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家谱在选官、袭爵、婚姻、社交、财产继承、睦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

的作用。因而,在编修家谱时,都应把这些方面的内容收录进去,以传示时人和

后人。从家谱产生之时起,三千多年来,由于时代的不同,家谱内容的侧重也有

所不同。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证明血

统,是为袭爵和财产继承服务的,关于这点,可从甲骨实物和《史记》中的有关

部分得到证实。先秦时期的家谱特别重世系,家谱的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

系。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均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

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相应比以往有所增

加。魏晋以至唐代的家谱现在已基本无存,从现存的其他一些著作所引的零星文

字和后人再整理的资料来看,仍可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魏晋至唐代家谱的内容

大致包括:郡望、源流、家族世系。当然,首先书写的还是姓名,姓名包括字、

号,还包括小名、异名、别名,然后记载生平,官爵(即使没有做过官,是处士

也记录上谱),生卒年及特殊死亡原因(如何时、何故遇害等等),婚姻状况

(妻妾姓名、排行,岳家门第,离、退婚等等),兄弟姐妹及子女的做官、婚配

情况,以及著述、居住、迁徙、家族支系、坟墓等等,其中尤以地望,家世,官

爵,自己及兄弟姐妹、子女的婚配等情况,记录得比较详细。

宋代以后,家谱在政治生活中不再发挥作用,家谱的作用转移到尊祖、敬

宗、睦族上,因而,家谱的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宋元时代的家谱流传极少,

明代的家谱现在保存较多,分析一下,宋代以后家谱基本上去掉了关于岳家的内

容,而把记录的重点移到有关祖先、世系、恩荣、祠堂、居住、田产、坟墓等方

面,尤以子嗣和与血统有关的内容记载特详,但如岳家家世显赫,也可写上。宋

代以后家谱的内容通常包括:1、族姓源流,一般总要上溯到家族的始祖,大多

上托帝王、名人,以表谱形式,列出家族流传世系。2、恩荣,记录本家族列祖

列宗的诸如科举、仕宦以及受到政府褒奖等情况,即使没有做过官,也要写上处

士,实在没有可写的,年纪活得大,则写上耆寿、寿妇等字样,努力使自己的家

族门楣生光。3、对每一个入谱之人,尤其是家族的重要人物,一般都写有传

记,详细记录他的名字、号谥、婚姻、生死经历、登谱之年、妻妾、节孝,其中

对子嗣记录得特别认真,严格掌握入谱标准,对诸如养子、私生子、女儿、11岁

以下死亡的幼殇以及人赘等情况,特别慎重,以防出现“冒宗”、“乱宗”之

事,保证血统的纯净。4、祖宅是先人们居住、生活过的地方,祠堂是祭祀祖先

的场所,祖茔是列祖列宗长眠之地,尊崇祖先对于团结族人有着极大的意义,故

对祠规、祠记、祠产、义庄、义田、家礼、家训及祖茔、祖屋的地形图等也记载

较详。5、最后是家传,一般收录有声望的先人的墓志铭、行状、寿序、年谱、

像赞等传记资料。有些家谱后面还专列著述或艺文一节,收载家族先人的著述、

诗文等。

中国古代的家谱,因为时代不同,作用不同,因而,记录的内容也不完全相

同,大致看来,越到后期内容越多,越到后来记录越详,与之相适应的是,家谱

的格式在不同时代也不尽相同。

商周甲骨、青铜家谱仅录世系,格式上是每人一行,说明关系,较为简单。

汉代的家谱格式大致有三种:一为横格表制,分代分格,按时代顺序排列,《史

记》中有关各表是其代表;二是以姓名为单位,先叙得姓起源,再述世系和官

位;三是一贯连写,汉代流传至今的两块碑文《孙叔敖碑》和《三老赵宽碑》是

其代表。魏晋南北朝是分行写,或连行写,每代与前代空一格,这从现存北魏薛

孝通贻后券、彭城王元勰妃李媛华墓志和刘宋临澧候刘袭的墓志就可看出。不同

的是后两块墓志不仅记述了自家世系,而且还详细记述了亲戚的谱录,这在后代

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南北朝时期却是司空见惯的。唐朝的家谱,大多为合谱,一

般是以姓为单位排列连写。宋代以后,又开始分代分格。明清时代的家谱,大多

取法于宋代家谱,卷首列世系总表,以备检查,然后每人半页,依辈排列。

家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已基本定型。明清两代,家谱的格式大致

排列如下:

