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应具备历史文化内涵。作品要大气、厚重,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必不可少。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内在的本质特征,它包括一个民族的性格气质、精神追求、风土人情、文艺特色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民族文化在诗歌创作中应予以肯定和弘扬,使作品打上民族的烙印。一般来说,越有民族性的作品,也就越有国际性。而历史与文化又是常常交织在一起的,使我们能时时处处感觉到它们的氛围和力量。

  (六)

  诗,要使目标读者读得懂。创作诗歌,是要与目标读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读得懂”是交流的前提。读者花钱买你的作品,花时间读你的作品,你却存心让人读不懂,云遮雾罩,故作高深,这样的作者太不尊重读者,缺乏诗德。我反对文坛上近年来的晦涩之风,它使诗歌作品失去了大量的读者。现在很多诗歌报刊上大量发表的就是让人难以读懂的作品(或庸俗的作品)。人家打着“实验”、“性解放”的旗号,打着“谜语诗”、“回文诗”、“藏头诗”的幌子,人家那是“意识流”,是“创新”,是“睿智”,你读不懂只能证明你“落伍”,你“弱智”。晦涩之风的盛行,诗歌编辑要负大半的责任,他们掌握着版面,对稿件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七)

  有人说:“诗歌没有新旧之分,提出‘新诗’这个概念本身就是荒谬的。”综观历代诗歌所表现的主题内容,我是认同这个说法的。《论语-阳货》道:“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见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言志”,主题内容至今没有改变,自然也就没有“新”“旧”之分;但从诗体上来说,这点我就不敢认同了。稍有古汉语知识的人都知道,我国是诗歌的国度,不但诗歌主题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仅诗体上就有民歌、古风、骚体、乐府、律诗、绝句、词、曲等之分。相对《诗经》,《离骚》已是“新(体)诗”,只是它称“骚体”而未称“新(体)诗”;同样,后来的乐府、律诗、绝句、词、曲等,相对《诗经》、《离骚》等先行的诗体,在其诞生的当时也是可以称为“新(体)诗”的。可见,今人所称“新(体)诗”或“旧体诗”,也只是从诗歌的体式上去划分的,而不是从诗歌的本质亦即抒情言志上去区分的。

  (八)

  应制性的诗歌,很少有含金量在里面。作者表达的,常常是别人的意思,很少有他自己的创见。作为诗人,我们首先要做回自己——每一秒钟都不放弃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每一秒钟都不放弃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每一个文字都是从自己心底喷发出来的声音。

  (九)

  所谓“终极”,就是企图抵达一个地方,却始终无法抵达,所以加深了向往与关怀。

  所谓“疼痛”,就是因为觉醒,所以深入诗的内核。

  所谓“张力”,就是寓动于静,如弹簧,压得越紧,反弹力越强;如满弓,虽静止不动,却蕴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能量和力度。

  所谓“原则”,就是掉进奴化陷阱,失去个性。

  所谓“雅”,应以意境之雅为准,不在乎题材、字眼。辞句优雅的诗歌,其立意上并不见得一定就优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例子从不鲜见。如某日本人的上联:“日本东升,耀九洲四国”,其辞句是够优雅的,但其联意却并不优雅。同理,“通俗”,贵在“通”而“不俗”。

  (十)

  口语诗不是口水诗。口语诗的语言虽然是大众化的,但它并非是无特色的大路货。它是通而不俗的,是注重提炼的,包括呼吸的提炼、节奏的提炼、衔接的提炼……尤其是思想内涵的提炼。如诗人爱松的口语诗《卖器官》:“老非做这个决定时/让我大吃一惊/好好的为什么要卖?/这个农民吉他手/说着说着声音有些发颤/说着说着电话突然就/断了/我赶紧回过去/一个声音很温柔地说:/‘对不起!您拨打的号码欠费停机’”,农民吉他手的生存状况令人窒息、让人揪心的疼痛。而口水只

中国古典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格律诗词发展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喜欢,尽管现在新诗是诗歌创作的主流,但有一点不容置疑:读古诗词的人还是比读新诗的人多,而且人们读新诗的目的多半停留于表面的欣赏,而读古诗词则在于心灵的深度陶治。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诗词的发展与继承是可喜的。

