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2、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桑梓

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4、寒食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5、采薇

采薇,代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三径

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扩展资料:

关于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参考资料:典故_百度百科

中国诗词常用典故有哪些

1.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 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 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 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 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 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 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 晶莹、局洁〇

2.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 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 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 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 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 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 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 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 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年曾考过 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 搅天飞^卯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 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 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 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 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 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 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

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 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 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 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 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 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 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 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 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 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 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 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 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 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 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 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 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 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 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

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 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 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 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曰的繁华已荡 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 去昔曰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 巷口。

6.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 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 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 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 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 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 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 长: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 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 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 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 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 送别之所。

8.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 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 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 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 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 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 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 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 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 别的愁绪。

9.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 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 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 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 有舍情。”把伤/(>、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 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 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 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 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秋曰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 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 滋味。

11. 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 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 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 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 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 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 雪相似,独清春不知。” “肌肤姑射白,风骨 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 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 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 —种局洁的品格。

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 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 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

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 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镑她真是 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 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 杨花有飘零之意。

12. 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 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 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 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 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 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 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 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 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 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 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 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 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 “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 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 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

.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 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 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 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 犹道不如归。”

13.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 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 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

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 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 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4. 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 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 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 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 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 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 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 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 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抒。曲曲屏山, 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 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15. 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 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 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 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 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 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 绪。

16. 关山: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 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梅花落”为曲子名。意 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 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7.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 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 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 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 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 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

《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 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 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 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18. 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 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 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曰眠。”这两句 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 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 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 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 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 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19. 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 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自是

人生

长恨水长 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 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 断如春水。” “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 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 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0. 琴瑟:(1 )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 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 如鼓琴瑟。”(2 )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 子昂《春夜别友人诗»: “离堂思琴瑟,别路 绕出川。”

21. 螟蛉:《诗•小雅•小宛》:“螟蛉 有子,蜾赢负之。”蜾臝(一种蜂)捕螟蛉 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

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 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 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22. 鸿雁:《汉书•苏轼传》载,匈奴 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 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 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 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 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 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 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 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 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 书的信使。

23. 神器:指帝位、政权。《老子》:“将 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 不可为也。”

24. 月老: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 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 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 知道老人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 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 来因此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25. 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蠢的别号。 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 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 “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26. 祝融: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 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 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 称为祝融之灾。

27. 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 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 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连生在

—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

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

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 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 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 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 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 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 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 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 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 连理”。

诗词中常用典故

折柳: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后人用折柳隐晦离愁之情,也有暗示思乡之情的。

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gū)菜羹:菰菜、莼(chún)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辞第: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

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豆蔻: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手。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朱叔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怀桔: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跑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我这的不全,我只是平常比较喜欢写一些诗词,用的时候没有问题。具体你可以看一看http://blog.163.com/fyw0fyw0/blog/static/1103285272009011101547279/

这上面总结得很全,我很佩服!

古诗词常用典故知多少

  1、古诗: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2、近体诗:绝句:4句 1、2、4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绝”,七字称“七绝”。

  3、律诗:8句,4联 2、4、6、8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律”,七字称“七律”。

  (颔联、颈联对仗)

  4、词:别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5、组成:词牌名、题目。

  6、分类:小令(58字以下)、中词(59~90字)、长词(91字以上)。

  7、风格:婉约派、豪放派。

  8、曲:组成:宫调(曲调)、曲牌、题目。

有哪些用典故的诗句?

1、《锦瑟》——唐代李商隐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译文: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典故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2、《行路难·其一》——唐代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译文: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典故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刘禹锡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译文: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典故是:“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4、《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译文: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到云中,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

典故是:持节云中,指汉文帝与冯唐的故事。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匈奴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魏尚被文帝贬官,汉文帝派遣冯唐“持节”赦免他的罪过,使其重任云中郡太守。

5、《野望》——唐代王绩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典故是: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古诗词常用典故例释

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

评价古诗词常用的典故

《秦风·无衣 作者:《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更多

评价

你先评价

呵呵,我评价?典故已经解释给你了,上面是诗词,下面是解释

我要赏析,不要典故解释

哦!关键是我没有看到你说写的诗词啊

就说你那个吧

传统解释写秦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

谢谢

啊!

请问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哪些常用典故?越多越好,请具体一些,谢谢!

结草衔环

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报德,至死不忘,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成语“结草衔环”的典故不仅向我们讲述了成就这美德的两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是一亘古不变的天理。

“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撕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

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原来,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无儿子的爱妾。魏武子刚生病的时候嘱咐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衔环”典故则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注引《续齐谐记》,杨震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给它喂饲黄花,百日之后的一天,黄雀羽毛丰满,就飞走了。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象这玉环一样洁白无暇。”

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后世将“结草”“衔环”合在一起,流传至今,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原文』

秋七月,秦桓公伐晋,次于辅氏。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及洛,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秦之力人也。

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左传.宣公十五年》)

续齐谐记曰:“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 为蝼蚁所困。宝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余日毛羽成,乃飞去。 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与宝:‘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后汉书·杨震传》)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