1、谱序:有自序和他序的区别,其内容为叙述修撰缘起,修谱目的,本谱

的修撰历史、过程与内容大要,修谱的人员构成,修订年月,家族的渊源传承和

迁徙经过,郡望,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以及对谱学理论的认识等,作用是宣扬本谱

主旨,颂扬祖德,使子孙读后能敬祖向善。如果本谱是续修之作,那么,除收载

新写的序外,以往历次修谱的旧序也一并收入,对于续修次数多的家谱,有时新

旧序能多达数十篇。此外,为了增光族望,还会专请当代名人作序,并将以往名

人为列谱所作的序也依时代先后排列收载。谱序在有些家谱中亦有别称为

“引”、“谱说”、“谱铭”、“谱券”等。

2、题辞:不是每部家谱都有,大多是前代皇帝或名人为本家族或家谱的题

辞,放在显著位置,目的是以此炫耀家世。

3、凡例:也有称谱例,主要是介绍本谱的纂修原则与编写体例,收录范

围,结构特点,各种著录规则,本谱中各类目的立类理由,适用范围,各种可入

谱和不可入谱人物的标准,以及诸如如何避讳等行文要求,中心是强调家族血缘

的重要性和谱书记述的真实性,内容较丰富,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

4、谱论:也称谱说、援古,主要收录前代名人学者谈论谱学的简短语录,

其中尤以欧阳修、苏洵、朱熹、程颐、曾巩等宋儒语录最为普遍,也有将明清两

代皇帝的谕民榜、谕民诏令载入谱中,作为另一种类型的谱论。

5、恩荣:也称告身、诏敕、赐谕、公文,集中记载历代皇帝和地方官员对

本家族或某些成员的褒奖和封赠文字,包括各种敕书、诏命、御制碑文等,有的

还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员为本家族题写的各种匾额,目的是通过重君恩来彰明祖

德。

6、图:明清时代家谱的卷首,多数都有图版,内容不完全相同,二般总具

有祖庙、祖茔、祠堂以及牧场、水源或住宅四至图。

7、节孝:宋代以后至明清,特别重视节孝,家族中出了节妇孝子,是全家

族的光荣,因此,很多家谱都在首卷立节孝一章。

8、像赞:将本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有些还写上赞语,置于

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熏陶后人,使“后世子孙起敬起孝,且可惜为感奋”