  一、保持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和精神风尚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作为古代科举考试的必修课目,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学,直接或简接地却都是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在气质。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寓理载道,可以说诗词涵盖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最生动、最集中、最具体的体现。可以说,一部中国的诗歌史,就是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和文明史,因而诗词的至尊地位是其它门类的艺术无可替代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国人历来崇尚诗歌。古代的儿童进学伊始首先背的就是《三字经》,如今的小孩还未上学就会背唐诗;屈原在做完《离骚》之后悲 愤 跳 入汩罗江,陆放翁在题壁《示儿》之后瞑目,现代有很多 烈 士写下就义诗;古代墓志有诗,当今碑铭有诗,等等,都说明中国人与诗有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说:旧体诗“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特性和风尚。”因此可以说,诗歌造就了中国文化,也造就了中国的人文气质,否定古代诗歌,就等于是否定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体系。

  二、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需要

  现在有很多人一提到传统二字,就以为不时尚、不现代,但事实上他们并不懂得时尚与现代的内涵,其实,真正的时尚、真正的现代是来自于传统的自然延伸。从理论上说,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素养,就根本没有资格讨论时尚与现代。于此我又想到从央视十套知道的一个事例:西方科学家承认,现在很多高端科技产品(如手机)与著名建筑的设计灵感居然是来源于中国古老的《易 经》,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的精深与博大,而传统文化的经典要义就在于古典诗词,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学习、不继承行吗?说得再具体一点,传统文化是用来塑造心灵与人格的,自古及今让我们崇敬的很多学问大师、仁人志士、贤良淑女都是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而今天很多让我们鄙 夷的金 钱至上而厚 利 薄 义的人、专门利己毫不利人的人、无所寄托无所顾忌的人、没有同情心没有使命感的人、以 欺 骗 他人为乐事的人,多半是由于缺乏传统文化的滋养而导致最终恶 果。从长远来看,没有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不可能产生这样的社会环境。

  三、古典诗词可以陶冶情操和提高情趣

  情感是人类永恒的精神主题,人群与狼群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与人之间是有情感的,而诗词就是情感最深厚的载体。在中国,自周秦汉魏到唐宋元明清,从帝王将相到渔樵歌 伎,从繁华都市到贫困乡村,凡有情处皆有诗,凡有诗处皆有情,不管是诗人之间的相互酬答还是山乡男女的山歌对唱,都是在传递着一种情感,一种心灵。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很有道理的,可想而知一个没有传统修养的人,穿着再高档的西装、涂着再昂贵的脂粉,也不过是一个漂亮的躯壳而已。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反而说不清楚,而用一两句诗词不但立竿见影,而且深化了主题。我想,作为一个社会人,不管我们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也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我们不想拒绝优雅与高贵,不能不学一点古典诗词,只有这样才会产生一些由内而外的书卷气味,才会减少一些由外而内的俗气、脂粉气。

  四、学习诗词是提高汉语水平的最佳途径

  汉语就是诗的语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汉语就是在诗的氛围中成长的,在与诗的相互交融中各自得到了丰富,形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汉语的每一个字都有丰富而独特的含义,同时音有同字,字有同音,毫不夸张地说,汉语字字句句都是诗,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无法比拟的,而诗词就是汉语语言的浓缩精华,不学诗词的人怎么能知道汉语的精深与精彩!我不只一次地请教过很多英文不错的朋友,请他们为我翻译一句我们认为最简单的诗:“白日依山尽”,很意外的是都说不会翻译,后来认识一个毕业于英国白金汉大学并且从小就在美国长大的朋友,把她翻译的英语译成中文是这样的:白色的太阳顺着山落下去了。简直让我哭笑不得!这还叫诗吗?我真的想不到那些大翻译家是怎么翻译中国诗词到外国去的,我很担心中国诗词在外国人看来简直是神 经 病在说话。因此,想提高汉语水平,你的外语再好也是不行的,最佳的途径就是学习古诗词。现在一些所谓的记者不要说写文章,连一个标题也拟不好,比如“……值得堪忧”这样的标题,其汉语水平可见一斑!如果不补上古典诗词这一课,我看再写二十年也不过如此。相反,曾经有一篇反映盲目引进冰箱生产线的通讯,它的标题是《阿里斯顿九兄弟,几家欢乐几家愁?》,怎么不叫人拍岸叫绝!

