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衡山》

唐代:刘禹锡

东南倚盖卑,维岳资柱石。前当祝融居,上拂朱鸟翮。

青冥结精气,磅礴宣地脉。还闻肤寸阴,能致弥天泽。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2、《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

唐代:柳宗元

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

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3、《赠衡山麋明府》

唐代:曹松

为县潇湘水,门前树配苔。晚吟公籍少,春醉积林开。

涤砚松香起,擎茶岳影来。任官当此境,更莫梦天台。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

4、《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

唐代:李白

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

回飙吹散五峰雪, 往往飞花落洞庭。

气清岳秀有如此,郎将一家拖金紫。

门前食客乱浮云,世人皆比孟尝君。

江上送行无白璧, 临歧惆怅若为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5、《慈恩寺上座院》

唐代:贾岛

未委衡山色,何如对塔峰。曩宵曾宿此,今夕值秋浓。

羽族栖烟竹,寒流带月钟。井甘源起异,泉涌渍苔封。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

有关南岳衡山的诗词

1、访衡山之顶

[宋] 戴复古 《沁园春·访衡山之顶》

2、昔游衡山下

[宋] 姜夔 《昔游诗 其十》

3、十年不到衡山麓

[元] 马熙 《摸鱼子·买陂塘旋栽杨柳》

4、比衡山湘水

[宋] 黄机 《醉蓬莱·政槐云浓翠》

5、折桂衡山北

[南北朝] 范云 《别诗》

6、掣衡山阵云以为画

[唐] 任华 《怀素上人草书歌》

7、昔游衡山下

[宋] 姜夔 《昔游诗》

8、昔游衡山上

[宋] 姜夔 《昔游诗》

9、衡山为真宫

[宋] 姜夔 《昔游诗》

10、不学衡山南岭桂

[南北朝] 吴均 《行路难》

11、衡山朝九疑

[唐] 李白 《江西送友人之罗浮》

12、衡山与洞庭

[唐] 韩愈 《送惠师》

13、衡山何巍巍

[宋] 朱熹 《拜张魏公墓下》

14、衡山为真宫

[宋] 姜夔 《昔游诗 其十五》

15、昔游衡山上

[宋] 姜夔 《昔游诗 其十一》

16、城中望衡山

[宋] 陈与义 《衡岳道中》

17、表里见衡山

[唐] 宋之问 《晚泊湘江》

18、扑断衡山了一生

[宋] 刘克庄 《岁晚书事十首》

19、衡山碧色映朝阳

[唐] 司空曙 《送曲山人之衡州》

20、衡山法王子

[唐] 储光羲 《同房宪部应旋》

21、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

[唐] 杜甫 《朱凤行》

22、衡山七十二

[元] 杨维桢 《桂水五千里四首》

23、我昨在衡山

[宋] 陈与义 《开壁置窗命曰远轩》

24、未委衡山色

[唐] 贾岛 《慈恩寺上座院》

25、风雪衡山涕满膺

[宋] 文天祥 《慧和尚三绝》

26、自诡衡山道士孙

[宋] 文天祥 《湘潭道中赠送丁碧眼相士》

27、相期衡山南

[宋] 陈与义 《粹翁用奇父韵赋九日与义同赋兼呈奇父》

28、旧住衡山曾夜归

[唐] 李端 《江上逢柳中庸》

29、衡山望五峰

[唐] 李白 《送长沙陈太守其一》

30、叶下识衡山

[唐] 李嘉祐 《送韦侍御湖南幕府》

31、佳者出自衡山窟

[宋] 苏轼 《次韵黄夷仲茶磨》

32、衡山引舳舻

[唐] 杜甫 《过南岳入洞庭湖》

33、可独衡山解识韩

[宋] 石仙 《句》

34、节义衡山独不辱

[宋] 王阮 《登衡岳三首》

35、明到衡山与洞庭

[唐] 王维 《送杨少府贬郴州》

36、衡山未见意如飞

[宋] 陈与义 《寄信道》

37、至今独似在衡山

[宋] 杨娃 《题马远画梅四幅》

38、衡山截断炎方北

[唐] 李绅 《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

39、衡山德共尊

