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请评析一下这首诗?

李清照《永遇乐》赏析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永遇乐》是叙述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它写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南宋临时首都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此词写的不是她什么不幸遭遇,而是述说在元宵节日,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宁肯呆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事情本来琐细,可是通过这样一些微细情节,却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

  这首词一开头就设下三个疑问。从这三个设疑中,人们正可看出一个飘泊者的内心活动,它是从一颗饱受创伤的心灵发出的。

  那天是元宵佳节,太阳刚好下山,和太阳正好相对的月亮就从东方升起来,它透出轻纱似的云霭,恍如一片浑圆的璧玉,晶莹可爱;西边低空,太阳却象是熔开了的金块,一步步沉落下去,景色真是美丽极了。人们都知道,这样晴朗的元宵,正是看灯的好机会,可以痛痛快快玩它一个晚上了。

  可是,她却别有心事。看了这天色,突然涌出了“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询问。

  这真是情怀惨淡的一问,是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元宵,而今却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沧桑之客的特有问号,更是带着她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怀而发出的问号。

  下面再写两景,点明春天。“染柳烟浓”,便透出暖和的春意。初春柳叶才刚出芽,因为天气较暖,傍晚雾气低笼,柳便似罩在浓烟之中。“吹梅笛怨”,此时梅花已开残了,听见外面有人吹起笛子,因想起古代羌笛有《梅花落》曲,但由于自己心情忧郁,所以听起来笛声凄怨。虽然春色很浓,她心里却浮起又一个疑问:“这时节,到底有多少春意呵?”言下之意:不管有多少春意,自己还能去欣赏吗?这个疑问又恰好反映了她垂暮之年的心境。

  下面似是一邀一拒的对话:“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是邀请她外出的人说的:“难得的元宵节,还碰上难得的好天气,还是到外面玩玩吧!”可她是怎样回答的?“天气太暖了,暖得不正常,难道不会忽然来一场风雨吗?”这时候她的心情实在不便明说,只好临时拿这句似有理似无理的话来搪塞。然而这话又正好反映了她经历了国家和个人的巨劫之后,自此便怀着世事难料,横祸随来的疑惧心理了。

  以上三个问号,确能真实地写出作者晚年的心境,同早年(例如反映在《念奴娇》里的)那种受不了寂寞的心情相比,一动一静,非常鲜明。

  于是她终于推辞了朋友们的殷勤邀请。

  看来,“香车宝马”是如实写出这些朋友的身份。李清照晚年在杭州虽然生活贫困,但名气还是有的。她的朋友,她称之为“酒朋诗侣”,她们并不粗俗;以“香车宝马”相迎,又知必是富贵人家的内眷。不过她终于谢绝了这番好意。到了下片,换头是进一步说明自己不去玩赏的理由。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原指河南省一带,这里专指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市);“三五”原指农历月的十五日。古诗:“三五明月满”,可见自古就有这种说法。这里则专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宋代不论官方民间,对元宵节都很重视,是一年一度的灯节。李清照在汴京过了许多年元宵节,印象当然是抹不掉的。如今虽然老在临安,却还“忆得当年全盛时”,自己年纪还轻,兴致极好,“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认真热闹过一番。

  “铺翠冠儿”是嵌插着翠鸟羽毛的女式帽子,当时富贵人家流行这样的穿戴。“捻金雪柳”,是在雪柳(一种纸或绢制成花样的饰物)上加金线捻丝,这也是富贵人家才有的。“簇带”即插戴。“济楚”等于说整齐端丽。

  她从记忆中又回到现实里来。今昔对比,禁不住心情又凄凉又生怯。

  “风鬟霜鬓”四字原出唐人小说《柳毅传》,形容落难的龙女在风吹雨打之下头发纷披散乱。李清照在词里换了一个字,改为“风鬟霜鬓”,借此说明自己年纪老了,头上出现白发,加上又懒得打扮,因而也就“怕见夜间出去”。(怕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凡云怕见,犹云怕得或懒得也。”)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结束得好象很平淡,可是在平淡中却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人老了,懒得动弹了。”这是一层意思。“经历多了,大场面都不知见过多少,如今怎么及得上旧时呵!”这是又一层意思。“自己这样的身世,有什么心情同人家玩儿呵!”又是一层意思。作者满腹辛酸,一腔凄怨,通过这平淡的一句,反而显得更加沉重了。

当看到落日熔金,夕阳西沉时,会用什么诗句

  1.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2.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 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元稹《送卢戡》

  4. 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杜甫《晚晴》

  5. 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杜牧《秋霁寄远》

  6.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杜牧《西江怀古》

落日熔金,夕阳西沉时,你会忍不住发出赞叹:(用诗句表示)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关于落日的古诗

  1. 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芳菲缘岸圃,樵爨倚滩舟。——杜甫《落日》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4. 好看落日斜衔处,一片春岚映半环。 ——白居易 《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绝句·高亭》

带向字的古诗词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宋·苏轼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木兰诗 / 木兰辞》 南北朝·佚名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长相思·山一程》 清·纳兰性德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唐·白居易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中秋月》 宋·晏殊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琵琶行 / 琵琶引》 唐·白居易

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三月七日》 宋·苏轼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 汉·佚名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山中杂诗》 南北朝·吴均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乐游原 / 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三台·清明应制》 宋·万俟咏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孔雀东南飞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汉·佚名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孔雀东南飞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汉·佚名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白云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从军行》 隋·卢思道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忆梅》 唐·李商隐

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宋·苏轼

半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牧童词》 唐·李涉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端午三首》 宋·赵蕃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元夕二首》 明·王守仁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紫薇花》 唐·杜牧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宋·朱熹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唐·李白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夜夜曲》 南北朝·沈约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宿山寺》 唐·贾岛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且复穹庐拜,曾向藁街逢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宋·陈亮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行 / 十五从军征》 汉·佚名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归园田居·其四》 魏晋·陶渊明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白云泉》 唐·白居易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古怨别》 唐·孟郊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客中初夏》 宋·司马光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孔雀东南飞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汉·佚名

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斛珠·晓妆初过》 五代·李煜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鸟》 宋·欧阳修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金·元好问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菩提偈》 唐·惠能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端午》 唐·李隆基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山园小梅·其一》 宋·林逋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玉楼春·春景》 宋·宋祁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清·纳兰性德

别来几向梦中看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秋浦歌十七首》 唐·李白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秋浦歌十七首》 唐·李白

弄涛儿向涛头立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少年行四首》 唐·王维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多丽·咏白菊》 宋·李清照

一向年光有限身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宋·晏殊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采莲曲二首》 唐·王昌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房兵曹胡马诗》 唐·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