  

  五、贵在熟读深思之后的读写相长

  如果我们随便到街上去问路人:你喜欢古诗词吗?得到的多数答案肯定是这样一些:喜欢,但不懂;喜欢,但不会写;喜欢,但只爱读。其实,不会写诗词的人是很难深刻理解诗词含义的,更不要说欣赏其艺术性了。正如一个不亲自操作电脑的人不会看出电脑的门道、不亲自习武的人不可能看出拳术的套路一样,浅尝辄止而已。要学好古诗词还应该学一点创作,唯其如此,才可以与古代诗词的大师们进行对话,才可以得到真正的潜移默化。现在很多让我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不仅是曲子好而且歌词也好,这些词作者往往都是在古典诗词上下过一番功夫的。因此,熟读深思、读写相长是学习诗词的最佳办法,也是学习诗词的终极意义。

  有知识的人没有文化,这是现代社会一个让人失望的畸形现象,而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传统文化。我们并不渴望成为诗人,但我们应该有一点文化,那么,不要轻视古典诗词——中国的至尊文化。

  

为什么要学习古诗。有什么用

学古诗是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学习他们的高尚情操,也是我们一步步向上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向上攀登,超越古人。

诗句的运用或优美或刚劲,有如画的意境,会让人在阅读以及理解中仿佛身临其境。规格整齐,平仄押韵,可以说是先人竭精,结晶之作,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能让人感觉到美,如沐春风。当然,在学校的学习中可能会因为要学而学,不能够从自主角度出发,会产生逆反心理,不能不说是应试教育的遗憾。

现在很多学生都不太重视古诗词的赏析解读,认为考试也就几分,不值得花那么多时间。其实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古诗词鉴赏更是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成为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要把握其核心的思维方法和训练方式,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为什么要学习古诗词呢?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文历经了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勃发生机。

让我们诵读古诗文,从而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中国人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已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及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修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表现在之一是对他人的关怀,对人民的关爱,对民族疾苦的同情。人文精神还体现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古诗词中就有大量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词,大量阅读此类文章,让他们体会大自然的博大,感受万物的奥秘,顿悟人生的真谛。从而达到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创造潜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诵读古诗词 可以培养记忆力,想像力,进而促使其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终身受益。古诗平仄有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多读多诵能体味韵律美,音乐美。反复诵读,大胆想像,能领略意境美,绘画美。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诵,体验情感美,反复诵读体会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变的精魂。

大量诵读古诗文,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懂得古人惜墨成金,领悟词句中比喻、夸张、对比的精妙之处,赏识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底气就足了。有了底气,才有灵气,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思路更加开阔,想像力进一步增强,行文下笔轻松,语言流畅,直至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当然,古诗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批判地吸收,创造性地继承,在成长过程中体验诗意化的生活,迸发出澎湃的创造活力!