[宋] 苏辙 《利路提刑亡伯郎中挽词二首》

40、不如衡山乐谷藏春风

[宋] 胡寅 《赋韩叔夏雪斋》

41、此事往往归衡山

[宋] 项安世 《次韵答胡委履二首》

42、迤逦衡山下

[宋] 张栻 《荆湖望月》

43、斜阳衡山云半红

[] 王山 《答盈盈》

44、开云上衡山

[宋] 王奕 《和徐中丞容斋旧泰山一百四韵贽见》

45、衡山德共尊

[宋] 苏辙 《利路提刑亡伯郎中挽词二首》

46、衡山虽小邑

[唐] 杜甫 《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

47、云合衡山特易开

[宋] 陈傅良 《又和》

48、衡山亦何有

[宋] 胡寅 《示能仁长老祖秀》

49、欲结衡山茅

[宋] 胡寅 《题胜业悦亭》

50、恍然衡山前

[宋] 陈与义 《别大光》

51、衡山云起潇湘清

[宋] 刘黻 《饯湖南赵提举》

52、奕奕衡山禹甸之

[宋] 李曾伯 《禹柏》

53、衡山七十二

[宋] 徐照 《游衡山》

54、十年衡山阴

[宋] 张栻 《展省龙塘有作》

55、秋风吹雁发衡山

[宋] 文天祥 《送张宗甫兄弟楚观登舟赴湖北试》

56、不知肯开衡山云

[宋] 赵汝腾 《赠武应辰见徐径坂》

57、衡山卷阴气

[宋] 范成大 《大雨宿仰山,翌旦骤霁,混融云”无乃开仰山》

58、衡山孙下春日雨

[宋] 陈与义 《立春日雨》

59、初作衡山香火缘

[宋] 刘克庄 《明道祠满》

60、君卧衡山行

[宋] 张栻 《彪德美来会于泉有诗因次韵》

61、衡山寿比闽山秀

[宋] 赵福元 《寿赵推官》

62、弁衡山献青

[宋] 释文珦 《平斋老先生游霅城叶氏园池有作俾次元韵》

63、先排衡山云

[宋] 蔡戡 《筇竹杖歌》

64、看了衡山看九疑

[宋] 乐雷发 《送骆丞谒襄帅广西宪》

65、家住衡山茗坞深

[宋] 乐雷发 《赠衡山侯霖》

66、衡山来此住多时

[宋] 邓深 《赠唐道士》

67、衡山不知为开云

[宋] 邓肃 《游鼓山》

68、衡山多秀民

[宋] 洪咨夔 《送章君范之湖南幕》

69、卜居幽胜衡山绕

[宋] 胡宏 《独坐》

70、衡山折底柱

[宋] 胡宏 《水心亭》

71、相从寓衡山

[宋] 胡宏 《挽孙奇父》

72、衡山道士共联诗

[宋] 方岳 《跋至能所书西湖洞天事》

73、耽耽衡山麓

[宋] 陈与义 《游道林岳麓》

74、衡山老祝凄凉甚

[宋] 刘克庄 《送孙季蕃》

75、衡山别后碧云空

[宋] 李若拙 《奉赠宣义大师英公》

76、刊在衡山巅

[宋] 韩元吉 《龟峰行》

77、衡山洞庭忽在眼

[宋] 韩元吉 《送苏季真赴湖北宪司属官》

78、衡山道士古须发

[宋] 释宝昙 《访孤山林和靖梅坞陈迹》

79、衡山云涨深

[宋] 释宝昙 《仰韩堂连守所作谢艮斋为之记取退之阳山县之》

80、吉玉投衡山

[宋] 曾巩 《酬王正仲登岳麓寺阁见寄》

81、规摹岂止衡山小

[宋] 赵蕃 《过在伯于学中》

82、我戍衡山俯夕阳

[宋] 王之望 《吴明可寄诗次韵为答》

83、名与衡山埒

[宋] 周必大 《张渊道侍郎挽词二首》

84、衡山云散迎归骑

[宋] 朱翌 《以灵寿杖寄汪内翰》

85、复有衡山守

[唐] 刘禹锡 《送李策秀才还湖南,因寄幕中亲故兼简衡州吕》

86、我家衡山公

[宋] 苏轼 《送王竦朝散赴阙》

87、衡山开霁雨回风

[宋] 陈宓 《贺权郡雨应祷》

88、勿开衡山云

[宋] 范成大 《送郭季勇同年归衡山》

89、衡山镇南极

[宋] 胡宏 《小圃将成》

90、飘零身寄衡山侧

[宋] 胡宏 《小圃将成》

91、衡山之峰七十二

[宋] 胡宏 《小圃将成》

92、一区衡山勿负约

[宋] 胡寅 《送余泽还义兴》

93、好似衡山下看

[宋] 真德秀 《七峰行为外舅寿》

94、不须云里觅衡山

[宋] 郑刚中 《十一月十三日宿东林是日小雨不见庐山戏留绝》

95、衡山九十里衡阳

[宋] 李曾伯 《衡阳道间即事》

96、峻陟衡山极

[宋] 刘子翚 《读曾吉甫横碧斋诗》

97、赠衡山廖融南游

[宋] 翁宏 《仍闻汉都护,今岁合休戈。》

98、淡似衡山雾已开

[宋] 赵时韶 《云峰》

99、衡山几千里

[宋] 梅尧臣 《寄衡山福严长老》

100、衡山自有开云手

[宋] 陈普 《乙未冬久雨》

101、衡山何似洛城居

[宋] 胡宏 《郭氏嘉山亭》

102、衡山余所管

[宋] 刘克庄 《送王实之赴长沙幕》

103、君不见懒残昔往衡山峰

[宋] 陆文圭 《送北禅释天泉长老入燕》

104、泪洒衡山月