的目的;有些还刊载一些先人遗墨。

9、考:有疑则考。一个家族,存在几百年、千余年,自然有些事情不太清

楚,可修谱时又必须写上;因此,只得进行考索。通常需要进行考证的,大抵有

如下内容:姓氏来源、得姓始末。始祖、始迁祖、支派、迁徙经过和原因、如今

分布、某些世系、仕籍、先人科名以及祠庙、祖茔等,尤其是本支的迁徙、定居

历史和各支外迁史比较重要,其中以先世考最为重要,也最为常见,也有的家谱

将这些内容称之为谱镜、谱撮。

10、宗规家训:可单称为族规、族约、祠规、祠约、家规、家约、家戒、

家法、家议、家典、家范:家训、家箴、规约、诫谕、宗禁、祖训、规条,是各

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和教化家族成员的家族法规,内容广泛,基本上为修身、齐

家、忠君、敬祖、互助、守法等方面。其中一部分为规约,族人必须遵守,如有

违犯,则以家法制裁。另一些为训语,主要为劝戒的内容,教人做人行世的道

理,这部分通常称为家教。还有一部分为庙规,也称家礼,为家族祭祀礼仪,如

祖庙祠堂组成,祭祀规矩、程序,婚丧仪式等等。这部分内容是封建伦理道德在

家谱中的集中体现。

11、祠堂、祠产、坊墓:记录家族祠堂的历史与现状、规制、神位、世

次、祠联、祠匾、配享、崇祀、管理,以及祠产、义庄、义田、祭田的管理和牌

坊、祖茔及各房墓地的分布与坐向等。

12、派语,也称字辈,为记载族人的排行字语。封建时代,家族排行都是

有一定寓意的,大多是由皇帝、名人、祖先确定,子孙后代一代一字作为排序。

如孔子后代排行字语为: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

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

扬,就是明清两代皇帝赐予的,孟、曾、颜三家亦一体遵行。字辈原为汉人专

利,清代以后也曾为满族人采用,如清代皇室起名原无字辈,康熙朝始确定字

辈,皇子名首字用“胤”,皇孙名首字用“弘”,二字用 “日”旁,乾隆、道

光、咸丰三朝,又分别增加四字,形成“胤、弘、永、绵、奕、载、溥、毓、

恒、启、焘、岂(加门旁〕、增、祺”14代字辈。

13、世系:也称世表、世系表、世系图、根图,是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

员的血缘关系,这是家谱的主要内容,通常是五代为一表。

14、世系录:也有家谱称世序、世系考、传实、行实、世录,是对世系表的

解释,即记录一个人生、老、病、死、葬的简历,内容包括父名、排行、名、

字、号、生卒年月日时、享年、官职、功名、德行、葬地、葬向、妻妾的生卒年

月日时、封诏、岳家、子女、女嫁之人,有无富贵外孙等,特别重生死、血统。

15、传记:与世系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世系录是本家族每个男性成员均

有,而传记类则是家族中有功名贤能、特殊事迹、丰功传业、名可行世之人方可

入传。形式包括行状、墓志铭、神道碑和年谱等多种。传记又可分为内传、外传

两种,内传为有懿行的女子传记,外传为男子传记,可由后人写,也可请当代名

人写。也有的按德行、孝友、烈女、仕宦等分类排列。

16、仕宦录:也称荐辟系、科第录,用以记载族中历代及第人仕族人的名

单、履历、科名、政绩、功勋、著作等。

17、志:家谱中另一种比较重要的内容,大多为家族中专门资料的汇集,

如科名、节孝、仕宦、宗行、宗寿、宗才、封赠、族内学校、、学产、历代祖

屋、祖茔、祖产分布等等。这是明清家谱取法于史书中的“志”,即专门史而

成。

18、杂记:其他类不收或遗漏的均在此处叙述,大多为本家族的一些专门

资料,如男女高年、争讼。田产、茔地的契约、合约、合同、诉讼文书等,范围

很广、很杂。

19、文献:也称著述、艺文、文苑,收载的均为本家族先人的著述,其中

包括各种家规、家训、家范、墓志、行状、诗、文、帖、简、奏疏等。有的全

收,有的仅开列目录。

20、修谱姓氏:一般包括两项内容,一为领衔、编纂人姓名,一为捐献经

费人姓名,均列在谱未。

21、五服图:五服是封建家族法规的重要依据,很多家谱后附五服图,目的

是为了令族人重视和了解,不得混乱。

22、余庆录:家谱修成,末尾照例留几页空白纸,上书“余庆录”,意为

子孙绵延,留有余庆。

23、领谱字号:为了防止家谱外传,一般在家谱后都有顺序号,或用一段特

殊文字,如撷取《千字文》中的一段等,然后登记注册,某人领某号,定期抽

查。

此外,在有些家谱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内容,如某些家谱专设义谱一类,收

载族内各支所收异姓养子、义子的世系,有些家谱中收录有家族中重要人物的年

谱资料等。还有些家谱则在谱末专辟“修谱志”、“附记”等篇章,专门记述本

次修谱的经历和遇到的问题等。也有的家谱会注明修谱时的收支账目。近代一些

家谱后面,有的还附有一些统计图表,如人口等。

以上所说的家谱的各种格式,并不是每部家谱都完全具备的,由于时代、地

区、家族的差异,所修成家谱的详略程度不会完全一样,其余诸如格式分合、排

列次序也不会都完全一致,但总体来说,基本上还是按照上述次序排列的。

家族历史一千字

来源有二

1、为祝融之后,以国为氏。相传陆终为古祝融之后,生有六子

,三曰彭祖帝尧封彭祖于彭(今江苏徐州市),为大彭氏国。大彭氏

国于商朝被灭后,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彭氏。彭祖原姓篯名铿。据说

他年轻时做了一碗野鸡肉羹献给上帝,上帝吃得高兴,就赐他长寿。

他经历夏商两代,活了八百多岁,所以人们称他彭祖。商朝时,商王

派人向他讨教长寿的秘诀,他却回答说:”我幼年时父母双亡,从小

就身体不好。长大后,又碰上犬戎入侵,流落西域一百多年。我从年

轻时到现在,已经死了四十九个妻子,失去了五十四个儿子,经历的

人生忧患实在太多,精神上大受影响。象我这样的人,本来就先天不

足,后天又保养不好,所以现在身体弄得如此干瘦枯槁,恐怕快要不