中国古诗词对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主要表现有哪些

小学古诗词教学误区及策略的探究 古典诗词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古典诗词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的重要途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国“诗教”传统源远流长。在当代,古诗词也一直在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不明,其教学被边缘化,教学研究也大多止于感性的经验总结。尤其是小学阶段,是为提升语文素养打下基础的关键阶段,深化这方面的研究对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对古诗词这一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空前重视,在各阶段目标中提出专门的教学要求,在推荐背诵的120篇优秀诗文中古诗词占104首。基于此,深化对古诗词教学的研究对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 一、古诗词对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价值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开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制定的新的课程标准。这个标准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语文新课程倡导四大理念,为首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宗旨,也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从中我们可以将语文素养的内涵可以归结为“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三个维度而提出来的。 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等”。在这一纲要的指导下,我们尤其不能忽视古诗词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它是民族语言的典范,是民族精神的摇篮,是同构互生的重要载体,是落实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中介。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独到的哲学精神,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与中庸之道,人情之美的价值取向和含蓄蕴籍的风格追求为特色。同时,中国古诗词又从人际交往,民族心理,社会人生以及政治、思想、文学、教育等方面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深远。 (一)增加知识积累,促进能力发展 每一首诗,每一阕词,都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通过学习诗词,可以扩充小学生的语文知识,使他们更好的了解过去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的体验作者的情怀。古诗词的语言和语言习惯,是我们在现实生活里很难学到的,背诵若干篇古诗文名篇,不仅会纯熟的积累起若干有用的语言材料,从而形成某些基本的诗词语言习惯,促进学习者掌握文言。 小学生正处于知识输入的初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阶段,在小学以前儿童时期,他们只是从直观上表达直观的事物,还没有掌握语言的运用,即是感性认识。所以小学生真正进入语言的表达时期是从小学开始的。由于小学生以前只是感性的学习语言,学的是口语化的语言,所以经常会出现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现象。中国古诗词以它丰富的内涵以及情感交融的表现手法的特点正能够弥补这一现象。学生经常朗诵大量的古诗词,不但能够积累大量的语言词汇,而且逐步培养其自己体会诗中意境,使自己得到熏陶。量背诵古诗词必然会培养起学生丰富的语言感受力和深入的理解力,促进语言的发展。这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方面。 文学艺术就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果。优秀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人生哲理,古诗词以其优美的词句、丰富的内涵和精巧的表现手法正是激发人们想象力的启动器。 (二)体会诗词学习的过程,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每一首诗词都是诗人呕心沥血之作,他们的形成是诗人的思考过程以及思想的结晶。我国流传下来的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能深入到诗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当中去,从而能更好的了解和体验作者的真实情感。同时,古诗词的句式、表达方法都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重要材料。我们都知道,古诗词的语言简洁、凝练,讲究押韵,多背诵一些古诗词能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特别是语言表达方法和写作方法。试想一下,连文言的学习方法都参透了,那学习我们的白话文还在话下吗? (三)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1、促进情感的培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丰富,但精神生活却相对滞后,致使8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理想失落,道德滑坡,追求低级庸俗的趣味思想。处在这种状态下的孩子最容易被错误思潮感染,如法轮功正是趁人们思想空虚,人生目标迷茫的时期,迅速蔓延等。因此从儿童时期培养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趣味以及正确对待事物的爱憎情感是必要的。诗是情感、情思与情绪的产物,诗与其他文体相比更能充分的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从我们前辈们的“敕勒歌”到“桃花源”,都反映了追求一种高尚清雅的人生,表现了诗词的非功利特征,把学生从现实社会引入到一个远离尘世的世界中去,促其树立远大理想,把我们的社会建设的更加美好。通过朗读古诗词,心灵得到滋润,理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从而审美感受能力得到培养,激发对真善美的追求,进而培养起学生较高的审美趣味;通过对古诗词的讲解和阅读,把带有浓厚的历史,人文的史例带进小学课堂,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与电视等其他传播方式获得的信息比较。使学生发出人生思考和感慨,从而有利于调整自我心态,明辨是非,进而影响其理想情操以及人生追求等等 2、促进态度的培养 进行古典诗词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学生的思想和人格,《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古典诗词的教学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古典诗词可以使当代的小学生与古代的优秀诗人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通过欣赏古代优秀诗人的诗歌,就好像和朋友在对话,他们的人格感染了我们,也提高了我们的情趣。古典诗词也能使学生以诗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并体会生活的多姿多彩。我们知道,古典诗词中有大量描绘锦绣河山、优美田园风光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引导学生热爱和欣赏大自然。日月、星辰、风云、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学生通过不断接触和学习这些优秀的古典作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会越来越强烈,在心灵上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养成更高雅的情趣,学生们通过对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逐渐了解名句的深刻含义,又从名句的含义中得到启发,放眼现实社会,从而领悟到更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这复杂的认识当中,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情操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养成一种对待自然,对待社会以及对待人生的积极正确态度。 3、促进价值观的培养 人活着的最高价值究竟是什么?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告诉学生该怎样怎样做,未必能起到好的效果。因为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价值观是不能教的,而应该让学生逐步的去领悟才能得以内化。纵观历史,热忱满怀致力于祖国命运的诗人数不胜数,诵读他们心底流淌的诗,无疑是在与高尚的心灵交流,年轻的心定会热血沸腾,油然而生爱国热情,所以学习古诗词对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尤其是爱国主义热情的培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崇高的爱国主义和深厚的道德情怀的文化可以追溯到《诗经》。“王师北定中原日”等琅琅上口的经典名句无时无刻不在激发着国人的爱国热情。“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秦风�9�9无衣》)的为国献身精神贯穿整个中国古典诗词。中国古代文人绝大多数具有强烈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境界。他们的这种精神以及发生在中国漫长古代社会的一次次历史事件,都通过其手中的笔,在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 二、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问题所在 古典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多诵读一点古诗词,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词的教学,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载体。然而古诗歌教学一直得不到重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教学的情况也还不容乐观。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诗歌教学的一些弊端: (一)重知识,轻人文 古诗词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强调实用知识的学习,以考试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注重文字防疫,段落划分,语法讲解,文体介绍,名句名篇背诵等。古诗文教学变成单纯强调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工具课,而忽视了古诗文所具有的文学因素、整体的美感教育和文学欣赏。结果,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蜡,除了记住几个实际写作无多大用处的字、词以外,根本产生不了愉悦的审美体验,更不能切实体会古诗词的妙处。这样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没有足够的重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果造成大批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文化知之甚少,经典常识文化严重不足。 (二)重应试,轻积累 多年以来,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在课堂上往往靠单纯的讲解、背诵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学策略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扼杀了学生积累古诗词的兴趣,且由于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古诗词没有用,而且学起来既枯燥无趣又难学,认为只要学一些考试要用的文章就行了。而当今语文试题中,一方面默写所占的分数比例偏低,默写的内容也往往局限在考察名言警句上,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平时的读背状况;另一方面,一般语文考试总是笔试,对学生的诵读水平难以评估,即使有所反映也只能对停顿、重音等问题进行机械的书面解答,不能反映实际水平和综合水平。这就使得学生读得少,背的少,积累得少,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积累和认识,认识不到民族精神的丰富博大。