程度是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出来了,体现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的特征。而《沁园春・长沙》这首词能表现出来的古典诗歌的典型性就体现在景与情的关系上。笔者认为古典诗歌的景与情的关系在结构和内容上呈现着多样的关系。

一、在结构安排上,景与情的关系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从画面的构成上来讲,主要分四幅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这四幅图分别蕴含了景与情在结构上的关系,第一幅图,描述了在深秋季节,诗人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奔流不息,滔滔向北的情景,主要的景则是波涛滚滚的湘江水,这恰好引爆了诗人自己如波涛一样翻滚的革命热情和顶天立地、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则为下文的抒情酝酿了很好的情势,所以第一幅画面突出的景与情的关系是诗人因为眼前的景物而引发了积郁在内心的激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这幅画面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就是触景生情,因景生情,景在前,情在后。这首词的上阙在描绘写完独立寒秋图后就开始尽情描绘湘江秋景图,上阙的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属于直抒胸臆的句子,在结构安排上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则是先是景后是情,借景抒情,写景为抒情做铺垫,使激昂的感情的抒发不至于很突兀。这首词的上阙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在结构安排上的关系则有两种,即触景生情,景由情生;先景后情,借景抒情。

从整首词上来说,这首词上阙主要是写景,下阌主要是回忆叙事,而且这些回忆和叙事主要是通过两幅画面展现主来的,即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这两幅画面,对与中国古典诗歌经常采用的结构就是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明志,比如杜甫的《登高》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但是在这首词中在结尾最需用激昂的斗志和高亢的感情作结时,却选用了一幅画面,即以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到中流击水的画面作为诗歌的结尾,来收束全词,真可谓是气韵横生,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幅画面从这首词的结构安排的角度上讲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就是先情后景,以景结情。这种景与情的关系其实在古典诗歌中式很常见的。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最后用“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样一幅苍凉萧索的画面作结,来抒发诗人与朋友的深情和离别的伤感。所以这首词从上阙和整体的构思上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就是触景生情,景由情生;先景后情,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先情后景。

二、在内容选择上,景与情的关系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深入挖掘这句话的含义,可得出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即都是诗人抒发感情的载体,诗人为了抒发心中的情,表达胸中之志,一定会选择最能传达感情的景物,诗人选泽的景和要抒发的情在内容选择上到底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通篇都在抒发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进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整体的词风是高亢激昂的、雄阔壮美,而为了配合这种感情的抒发,诗人选取和词风一致的画面: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和中流击水四幅画面来表现,尤其是湘江秋景这一幅画面,可以说壮景和豪情已经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总之整首词,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雄浑开阔壮美的艺术境界,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笔下秋的魅力,这首词在内容选择上,景和情存在着正好对应的关系即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古典诗歌的鉴赏重点就是鉴赏景和情的关系,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感悟意境、体会感情。《沁园春・长沙》这首高一第一首词较集中地展现了古典诗歌中景和情在结构安排和内容的关系。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的重点就是领悟景和情在结构和内容的关系,为以后的诗歌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0篇古诗词赏析

第一首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王维(唐)的《送别》选自全唐诗:卷125_33,唐诗三百首。这是一篇关于送别的五古。【评析】: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

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送上一首,你要得太多,打字好麻烦的。给你个网站你自己去找想要的诗词鉴赏吧:http://www.haoshic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