[宋] 魏了翁 《游临丞挽诗》

105、莫惊衡山雁

[宋] 梅尧臣 《依韵和裴如晦秋怀》

106、可独衡山解识韩

[宋] 苏轼 《临城道中作》

107、衡山高兮湘水深

[宋] 叶适 《送叶路分》

108、岸昃衡山转

[明] 张名由 《行至徐方行》

109、乃在衡山址

[明] 张羽 《下菰城》

110、我昔衡山问方广

[明] 蒲庵禅师 《次韵张仲举承旨题卢楞伽过海罗汉图》

111、东驰衡山走千里

[明] 钱宰 《长江霁雪图》

112、衡山老仙何所有

[明] 王佐 《唐仙方伎图》

113、泰山风雪衡山烟

[明] 刘溥 《赋得贞松寿姑苏张继孟八十》

114、退之衡山之祥也

[宋] 苏轼 《临城道中作(并引)》

115、可独衡山解识韩

[宋] 苏轼 《临城道中作(并引)》

116、衡山之下湘江上

[宋] 戴复古 《朱行父留度岁》

117、衡山紫盖连延处

[宋] 范成大 《天柱峰》

118、文衡山

[明] 文衡山 《刻竹诗》

119、我来衡山下

[宋] 李曾伯 《咏衡岳禹柏》

120、前揖衡山后苍弁

[宋] 韦奇 《题倪文昌玉湖书院》

有关南岳衡山的诗词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火维①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味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庙内老人识神意,睢盱②侦伺能鞠躬。手持杯蛟③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④。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⑤寒日生于东。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韩愈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句诗句是哪首古诗词中的诗句

杜甫关于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的诗都叫望岳,另外还有一首望岳是关于东岳泰山的。

西岳华山:

望岳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译文

华山群峰耸峙,其最高峰像一位长者,其他诸峰宛如儿孙罗立在身边。如何才能得到那根仙人九节杖,拄着它一路飞行到达明星玉女的洗头盆前?峡谷何其险啊,车箱进入便无归路,就像一支箭杆直通南天门。待到秋风送爽之后,我要登上山巅探访白帝的仙居,询问仙道的本源。

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政治上的失意,使杜甫心情十分郁闷,他经常眺望西岳华山,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诗中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

南岳衡山:

望岳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 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 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译文:

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

在大半广阔的南方之地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

朝廷对衡山施以祭祀之典,但治理国家在于德政而不是烧香点蜡。

巡视地方祭祀南岳,何等寂寥,当年的先人已早离去。

我身受世俗的法礼教德的阻碍,现在终于越潇湘,来到衡山了。

我终日或游走于山崖峻岭中,或在泛起清光的河上泛舟。

祝融山极为高耸,山顶似乎直触低处的昴星。

但诸峰中唯有紫盖山与华山不相上下,似与华山争高。

又听说以前的魏夫人成仙后与群仙翱翔于华山之空。

有时群峰顶上的气候,刮起的风像飞霜一样。

走长途的时间很紧,没有时间拄着杖爬上高崇的山岭。

登完山后,希望立即下山,到休玉堂去洗澡。

多次和郡守对话,问他这怎会有这样雄伟的衡山?这不得不咏赞我皇了。

祭祀用的玉忍耐世间之俗,而用于祭祀,但神会因此而降福人间的。

背景:

杜甫一生好入名山游,著有望岳三首,分别游览的是泰山、华山和衡山。而这首诗作于大历四年(769年)春,是杜甫晚年游玩衡山时创作的。

东岳泰山: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古代描写南岳衡山的雄伟壮阔的诗句及诗人

1.《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

诗人:宋·辛弃疾。

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衡阳石鼓城下,记我旧停骖。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盖屹西南。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

看使君,於此事,定不凡。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诏凤凰衔。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

译文:你寒食节也未能小住,匆匆地就要赶赴衡州。曾记得在石鼓山畔,衡阳城下停过车马。衡阳以潇湘之水、香花岭为襟,以洞庭、青草湖为带,地势险要而风景十分佳丽。

盼望着你到任后注重教化,关心农事。放下刀剑,从事农耕蚕桑。厚卿你能力不群政事才干出众。一定要整顿吏治,严肃果断而从容不迫。

休说君门遥不可及,但能政绩卓著,即可奉诏归朝。你既然走了我同谁饮酒呢,只怕是像李白一般同明月、影子成三人吧。

2.《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诗人:宋·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残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译文:我辈梦魂经常萦绕着未光复的祖国中原之路。在萧瑟的秋风中,一方面,金兵营垒相连,军号凄厉;另方面,故都汴京的皇宫宝殿已成废墟,禾黍充斥,一片荒凉,真是令人惆怅呵!

为什么黄河之源昆仑山的天柱和黄河的中流砥柱都崩溃了,黄河流域各地泛滥成灾?如今,中原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人口密聚的万落千村都变成了狐兔盘踞横行之地。

杜甫句云:“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从来是天高难问其意。如今我与君都老了,也容易产生悲情,我们的悲情能向谁倾诉呢?我只能默默地相送到南浦。送君远去!

别后,我仍然会伫立江边眺望,不忍离去。见柳枝随风飘起,有些凉意,残暑渐消。夜幕降临,银河横亘高空,疏星淡月,断云缓缓飘动。

万里江山,不知君今夜流落到何处?回忆过去与君对床夜语,畅谈心事,情投意合,这情景已不可再得了。俗话说雁断衡阳,君去的地方连大雁也飞不到,写成了书信又有谁可以托付?

我辈都是胸襟广阔,高瞻远瞩之人,我们告别时,看的是整个天下,关注的是古今大事,岂肯像小儿女那样只对彼此的恩恩怨怨关心?让我们举起酒杯来,听我唱一支《金缕曲》,送君上路!

3.《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

诗人:唐·柳宗元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苹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译文:你处在临蒸,也用不着叹息身处在炎热的南方,秋天到来时还有几行大雁到你那里栖息。真正的南方,像林邑,曲折的山势像剑戟般高耸;像牂牁,南流的水像开水一样滚烫。

正是淅沥的芦苇含着秋雾的时候,也正是玲珑的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之际。我虽然不是江南白苹洲般的游客,仍然寄上这首诗,来表达对潇湘水边的你的遥远祝福。

4.《衡门》

诗人:先秦·佚名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译文:横木为门城东头,可以幽会一逗留。洋洋流淌泌水边,解饥慰我相思愁。难道想要吃鱼鲜,定要鳊鱼才如愿?

难道想要娶妻子,必得齐姜才开颜?难道想要吃鲜鱼,定要鲤鱼才可取?难道想要娶妻子,必得宋子才欢愉?

5.《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诗人:唐·韩愈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译文:祭五岳典礼如同祭祀三公,五岳中四山环绕嵩山居中。衡山地处荒远多妖魔鬼怪,上天授权南岳神赫赫称雄。