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词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 (三)重理论,轻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母语,主要的不是靠传授知识,接受系统的训练,而是在大量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靠习得来获得。古诗词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开拓民族文化资源的意识,不注重古诗词的实践活动,对小学生赏读古诗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有效的指导学生背诵,学生边读边忘或只会背,不会运用。还有许多教师往往把教材上的古诗从诗句意思到诗人所表现的情感,通过细致入微的讲解分析,把书本上的知识嚼碎嚼烂,让学生背的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却舍不得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在鲜活的、灵动的时间活动中积累更多的经典文化。这只会抑制学生的想象力,窒息学生的创造力,弱化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问题原因分析 古诗词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社会环境,教材编排,教师因素,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改革等是上述情况存在的主要弊病。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得日新月异,当代学生的个性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敏于接受、敢于行动,富于自我、乐于张扬……这固然令人欣喜,但商业文化大潮带来的轻浮,颓废的社会人生意识在影响着学生。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全社会上上下下将兴奋点更多的关注到现代化与西方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相对受到冷落,特别是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一直以来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二)教育本身的问题 在日常的诗词教学当中,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才是制约当前小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主要原因,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编排的制约 现在我们普遍使用的省义务教材也存在这种“厚古薄今”的状况。小学阶段六个学年共12册语文课本中总计编录了24首古诗,仅占课文总数的7.4%。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则较多的呈现无序、随意状态,内容本身之间,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不易引起学生兴趣,也不易记忆,回顾。这恰恰是学生学习、诵读‘积累古诗文的障碍和难题之一。此外,在古诗文的选材上,重文学、政治,轻道德伦理,教材选用了大量文学性较强或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这固然有其必要性,而在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反映立身处世等伦理、道德的诗文却没有涉及,这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方面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2、教师知识的缺乏 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个人的学生生涯便缺少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古典诗文地缘丰厚之人鲜见,对古诗文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等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教师掌握的古诗文中除因教学接触较多的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二十余首,及尚为学生时在教科书上学到的个别诗篇之外,其他的掌握较少,且篇幅都较短小。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尚且如此,又怎能教好下一代的接班人! 3、教学方法的呆板 由于教师自身对古诗词价值认识不足,传统文化积淀的贫乏,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体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其主要表现有:重内容轻意蕴;重传授轻感悟;重背诵轻朗读,学生也逐而渐之的“熟识”了古诗词学习的套路,渐渐遗失了对它的好感。 4、评价改革的守旧 传统的评价工具―试卷在古诗词方面的测试题,方式十分单一,缺乏综合性、灵活性,只重结果,轻视过程,而且多年来一直一成不变:写课内古诗(整首或其中几个诗句 ,解释诗句,这一模式为是师生们所熟悉。加上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反过来必然影响教与学的内容、形式、方法及效果,也必然使学生们对古诗词的诵读积累存在着局限性。 综合上述原因,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黯然失色,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也是轻描淡写,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典古诗文在确实“情感”的人们眼中变成了光秃秃的汉字,是那般的索然寡味。 四、解决小学古诗词教学问题的策略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们如何诵读,如何体会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学素养的形成是以积累大量古诗文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足够的积淀,文学素养便无从谈起,所以本文主要想探讨一下教师如何教古诗文才能让学生们产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以及更好的体会每一首古诗文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想学、爱学古诗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教学的母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素养。所以,我们教学的重点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在教学时,我们要开发创设各种情境,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古今联系,使古诗文的教学呈现一方新天地。 (一 提升人文知识素养 我们知道“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标准》)古诗文教学的可叹当然也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兴趣是一把开启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引路石”,而创设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将深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那种渴望被点燃了,那种心智被开启了,学习就成为了一种精神之旅。 在教学古诗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分析时,首先要了解时代背景;其次要了解诗词人的生平和思想,知道他一生的经历和思想的变化;再次要了解他在创作时的思想动态,了解这些后便可缩短学生与诗词之间的审美距离,加强理解的深刻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绝对的,主要表现为认知方式、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育必须针对每一个孩子的心智特征、个性特点,直面生活,积极创设无墙课堂情景,使课程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以激发学生积极的阅读心态,便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二)注重主体感受 古诗文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以前固有的课堂模式和沉闷的气氛。《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也就是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能力,究不能离开其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如果文本和学生之间能达到情感的共鸣,哪么感受和理解究变得容易得多,有趣得多。这就学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关键语句,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当然也应体现这一点。《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学生自搭舞台,采用各种形式的诵读,在浓浓的诵读氛围中理解、感悟 (三)采用多种积累方式 古之圣人是古典文化的创始者,在这些名人、贤士的作品中无不透射着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生活感悟,继承民族传统,弘扬先人文化,使经典释文的诵读渗透人文情怀,才能使学生对于经典诗文的诵读、赏悟怀揣着一种深深的向往。古诗文的博大精深,意韵悠远配上琅琅的诵读吟咏,可使诗篇意境表现更为深邃,耐人寻味。平时。晨读、课间、课堂(每日一诗推荐)、课后、广播、班队会都是可利用的实践,或组织学生齐诵,或轮诵,或游戏中吟诵,使学生在诵读中积累,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欣赏,在诵读中成长,使古诗文诵读为学生的再学习搭建的畅通的桥梁,包括师生在内还进行根据诗文编故事,编配乐朗诵,让学生寓教于乐之中。 (四)采用综合评价方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除了要求教师古诗文素养的提高、学案的撰写等纳入考核之外,还改革了学生古诗文学习诵读的评价,主要应体现以下几点: 评价主体多维化:改革目前单一的评价方式,指导学生自评、互评,同时还鼓励家长参与评价,实现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交互评价的模式。 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评价课内所学,还要评价课外的阅读;不仅评价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掌握情况,还应“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习惯、态度和方法等。 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会背多少古诗文,更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文阅读评价有这样的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近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古诗文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存量基础之上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该注重平时的、过程的评价。 评价形式多样化:除常规的解释、北宋、默写,采用朗诵、猜谜、赛诗会、弹子接龙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高段还采用主题研究汇报的形式,使评价更具综合性。笔试形式也进行创新改进,如看图写诗,据闻写诗,据诗配画,依画配诗等,而且鼓励不同答案。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它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增加小学生的知识,促进小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一定要重视它的学习过程。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亦指出:“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养成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在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让语文课程借助古诗词的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不断的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结合诗歌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的理解(400字)或多义性的理解(400字)

