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教材明确标注了上面两个字的读音,这下子捅了马蜂窝,好多家长表示跟自己小时学到不一样,有的说这样改是糟蹋课文,有的说这么改破坏诗词的韵律美,有的说不知道该怎么教孩子,无所适从。作为一个半吊子语言学者,我从语音学的角度来说说这样处理的底层逻辑。

一、语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字的读音在各历史时期很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原本押韵的古诗词,到现在不押韵的情况比较常见。比如《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崔颢《长干曲(其二)》:“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多数南方方言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古音,因此用普通话读不押韵的诗词不妨用方言读来试试,说不定就押上韵了。)所以《山行》《敕勒川》这种现在不押韵的诗词没什么独特之处。

二、为了追求声韵和谐,将已经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这种行为叫“协(叶)音”。从南北朝起读书人就常这么干。比如上面的“南(nán)”,就有人提出应该临时读作“nín”,以便跟“音(yīn)”押韵。明朝人陈第早已对这种读法做出了批评。因为这样很可能导致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诗词里临时产生若干个不同的读法,缺少规律,容易造成混乱。其实啊,如果要用古音来读一首诗,那就应该通篇按古音来读,而不能只是简单地修改韵脚读音。

三、汉语的多音字很常见,但不同的读音通常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比如“长”读cháng表示距离大(形容词),读zhǎng表示生长(动词)。因此一般来说,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字没必要区分为两个读音。“笼盖四野”跟“天苍苍,野茫茫”的“野(yě)”都表示“原野”,显然没有必要纯粹为了押韵而增加一个yǎ的读音;同理,“斜”在普通话里只有xié一个读音,没必要增加一个“xiá”的读音。但“见牛羊”的“见”的情况就不同了,它读jiàn表示看见,是人的有意识行为,读xiàn表示出现、显露,是自然发生的景象。两相比较,显然读xiàn更为切合全诗意境。

所以啊,我得为语言工作者和教材编写者说两句好话:他们真的不是想一出是一出,字音的审定既要考虑语音发展规律,又要考虑老百姓的实际读法,时有古今,地有南北,音有转移,重口难调。我们至少要尊重这背后的探索与努力,不能轻易地批判讽刺。

最后回到题目上。古诗韵脚该怎么读,一个最简单的原则就是“读古诗,用今音”(西南大学文献所孟蓬生所长语)。即使没那么朗朗上口,也是实事求是的体现。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