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名乔,字玄龄。唐初名相,政治家,史学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一、人物生平

年幼时机敏聪慧,贯通古籍,善写文章。

隋末时天下大乱,于渭北投靠秦王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参军,多次随秦王出征,为其出谋划策。每攻下敌军,军中人皆搜取珍奇异宝,唯玄龄收取有才能的人到幕府,与他们结交,共同为李世民效力。

秦王曾说:”汉光武帝有了邓禹,门人更加亲近,我有了房玄龄,就如同汉光武有了邓禹一样”。房玄龄在府任职十年,军事文书倾刻间写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不需要打底稿。

李渊曾赞叹他”每当为秦王陈述事情,虽千里之外,却好像如同面对面说话一样”。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位皇太子,房玄龄任职中书令。按功行赏,进爵为邗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

后来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改封魏国公。后又改封梁国公,不久,加封太子少师。

初次前往东宫,皇太子欲行拜礼,玄龄推让而不敢见,方才作罢。房玄龄为人谦卑,有时因事受责,必磕头请罪,就像无地自容一样。

房玄龄担任宰相长达十五年,女为韩王妃,男娶高阳公主为妻。自认为权力恩宠极大,多次请求辞去相位,太宗不允。后又升至司空,仍旧总理朝政。玄龄固执请辞,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谦让确实是美德,但是国家依靠您治理已久,一旦失去优秀的辅国人才,就如同失去左右手,您看起来精力未衰,请勿再谦让了。”

晋王为皇太子后,加封太子太傅。因为母丧,太宗赐墓于昭陵。起复官职,太宗将要伐辽,令玄龄留守京师。下诏说:”有您担当萧何的责任,朕就没有西顾之忧了。”凡粮草器械的调集输送,军队的调动停留,全听玄龄的裁断。玄龄多次上书劝诫太宗不要轻敌,长久讨伐外夷。一再辞让太子太傅之职,太宗同意了他的请求。

晚年多病,那时太宗出巡玉华宫,下诏玄龄留守京师,听其卧床治事。病情加重,征召他赴宫乘轿入殿。太宗对着他流泪,玄龄亦感动哽咽而不自禁。命令尚医治疗,尚食供应膳食,每天上奏起居情况。稍有起色,太宗便喜形于色。

临终之时,请求太宗停止讨伐高丽,以天下苍生为重。弥留之际,李世民亲至其病床前握手诀别。授予其子官职,使其生时能看见二子显贵。

贞观二十二年七月,房玄龄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岁。太宗罢朝三日,追赠太尉,陪葬昭陵。

二、为官所做贡献

1.勤政为民。玄龄执掌国政时,早起晚睡,尽心竭力。

2.精通典制政令。在修订律令方面,简化律令,又除去了隋朝的苛酷刑罚。他重视吏治,精简官吏,裁去冗官滥职,使官吏发挥各自的作用,提高办事效率,也为国家减少财政支出。

3.知人善用。他任用人才不求全责备,惟贤是用,不分卑贱。

三、身后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曾评价他:“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新唐书》:“房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柳芳:“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珪、魏徵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勣、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房玄龄身处要职,然不跋扈,善始善终,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