久于人世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延年益寿的方法呢?”说完就长叹一

声,飘然而去。

2、祝融之后有八姓己、董、彭、秃、妘、斟、曹、芊。周灭之。

彭为八姓之一。

二、迁徙分布

春秋时彭氏已向西、向南迁徙。此后至晋代,由于战乱及官职周

迁等原因,彭氏又有播迁于今山东、陕西、甘肃、江西、四川、福建

等省者。唐玄宗时,为避安史之乱,彭构云迁居彭州宜春(今属江西

)。彭构云5世孙彭玕居于庐陵吉水之山口村,其子孙分布于今吉安

市、吉安县、永丰县、吉水县、峡江县、安福县、永新县、泰和县。

彭玕6世孙彭嗣元迁居分宜县。彭嗣元8世孙彭跃次子彭延年定居于广

东揭阳之浦口村,是为彭氏入粤始祖,后分出漳州、泉州等支派。其

中彭延年第三子彭锐的裔孙彭君达于明朝迁入广东梅州,是为梅州彭

氏始祖。自清代开始,闽、粤彭氏有部分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迁

徙至东南亚及欧美。

三、郡望堂号

1、堂号

“可祖堂”、”长寿堂”:都是说的彭铿(即彭祖)的故事。彭

铿封于彭,他的道值得后人学习(古典文学”其道可祖”),人称”彭

祖”。彭祖活了800岁,商朝末年他就当了守藏史,到了周朝又当柱下

史,所以又叫”长寿堂”。

彭姓又以”陇西”为其堂号。

2、郡望

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始置郡,治

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三国时移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南)。

淮阳郡:汉高帝时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都于陈(今

河南淮阳),惠帝后时为郡,时为国。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

改陈州为淮阳郡。

宜春县:汉置宜阳县,隋复改宜春县。

四、家乘谱牒

江苏:云阳东门基庄彭氏重修族谱六卷、溧阳南门彭氏宗谱四十

六卷、彭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彭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怀玉彭氏宗谱二卷、彭氏宗谱二卷、三门亭彭氏宗谱二卷

、彭氏宗谱

安徽:彭氏宗谱十一卷、潜山述信堂彭氏族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

江西:南昌彭氏族谱十卷首一卷、萍乡竹溪彭氏四甲宗谱五卷首

一卷末一卷、奉新彭蔡十三修族谱不分卷

湖北:武昌葛仙镇彭氏宗谱二卷首六卷、彭氏宗谱七卷、彭氏宗

谱不分卷

湖南:长沙青山彭氏会宗谱不分卷、宁邑彭氏族谱六卷、湾头彭

氏四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大冲彭氏族谱七卷

五、历史名人

彭 越:汉初诸侯王。曾先后在汉高祖刘邦收魏、定梁、灭楚的

战事中建立奇功,后来被封为梁王。他与当时的韩信、英布被称为”

三王”。

彭莹玉:元末红巾军领袖徐寿辉部将领。

彭绍升:学者,曾用禅学的精神解释儒书,企图调和儒、佛两家

的思想。著有《二林居集。

彭德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彭孙贻::清诗画家,与同邑吴仲木同为名流,称”武原二仲”。

祖上旺于湘地即是湖南彭族,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忠君、孝亲、

  祭祖、禁赌、财产继承, 祖父年少血气方刚,与人争执,将他人杀死,无奈远走他乡 漂泊异乡,迁于贵州,然后是世系、世传(记载始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

  子女、葬地等,是家谱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往往占到一部家谱的四分之

  三的篇幅,是寻根的主要依据。),你没有说,不知怎么写,你自己补充,然后传记:又称行状、行述等,记载家族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主要事迹。最后 族产: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等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

  契约: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等契约,卖买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等文据。

我们张氏家族的香火上都是写“百忍家风”四字,另外对联上又是写“清河堂。。”

  每个姓氏都有他的来历和传说,张姓人家的“百忍家风”源于唐代张公艺的故事。

  张公艺,唐代寿张县(今山东寿张)人,生于公元578年(北齐承光二年),卒于公元676年(唐仪凤元年),历北齐、北周、隋、唐四代,寿九十九岁。

  《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载:“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这个故事说的是当时张氏为寿张望族,至张公艺主持家政时,已经九世没有分家析产,举家数百人同灶共饮,长幼有序,和睦融洽,从未因家事发生过矛盾与争执,州县官多次旌表其门。唐高宗东巡泰山时,曾亲自造访张公艺家,问及治家之道,张公艺默而不答,只是接连写了百余个“忍”字呈上,意思是和睦家庭之道,在于相互体谅及忍让。高宗为之动容,大加叹赏,厚赏金帛而去。

