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意思(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章》,意思是: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处事思想,也是儒家思想所奉承的人格核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无疑是正确的,它时刻提示着我们要有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可是,“己所欲”,难道就可以“施于人”吗?答案是否定的。

1

某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教师规定了阅读书目、读书笔记篇数、读后感的字数、读书交流的次数,弄的教师满腹怨言。

多读书、读好书,对于提升一个人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都是有益的。没有规定时,教师是否就不阅读呢?当然不是。每位教师除了上课、批改、辅导以外,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备课上,这包括查阅资料、学习名师的教学方法、阅读本学科前沿知识、了解本学科动态……而教育主管部门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占用了教师在本学科发展的时间,所以,大多数教师都是应付了事,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阅读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如果变成了负担,又如何有快乐可言?

孩子的阅读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老师为孩子指定了阅读书目,每天让孩子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其结果是,孩子根本不去阅读,只是在书中划出几个四字词语和所谓的好句,应付教师。

家长也是如此,以“有用”为标准,为孩子买了各种名著,孩子却将其束之高阁,毫无兴趣。

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家长,安排的阅读任务,都是自己的“所欲”,而非学习者的“所欲”,这种强行“施于人”,只会增强别人的排斥心理,事倍功半。

2

读书这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习者自己选择要读的书目。作为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杜绝“功利性阅读”,莫让“阅读”伤害了“阅读本身”。

五年级的欣欣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小鼠的朋友是大猫》,因为这本书是她和妈妈一起去图书馆选的,所以读了一遍又一遍。

雯雯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爱的教育》,因为这本书是自己早就想拥有,并且是妈妈给自己买的第一本书。

对于孩子的阅读,教师可以为孩子推荐一系列图书,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去图书馆选购,一次购买不要超过两本,两本都读完了再买其他的书。可以和孩子一起交流书中的情节,想象人物的命运,改换结尾……如果孩子愿意写下来更好,不愿意交流也不错。

3

六年级的鹏鹏到乡下姨妈家过寒假。一天,他和表哥一起用煤炉子炒了一锅葵花籽。鹏鹏问表哥:姨妈回来会说什么?表哥回答:她会让你写一篇作文。果然,姨妈回来后,夸奖了鹏鹏,并让他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第一次炒瓜子”,鹏鹏听了哭笑不得。

其实,故事中的姨妈即使不给孩子留作文,这件事也会在鹏鹏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以后需要的时候,自然会想起这一素材,而这种功利性的习作,孩子又怎么敢再去尝试其他的事情呢?

学校组织春游,许多孩子不想去,其原因就是“回来还要写作文”。我们组织一次活动,究竟是活动本身重要还是习作重要?因为习作影响了孩子走进大自然,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兴趣,是否值得呢?

你的“所欲”,伤害了孩子的积极性。

4

芳芳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女孩,她很喜欢画画,可是妈妈却觉得,一个女孩子应该会弹琴、会跳舞,便给她报了钢琴和舞蹈。芳芳学得很慢、很累,可是妈妈总是让她好好学,不然对不起家里花的那些钱,芳芳很是痛苦。

其实,有多少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看人家孩子学什么,自己家的孩子就要学什么,少学一样都怕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孩子的生活被安排的满满的,哪里还有什么童年的快乐?这种攀比心理,不过是因为家长过度的焦虑在作怪。而这种焦虑,又是家长不自信产生的。

我曾经和一些中产家庭的母亲进行过交流,发现她们的心态普遍很平和。有一位母亲对我说:我们已经为孩子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孩子们不需要像我们这一辈那么拼就能拥有不错的生活。对于兴趣班,他们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只要健康快乐就好。自信是需要底气的。

你的“所欲”,扼杀了孩子童年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