半山腰喷泄云雾迷迷茫茫,虽然有绝顶谁能登上顶峰。我来这里正逢秋雨绵绵时,天气阴暗没有半点儿清风。

心里默默祈祷仿佛有应验,岂非为人正直能感应灵通?片刻云雾扫去显出众峰峦,抬头仰望山峰突兀插云空。

紫盖峰绵延连接着天柱峰,石廪山起伏不平连着祝融。严森险峻惊心动魄下马拜,沿着松柏小径直奔神灵宫。

粉色墙映衬红柱光彩夺目,壁柱上鬼怪图画或青或红。登上台阶弯腰奉献上酒肉,想借菲薄祭品表示心虔衷。

主管神庙老人能领会神意,凝视窥察连连地为我鞠躬。手持杯蛟教导我掷占方法,说此卜兆最吉他人难相同。

我被放逐蛮荒能侥幸不死,衣食足甘愿在此至死而终。做侯王将相的欲望早断绝,神纵使赐福于我也难成功。

此夜投宿佛寺住在高阁上,星月交辉掩映山间雾朦胧。猿猴啼时钟响不觉到天亮,东方一轮寒日冉冉升高空。

关于南岳衡山现代诗句

陆机《咏南岳》 南衡维岳,峻极昊苍。 瞻彼江湘,帷水泱泱。 清和有合,俊义以藏。 天保定尔,茂以琼光。 景秀蒙汜,颖逸扶桑。 我之怀矣,休音峻扬。 李白《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 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 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描写南岳衡山冬季,要写得好一点的。

  大家都认为南岳衡山有四绝:祝融峰之高,藏(zhang)经阁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其实南岳的雪景更让人称奇。

  南岳山海拔只有1290米高。但山不在高,有景则名。山上山下两世界,山谷山岭二重景。福严寺还是秋景秋意,可一爬到藏经殿就是隆隆的冬景了。历代名人都来过南岳看雪景,李白以“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的传神之笔写出了南岳的冰雪美景。冬天的南岳,气温在零度以下,如果气温骤降,加上降雨、降雪,在山风的吹拂下,满山的树木成了一座座奇异的冰雕,似“玉菊怒放”、“梨花盛开”,又似“蛟龙出海”、“野马狂奔”,还有的树木被冰雪掩埋得严严实实,乍一看,就像钟乳石。还有山中的电缆电线一夜之间变得如水桶,鲜艳的电话亭披挂上厚厚的冰盖……昔日的青黛雄壮的山庐,变成了仙宫玉阙,可谓“银色三千界,瑶林一万重”。

  雨后初晴,天空湛蓝碧透,几朵白云悠然飘过,雄壮、洁白的南岳诸峰就如大海的航船在漂动。难怪魏源曾形容道:“恒山如行,岱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

  南岳的冬天景色是美妙得让人心动的!

  11月21日,星期六,是24节中的小雪前一天。整整一夜的雨,洗去了天空中的阴霾,也洗去了南岳山下的残冰积雪。这是最好户外活动的天气。

杜甫写的西岳华山一诗和南岳衡山一诗是哪两首?

杜甫关于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的诗都叫望岳,另外还有一首望岳是关于东岳泰山的。

西岳华山:

望岳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译文

华山群峰耸峙,其最高峰像一位长者,其他诸峰宛如儿孙罗立在身边。如何才能得到那根仙人九节杖,拄着它一路飞行到达明星玉女的洗头盆前?峡谷何其险啊,车箱进入便无归路,就像一支箭杆直通南天门。待到秋风送爽之后,我要登上山巅探访白帝的仙居,询问仙道的本源。

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政治上的失意,使杜甫心情十分郁闷,他经常眺望西岳华山,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诗中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

南岳衡山:

望岳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 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 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译文:

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

在大半广阔的南方之地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

朝廷对衡山施以祭祀之典,但治理国家在于德政而不是烧香点蜡。

巡视地方祭祀南岳,何等寂寥,当年的先人已早离去。

我身受世俗的法礼教德的阻碍,现在终于越潇湘,来到衡山了。

我终日或游走于山崖峻岭中,或在泛起清光的河上泛舟。

祝融山极为高耸,山顶似乎直触低处的昴星。

但诸峰中唯有紫盖山与华山不相上下,似与华山争高。

又听说以前的魏夫人成仙后与群仙翱翔于华山之空。

有时群峰顶上的气候,刮起的风像飞霜一样。

走长途的时间很紧,没有时间拄着杖爬上高崇的山岭。

登完山后,希望立即下山,到休玉堂去洗澡。

多次和郡守对话,问他这怎会有这样雄伟的衡山?这不得不咏赞我皇了。

祭祀用的玉忍耐世间之俗,而用于祭祀,但神会因此而降福人间的。

背景:

杜甫一生好入名山游,著有望岳三首,分别游览的是泰山、华山和衡山。而这首诗作于大历四年(769年)春,是杜甫晚年游玩衡山时创作的。

东岳泰山: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