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雕是什么意思(沙雕是一种什么雕)

自从歪研社更新以来,我们在后台总能收到很多留言,被问得最多的就是:歪楼是不是被卖了?怎么不沙雕了?在这里统一回复一下大家:我们很好!没被卖!只是改名字、改版了而已。

当然,现在的内容与之前的沙雕欢乐向有很明显的不同,但为什么大家总是更期待看待沙雕向的内容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讨论一下,大家都喜欢看的沙雕是什么?为什么会喜欢沙雕?

起初,沙雕是“傻屌”一词的同音同义词,最早的来源很可能是某个人在用拼音打“傻屌”时输入法自动选取的。新名字出现后,原本在特定骂人场合才使用的shǎ diǎo成为了社交网络上的流行元素。表情包、小视频、流行语,一切有梗、搞笑的零碎片段都被归属于沙雕。

沙雕可以适用于很多场合,抖机灵、造梗、调侃和缓解尴尬。如果朋友讲了一个并不好笑的笑话时,沙雕表情包可以拯救你除了哈哈哈不知道该说什么的尴尬;和网络喷子对骂起来,用“你真沙雕”回击也能显得你可爱又文明。沙雕开创了表达的可能性。自2018年起,呈井喷式爆发的沙雕笑话、沙雕视频、沙雕表情包大肆攻占社交网络,这一年也被知名沙雕博主银教授封为沙雕元年。

沙雕元素最早流出于一个叫做“表情锅”的网站,以gif动图+沙雕台词的形式在线制作表情包,王境泽的“真香”就是从这里火起来的。黑人问号、土拨鼠、盘它、金坷垃等广为人知的搞笑梗都可以在这个网站上用现成的模板生成表情包,用户也可以改写台词自己造梗。

随后,微博率先沦为了沙雕文化的主战场,各路沙雕表情包和沙雕视频纷纷占领了微博的热门板块,诸如“每日沙雕精选”的微博新鲜事数不胜数。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也相继被沙雕攻占。甚至古早的“百度弱智吧”,这个堪称沙雕文化的鼻祖,里面七八年前发过的梗也被拿出来重新包装,再度流行于微博上。甚至一些文艺作品也被人们拿出来重新品味,领会出不一样的沙雕韵味。活跃于各类社交平台上的网民们迅速进入了一场大规模的沙雕欢腾,并秉持着一个核心原则:万物皆可沙雕。

沙雕可能会迟到,但它从不会缺席

百度弱智吧已经存在许久,其具体建立时间无从得知,至少在2010年以前。说明早在十年前,我国网友爱好沙雕的本质就已经暴露了。其实再往前追溯,“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天空飘过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等古早网络流行语就是现在沙雕文化的前身;清朝的《笑林广记》里面记录了上至老爷官员、下至阿猫阿狗的市井笑话也很有沙雕的气质:

“主人要留客人喝茶,但家里没有茶叶,只好去邻居家借。但过了很久,借茶叶的人还没有回,水烧开了便往外溢,只好不断地往里面加冷水。这样过了很长时间,锅里已经装满了水,可茶叶却始终没有借到。妻子见状对丈夫说:“看来茶是喝不成了,不如留他洗个澡吧。”

这是《笑林广记》中的《留茶》,其中无厘头的笑点若放到今天的微博,“不如留他洗个澡吧”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刷屏的流行梗。

由此可见,沙雕一直存在与我们的生活和历史中,但它并不是中国网民的专属乐趣,也存在于其他国家的网络文化。外国知名沙雕网站Know Your Meme成立于2008年,那一年小沈阳的不差钱还未横空出世,外国网友就已经在这个网站上开始制作沙雕表情包了,并称其为“meme”(迷因)。日语中也有“neta”(捏它)一词,指漫才(日本一种类似于相声的表演)和动漫中的包袱和笑料,即所谓的梗。

在关于社交网络和流行文化的研究中,沙雕文化被认为有多种载体形式,它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视频、一段旋律甚至一个行为等短小精悍的内容。“Meme”(迷因)就是沙雕文化的“学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mimema,意思是“被模仿的东西”。迷因(Meme)在1976年英国著名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提出,是仿照“基因”(gene)创造的新词,含义约等于“文化的基因”,指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思想、行为或风格。

道金斯认为,理解了信息,才能理解生命,我们可以通过模仿、学习来获取信息并将其内化为自己自身的行为,并加入到迷因的传播中。例如,当用户A用“我太南了”表情包就加班一事自嘲,用户B看到后用这个表情包向用户C自嘲贫穷。在这过程中,“我太南了“这个迷因,就从A传播到了B,又从B传播到了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