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艺术特色:

从艺术上看,诗人杜牧在前两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就好比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前朝的人或事来写;还有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扩展资料: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赤壁

梅 杜牧诗词鉴赏表现诗人什么形象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求杜牧七绝诗七夕鉴赏

【标题】

山行

【作者】

杜牧

【体裁】

七绝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七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看来是从长途旅行图中截取的“山行”片断。第三句的“晚”字透露出诗人已经赶了一天路,该找个“人家”休息了。如今正“远上寒山”,在倾斜的石径上行进。顺着石径向高处远远望去,忽见“白云生处有人家”, 不仅风光很美,而且赶到那里,就可以歇脚了。第二句将“停车”提前,产生 了引人入胜的效应。天色已“晚”,“人家”尚远,为什么突然“停车”?原 来他发现路边有一片“枫林”,由于“爱”那片夕阳斜照下的“枫林”,因而 “停车”观赏。“停车”突出“爱”字,“爱”字引出结句。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俞陛云《诗境

浅说续编》云:“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

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诗坛,播诸图画。惟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花。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不错,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美艳绝伦,但被 “悲秋意识” 牢笼的封建文人却很难产生美感。用一个大书特书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由“上寒山”、

“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当然,说这 是“图”, 并不确切, 因为“上寒山”、“白云生”、“停车”都是动态“爱”更是活泼泼的心态,都画不出来。

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第一 句用“寒”字,是为了唤起第四句“霜叶”;每二句写“白云”,是为了用色 彩的强烈对比反衬第四句的“霜叶”异常“红”艳,给人以“红于二月花”的感受。更有力的铺垫还是由急于赶路而突然“停车”以及由此突出的那个“爱”字,前面已分析过了。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鉴赏古诗惜春的含义

事实上我没有理解这个问题,不知是泛指还是一首诗。

先说泛指的惜春(个人见解,非官方):

古诗中惜春,定是情景交融的间接抒情。这里的感情有好几种:

  1. 描写暮春凄景,感慨时光流逝,可能是对时局和自己身世的抒发,感慨兴衰,寄托哀思,以及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

  2. 为了渲染气氛,比如送别抒怀类的诗歌,使意境更加缠绵凄切、充满感伤。也比如写羁旅思乡、边塞风光等,表达的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征人思妇、惜别感伤,也有对现实的不满。

  3. 也有正面的,表面写惜春伤春,却想表达自己壮志未酬、老当益壮的感情,比如苏轼的“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 根据诗词的起源,最初在表现男女爱情方面也是有的,但在学习中是很少见的,人似花,花易落,人易老,青春易逝,有美人迟暮之感,表达对美人的思念怀恋。

  5. ……(根据诗歌的不同有不同的含义)

再说杜牧的诗《惜春》

春半年已除,其馀强为有。

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

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

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

含义(属自己的理解,非官方):【浅译】说的是春季已经过半,年已离开,剩下的春天勉强还有,就此迷醉于未落尽的花,便像是品尝腊月酿制的酒。惆怅地望着用酒杯{送别春天}(送春:也说旧时立春日的一种风俗),情意恳切地用扫帚清扫落花。谁能留住东去的流水(东流:这里比喻时光消逝,不可复返),每年都把握在自己手中?

【赏析】(来自“古诗百科”。后来查了一下发现哒)

这是一首面对已逝春色而叹息时光不再的诗篇,用笔细腻绵密,明丽精巧。  

  全诗开篇对于飘然而去的美丽风光毫不提及,而是极力表述心中的惋惜之情:春天过半,花叶飘零,这一年实际上已经也流逝了一半,因此其余的也就马马虎虎打发过去就是了,不再值得珍惜啦—这种因为春光已逝而颓丧的举动,恰恰在突出渲染已经失去的美好时光。题目是“惜春”,因此诗人惋惜的心情还远远没有表达完毕。  

  他接着写道,自己应该就着这眼前满地的落花,继续大醉一场,如同辞旧迎新的除夕痛饮那醇厚的腊酒—这好赖也算是抓住了春天的尾巴,差强人意地留住那明媚的春光!春光在诗人眼中的魅力,以至于斯。  

  诗人在咏叹、惋惜美丽的春天,但是我们透过这种咏叹和惋惜,却更嗅出了春天的美丽。诗人的“惜”情,到了这里远远没有停下,而是停下思维的节奏,用行动来传达“惜春”之情:举起手中的酒杯,远望着已经远去的春天的脚步,怅然无语,起身,拿起了扫花的笤帚——既然曾经美丽,那么作为美丽的看客,诗人就有责任不让那绚烂一时的花朵碾作泥尘,重陷泥淖!这里于“惜春”中的惋惜、叹息之余,又有了“珍惜”之意。较之一般的惜春之作,又多了一层丰厚的意蕴。 

  诗人到此还远远没有停下飒爽的笔触,而是进一步宕开笔墨,由眼前的落花满地,抬眼望向茫茫的天地之中;由眼前瞬息即逝的暮春,想到了川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与一去不回的人生,最终在一连串的“惜”情激荡之下,发出了类似屈原的千古一问:谁能够手挽时间长河,让它在手中永不消逝、不再东流而去呢?  