  从此,张姓将“忍”字作为家风代代相传,《张氏家谱》也成为“百忍家谱”。大理白族张姓人家也通过在照壁上题写“百忍家风”来弘扬“忍为高,和为贵”的传统人和精神,借以表达“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愿望。

  翻阅张氏谱书,大多写有“清河堂”字样。如清河张、始兴张(广东曲江)、犍为张(四川宜宾)、吴郡张(江苏吴县)、冯翊张(陕西大荔)、东河张(江西贵溪)、中山张(河北省北部)等等。来清河寻根的香港张氏宗亲会及马来西亚分会谱书中,也多标有“清河堂”。首次来清河寻根问祖的马来西亚张氏公会,就称是“沙巴州清河堂张氏公会”。清河之外的海内外张姓人士,其家乘谱书标有“清河堂”,一是说明他们的先祖居清河,二是说明他们这一支族是从清河迁出的。海内外有这么多张氏支族由清河迁出,足可以说明张氏的根在清河。如湖南省《张氏宗谱卷首(清河堂)》记载:“阅先代著籍江西丰城,来自明初,堂号‘清河’。因思天下之姓张者,共出清河一脉,而兹何异焉!”

那请问您知道我们这支张氏的有关情况吗?是从贵州铜仁迁至湖北咸丰的,应该是清朝中前期过来的

说到具体的我还真不知道了哟

求祝氏家谱 想看看我们辈分 排列

  5698【江苏丹徒】祝氏重修族谱六卷

  (清)祝德廉纂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燕昌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注:明万历二十一年祝秀卿始修。

  5699【江苏】江阴祝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祝康民纂

  清光绪三年(1877)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5700【江苏苏州】祝氏谱略八卷

  (清)祝寿眉编

  清同治十二年(1874)刊本 二册

  科图 中央民院(二部) 美国

  注:明弘治间初修。

  5701【浙江鄞县】汇水祝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冯俊翰 祝仲焕等纂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树德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5702【浙江海宁】海昌祝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祝万青 祝葆慈续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西茔清淑堂刻本 十六册

  浙江图

  5703【浙江海宁】海昌祝氏宗谱十六卷

  (清)祝光绶编

  清光楮七年(1881)西茔清淑堂刊本 十六册

  浙江图

  5704【浙江海宁】海昌祝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祝德立修 祝志琦纂

  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二十册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5705【浙江诸暨】暨阳枫江祝氏宗谱四卷

  (清)祝春来 祝锡全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松茂堂木活字刻本 四册

  浙江图

  5706【浙江】兰溪祝氏宗谱二十六卷

  清同治间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长陵乡

  注:元至元十八年初纂。

  5707【浙江】兰溪祝氏宗谱十二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木刻本 八册

  浙江兰溪县文管

  注:谱初纂於宋绍兴六年。

  5708【浙江兰溪】太平祝氏宗谱十卷

  民国二十九年(1940)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钱村乡太平

  5709【浙江】兰溪右原祝氏宗谱四卷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殿山乡殿下村

  5710【浙江浦江】浦阳长陵祝氏宗谱□□卷

  民国十二年(1923)重修刊本

  浙江浦江县档(存一册)

  5711【浙江龙游】木城祝氏宗谱系图二卷行派十四卷

  首三卷

  清光绪四年(1878)永思堂活字本

  浙江衢州市文管(存十七卷)

  5712【浙江龙游】太原祝氏宗谱五卷

  (民国)祝来枝 祝春兰重修 张拔纂

  民国八年(1919)世闻堂刻本 五册

  浙江图

  注:卷端题《龙城河西锦里祝氏族谱》,封面作

  《锦里祝氏宗谱》。

  5713【浙江江山】须江郎峰祝氏世谱二十七卷

  (民国)祝天泽 祝万春等重修

  民国六年(1917)浦城祝氏刻本

  福建师大

  注:谱创修於宋庆元元年况亮工。

  5714【浙江江山】须江郎峰祝氏世谱五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祝秉材续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衢州市文管(缺十一卷)

  注:封面、卷首、扉页作《郎峰祝氏宗谱》,版心为

  《须江郎峰魁潭祝氏宗谱》。

  5715【浙江江山】郎峰六州祝氏世谱十二卷

  (民国)华年万重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龙荛乡馒头山村富家蓬(缺卷3、8)