  一、前言

  今天,当人类进入光怪陆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伟大的21世界时,驻足观望中国古代诗歌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活色生鲜、意味隽永、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画卷。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不灭的魂灵。对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关注,是肯定生命个体价值,丰富拓展个人生活,提高个人审美情趣,建设繁荣发达社会精神文明的需要。现从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形态,生成因素及对现代文艺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了解认识把握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意境美。

  二、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形态

  (一)中国古代文论关于诗歌意境美的论述

  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达到的极致是什么?对此中国历代文人学者都有精辟独到的论述,如“宏斯三义(诗的兴比赋),酌而用之,干之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钟嵘《诗品序》,如“(诗)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诗家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如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意于言外,然后至矣。”欧阳修《六一诗话》,“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浪沧诗话·诗辨》,“大抵诗以专诣为境,以饶美为材,师匠宜高,捃拾宜博。”王世贞《艺苑卮言》等等。我们说诗味无极,韵外之致,意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专诣为境等等,包括后来袁枚的“性灵说”,王士祯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是指诗歌创造所追求的一种审美境界。“境界不以大小定优劣”〔1〕,中国古代诗歌创造出的诗歌意境美是异彩纷呈的,或体现为冲淡平和,清明秀丽,典雅含蓄的优美意境,或呈现为雄浑劲健旷达,沉着高古慷慨的崇高壮阔美。