  这首诗的题目、主题都是古人经常涉及的,本来平淡无奇,但是在诗人写来,却如同春蚕吐丝,绵绵不绝,并几度变换增加“惜”的内涵,并在不断咏叹中增强其积淀,而春光的魅力也在这一流程中得到渲染,最终让作者的感叹和读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并不约而同一起达到高潮,而诗人最后的突发奇想为作者与读者情感的共同爆发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这首诗在杜牧作品中一向不太为人所注意,但是意味深长,对于有心者而言,恰如经年老酒,经久弥香,值得喜欢杜牧诗的人细细品味。

旅宿杜牧古诗鉴赏

旅宿 作者:杜牧

旅馆无良伴①,凝情②自悄然③。寒灯④思旧事⑤,断雁⑥警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⑧,家书到隔年。沧江⑨好烟月⑩,门系钓鱼船。

注释

①良伴:好朋友。凝情:凝神沉思。自:独。悄然:忧伤的样子。这里是忧郁的意思。

②凝情:凝神沉思。

③悄然:忧伤的样子。

④寒灯:昏冷的灯火。这里指倚在寒灯下面。

⑤思旧事:思念往事。

⑥断雁:孤雁。失群之雁。此为失群孤雁的鸣叫声。

⑦警:闻雁声而惊醒。

⑧远梦归:意谓做梦做到侵晓时,才是归家之梦,家远梦亦远,恨梦归之时也甚短暂,与下句家书隔年方到,恨时间之久,相对而更增烦愁。侵晓:破晓。

⑨沧江:泛指江。

⑩好烟月:指隔年初春的美好风景。门:门前。

译文

住在旅馆中并无好的旅伴;忧郁的心情恰似凝固一般。对着寒灯回忆起故乡往事;就象失群的孤雁警醒愁眠。家乡太远归梦到破晓未成;家书寄到旅馆已时隔一年。我真羡慕门外沧江的烟月;渔人船只就系在自家门前。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外放江西任职之时。诗人离家已久,客居旅馆,没有知音,家书传递也很困难,在凄清的夜晚不禁怀念起自己的家乡。于是创作了这首羁旅怀乡的诗篇。

鉴赏

首联起,直接破题,点明情境,羁旅思乡之情如怒涛排壑,劈空而来。可以想见,离家久远,独在异乡,没有知音,家书也要隔年才到,此时孤客对寒灯,浓厚深沉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能不陷入深深的忧郁之中么?“凝情自悄然”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抒情主人公神情态度的最好写照:静对寒灯,专注幽独,黯然伤神,将诗人的思念之情写到极致。

颔联承,是首联“凝情自悄然”的具体化,诗人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声声鸣叫,羁旅之人深愁难眠,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思”字和“警”字极富炼字功夫。灯不能思,却要寒夜愁思陈年旧事,物尤如此,人何以堪!由灯及人,显然用意在人不在物。“警”字也极富情味。旅人孤灯,长夜难眠,一声雁叫,引孤客嫠妇愁思惊梦,归思难收。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转,用设想之词,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也许是短梦,也许是长梦,但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而这一切又都由于“家书到隔年”的实际情况。作为诗歌由写景向抒情的过渡,转句用梦境写旅宿思愁哀怨,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的特点令人读来回肠荡气。

尾联合,收拢有力,却并非直抒胸意,而是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沧江烟霭,云霞明灭,月色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画面中虽然没有写人物,但一条静静地系于家门外的钓鱼船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面对这样一幅家乡优美的画面,谁人不梦绕魂牵,更何况旅宿在外的诗人呢!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美景幽思、怨恨乡愁、委实凄绝。除却个中人,任何人也难以深味个中情。不过,“烟月”在此实际上是借代,并非一定就是“烟”,就是“月”。正所谓,文学作品的形象大于思维,此处一个“烟月”可以触发不同的旅人思妇产生不同的意象联想,从而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杜牧古诗《梅》赏析

你好!

《秋夕》赏析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

秋夕:这里指秋夜。诗题一作 《七夕》。

轻罗小扇:用轻而薄的丝织品制成的团扇。

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一作“天阶”。

卧看:一作“坐看”。

牵牛织女:天文学上两个星座的名字,织女星在银河西,牵牛星在银河东。后世神话传说它们演变为夫妻。

赏析:

  这一首《秋夕》,也是一首宫怨诗。诗人不刻意雕饰,而是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两幅秋夜鲜明图景,描写了女主人公的两个动作,不着议论,不发感慨,怨情表现得异常深沉含蓄,余味悠然。  第一句是写幽闭宫女们后宫中的冷寂景象,诗人用一“冷”字,十分传神地描绘出那特定的时间(秋夜)和环境(静寂)气氛。冷固然和秋夜有密切关系,但它和宫女寂寞的心境和环境更相一致,正因为宫内冷寂无聊,不堪久坐,她才执团扇而到庭中扑捉流萤,以排遣孤寂无聊的愁闷。第二句虽只是写女主人公“扑流萤”的行动,但她的内心世界却清晰地展现了出来。第三句写景,偏重于感受。夜已深,宫中更加寂静,使她感到整个长安城都浸沉在如秋水一般清凉的夜色中,一个“凉”字,不仅和“冷”相照应,而且也是女主人公心境悲凉的反映。第四句又转向写人物的行动。因为庭院之中“凉”得令人难耐,所以她又回到宫中,但长夜难眠,虽卧而目视秋空,只见银河耿耿,牵牛、织女二星隔“河”相望。这一句饱含着这个宫女无限凄寂悲凉之情。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博得不少人的同情。他(她)们虽被迫分离,但始终诚挚地相爱,而且一年一度的七夕还可鹊桥相会,自己呢?没有爱情,没有幸福,终身独处,比牛郎织女的命运更悲惨,这满腔幽怨之情又含于“卧看”二字之中。全诗达到了“句中无其词,而句外有其意”的艺术境界。孙洙评此诗云:“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活。”(《唐诗三百首》),此评颇为精当。

试从以小见大的角度赏析杜牧的《赤壁》一诗。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杜牧《赠别》赏析

这是杜牧离开扬州时为当地一位美丽的年轻歌女所写.为抒发两人离别时不舍和感伤而作.

前一首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题为“赠别”,后一首著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借物抒情,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