  (二)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形态

  优美和崇高(壮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两个基本的形态。冲淡平和,清明秀丽,典雅含蓄体现为优美;雄浑劲健旷达,沉着高古悲慨体现为崇高壮美。具有优美形态的诗歌侧重展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具有崇高壮美的诗歌侧重展现了人与自然社会对立中的突破统一,两者形态不同,殊路同归,追求终极的天人合一,自在人生的永恒境界美。

  1、优美的诗歌意境

  1)冲淡平和美

  冲淡平和美,主要是指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创作的田园诗,多采用自然朴实的语言,描写日常生活即景,表达一种淡泊功利,悠游不迫,满足自在的生活状态,营造一种和睦喜爱的处世情怀,传达一种宁静致远的和谐美。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王维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侯荆扉。”,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汤式的“近山近水人家,带烟带雨桑麻。当役当差县衙。一犁两耙,自耕自种生涯。”。

  2)清明秀丽美

  清明秀丽美,主要是指以南北朝大小谢(谢灵运,谢脁)、王维、

  李白、孟浩然、韦应物等人为代表创作的山水诗,用自然清新、明艳清丽的语言描物写景,抒情表意,创作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澄明性灵境界。如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等等。

  3)典雅含蓄美

  典雅含蓄美,多采用比兴、象征等手法,写景空旷幽远别致,写人温文尔雅特立,写情绵绵不尽,洗练的语言,表达一种耐人寻味,咀嚼不尽的凝重美。如《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汉乐府《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望江南》“天上月,遥望一团银,夜久更澜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曹植《雁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诗干。”,“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司空图“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李璟“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等等。

  2、崇高壮阔美的诗歌意境

  1)雄浑劲健旷达美

  雄浑劲健旷达美是一种阳刚奔放美,雄浑侧重写物的气象磅礴和宏大,劲健旷达侧重于写人的精神特质,多用夸张、想象、直抒胸臆等手法来表达物象情怀,具有豪迈浪漫主义特性。如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北朝《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王之涣“黄河远山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蜀道难,难于山青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榖动秦地雷。”,“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等等。

  2)沉着高古悲慨美

  沉着高古悲慨美是一种沉郁顿挫,悲天怜人,感怀身世,道义深重的沉厚美,多采用写实手法,突出现实主义的特性。屈原“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力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庾信“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江间波浪兼天涌,塞山风云接地阴。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风急天高猿啸衰,渚清沙白鸟飞回。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共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等等。

  对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分类有些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是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决定的。有些诗歌我们说它是清明秀丽也不为过,说是典雅含蓄也不错,它是美的结合体,欣赏爱好不同,就会推崇看重哪种美,对于诗歌意境美要系统全面看待,不能生搬硬套,割裂机械对待,这样才能揣摸到诗歌意境美的底蕴。

  三、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生成因素

  诗歌意境是指诗歌作者由客观世界的物象,通过主观刻画,创作出形神兼备的形象,从而引起观赏者的审美体验,达到一种情景交融,自在圆满,超越时空,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那么,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是如何形成的?下面,我们从宏观与微观,共性与个性,主体与客体等角度出发,来认识探讨诗歌意境美的生成因素。

  (一)人文本体

  人文本体,即以人为本,诗歌是人创造的,脱胎于人,反应的就是人的精神面貌和存在状况。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有致。辟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及常说的文如其人,都是指诗歌创作的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因为每个人的天才禀赋,兴趣爱好,身世际遇,理想抱负等都是不相同的,具有自然属性。不同的个性,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显示了诗歌意境美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对道义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人类最大的幸福满足和解脱。道指的是真理,是肯定赞扬真善美,揭露鞭挞假丑恶,追求自由快乐幸福生活的存在,是普天人类的共识,它形成了诗歌创作意境美的共性。个性与共性结合,生成一种诗意境界,即尼采“日神精神产生优美的诗,酒神精神产生崇高的诗。”,“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具体就是功德圆满,自由幸福,天人合一的人类生存境界。用贴切传神的语言,创作出逼真的形象,表现或追求诗意的生存境界,就生成了诗歌的意境美。

  (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毛诗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魏晋南北朝的建安风骨,李白的盛唐气象,杜甫的沉郁顿挫与安史之乱,清朝的感伤与民族的衰落,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兴盛与小说戏剧创作的繁荣等等,说的都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体现了诗歌的人文关照精神。

  (三)学术风潮和社会风气

  统治一代的学术思想和社会风气会对诗歌创作有直接的影响。如楚辞受纵横家的影响,辞赋兴盛受推孔尊儒的影响,玄言诗、游仙诗兴盛受晋代玄学风靡等。唐代以来,不论是“古文运动”的“文以载道”,“朱程理学”的“温柔敦厚”,还是严羽的“兴趣说”,李贽的“童心说”,沈德潜的“格调说 ”,王世禛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等文艺理论,都各树旗帜,各俱特色,影响着一代一代的文学创作矫枉过正,继往开来,推动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

  (四)诗歌体式

  诗歌体式上的尽善尽美也是诗歌意境美的因素之一。诗歌体式从格律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唐朝以前,诗歌体式不受字数,声韵,对仗等的限制和束缚,称为古体诗。唐初,诗歌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限制,形成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近体诗从句数上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八句。绝句和律诗都要求音韵和谐,字句工整,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诗歌发展到近体诗已经是“指事造型,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钟嵘《诗品序》,具有了“体制,格力,音节。”的诗之三法,形成了一种完备的文学样式。

  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人创作诗歌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是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它从立意命题,内容形式上尽善尽美,追求个性与共性并重,微观与宏观统一,主体与客体交融,是浑然天成,自然和谐,功德圆满的审美境界。

  四、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对现代文艺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美,如同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朵朵幸福的浪花,晶莹剔透,是人类光荣和梦想的见证,是追求真善美,摈弃假丑恶,认知认同,到达自由幸福境地的桥梁。现代社会,金钱充斥,物欲横流,信息爆炸,许多人匆忙迷失,找不到生活的落点和方向,如行尸走肉,痛不欲生。人们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赏析,能够找到自我,认同自我,解放自我,看到生的希望和光明,感受生的美好和自在。同时,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对现代文艺创作和鉴赏有重要影响和启示,那就是,文艺创作追求遵循真善美的永恒道义,把握时代主旋律,从立意命题,内容形式上尽善尽美,创作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反应大众心声和体验的文艺作品。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鉴赏推广适用于戏剧,电影等其他艺术,如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著名导演李安,陈凯歌,张艺谋、李少红等,在电影艺术创作里,处处闪耀着哲思和诗情画意,着力营造视听盛宴之外的悠然不尽意味。再如戏剧的唱腔音韵,舞台布景,服装道具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协调一致,中国古建筑飞檐斗拱、组群对称、虚实相间等,这些都是与诗歌意境美的追求相契合的,这样的艺术作品为人们流传,珍视,保存,是优秀的文艺作品,

  注释

  〔1〕王国维-《人间词话》-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第8页。

  〔2〕海德格尔-段建军,《西方文论选读》-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第220页。

  〔3〕语见《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困顿不得意时就搞好自身道德修养,显达得志时就造福于天下。

关于 “ 中华古诗词诵读的感受 ”写一篇600字作文。要上交的,谢谢,速度啊,please。这边等着用。。。

诵读中华古诗词“读千年古韵,品幽幽书香”。中华古诗词,节奏铿锵整齐、意境优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我们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充分汲取它们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

在众多的诗人中,我最欣赏李清照。她是一位才女,是宋朝著名的词人,她写的词都非常好。比如“如梦令”中的一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读起来既押韵又又不失文采,这就是李清照写的词的魅力所在。我在我的书包里还装了一本李清照的词集,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虽然我并不是每一首都背下来,但我认为她写得好的词我就背,我在和别人说话时会引用李清照的词,大人们听了都会对我刮目相看,说我才是个小学生说话就能出口成章,真是了不起。我听了心里可比吃了蜜还甜呢!看,这就是我的经历。背诵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课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还能受到别人的称赞这可就是“三全齐美”而不只是“二全齐美”了,这样的话,何乐而不为?

学习古诗词其实并不难。如果自己这一天看了10首诗或词,能记住一首也是非常不错的。我的出口成章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需要我每天去读和看。我的最高成绩也就是这一天能背下来一首诗词,有些长的,我得下2、3天的功夫才能熟背呢!只要每天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就可以达成背诵古诗词。我给自己定的标准并不大,就是每天早晨选一篇诗词读,简单的话就背下来,晚上睡觉之前也是一样。因为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之前这两个时间段人的记忆力是最强的,这时候背,就能轻而易举地记住一首诗或词,比其它时间背都好。

中华古诗词是国之精髓,多读多背对我们现在和将来都有好处。它们还是中华魂,我们在读背的同时,也要欣赏它们带给我们的优美的意境,更要学习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我们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