  注:始修於宋咸淳二年。

  5716【淅江松阳】鲁东祝氏宗谱二卷

  (民国)祝昌礼撰序

  民国七年(1918)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雅溪乡石马甫村

  注:一名《石马甫祝氏宗谱》。

  5717【江西永丰】祝氏宗谱□□卷

  (清)祝基塘 祝华封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塘湾徐庆华堂活字本

  江西档(存卷1)

  注:同治九年为前次修。

  5718【河南固始】祝氏宗谱四卷

  河南固始县档

  5719【湖北新洲】祝氏宗谱十卷

  (民国)海峰创修

  民国三年(1914)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刘集乡铁甲村(缺一卷)

  5720【湖南沅江】祝氏五修族谱三十四卷首一卷

  (清)祝家坤 祝学诚等修 祝学山 祝昌翰等纂

  清宣统三年(1911)太原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卷1、2)

  5721 祝氏宗谱六卷

  (清)况柏友等修

  清嘉庐二十年(1815)木活字本 五册

  北图

我祖辈是从山西洪洞县搬到山东的!有山西的吗?

找了很多资料都没有山西的,真不好意思!帮不了你了!

求家谱例文?

1. 传统的与规范化的家谱内容与结构.

]*O J A0007L7M#X0019_0012}0018p*d (o0019m*D#V6[

A. “中国古代的家谱,因为时代不同,作用不同,因而记录的内容也不完全相同,大致看来,越到后期内容越多,记录越详,与之相适应的是,家谱的格式在不同时代也不尽相同。商代甲骨家谱仅录世系,格式上是每人一行,说明关系,较为简单。汉代的家谱格式大致有三种:一为横格表制,分代分格,按时代顺序排列,《史记》中有关各表是其代表;二是以姓名为单位,先叙得姓起源,再述世系和官位;三是一贯连写,汉代流传至今的两块碑文《孙叙放碑》和《赵宽碑》是其代表。魏晋南北朝是分行写,或连行写,每代与前代空一格,这从现存北魏薜孝通贻后券、彭城王元勰妃李媛华墓志和刘宋临澧侯刘袭的墓志就可看出,不同的是后两块墓志不仅记述了自家世系,而且还详细记述了亲戚的谱录,这在后代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南北朝时却是司空见惯的。唐朝的家谱,大多为合谱,一般是以姓为单位排列连写的。宋代以后,又开始分代分格。明清时代的家谱,大多取法於此,卷首列世系总表,以备检查,然后每人半页,依辈排列。”

0014y0017u a0Z0016E0006q1m8I ~0012u “家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已基本定 型. 明清两代,家谱的格式大致排列如下:

,q”W$`$d$b0006c*[ (一)谱序(略)(二)题辞(略)(三)恩荣(略)(四)凡例(略)(五)图:(略)0017c0014n7y j+~001ee-J0015o0007F

(六)节孝(略)(七)像赞(略)(八)考:(略)

}W/J n0001t3b%E (九)世系:也称世表、世系表、世系图,根图,是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这是家谱的主要内容,通常是五代为一表。

S h E*d/~%O (十)世系录:也有的家谱作「世序」、「世系考」、「傅实」、「行实」、「世录」。是对世系表的解释,即记录一个人生、老、病、死、葬的简历,内容包括父名、排行、名、字、号、生卒年月日时、享年、官职、功名、德行、莽地、葬向、妻妾的生卒年月日时、封诰、岳家、子女、女嫁之人、有无富贵外孙等,特别重生死、血统。 y;t001aT0007h9I(xL

(十一)派语:记载族人的排行宇语,中国古代家族排行都有一定寓意的,大多是由皇帝、名人、祖先确定的,子孙后代,一代一字作为排序。如孔子后代排行字语为:希、伯、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就是明清两代皇帝赐予的。

@)`5J1{L0011}0019l0006l0001c (十二)传记:与世系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世系录是本家族每个男性成员均有,而传记则为家族中有特殊事迹、丰功伟业、名可行世的入传。传记又分为内传、外传两种,内传为女子有懿行的,外传为男子传记,可由后人写,也可请当代名人写。

0`0019k0010V4]5?0013].[0014S0015c/f1q (十三)宗规家训(略) (十四)祠堂、祠产、坊墓(略) 4P5x*M*G;N0017_

(十五)先世考辨:主要为叙述家族历史,如得姓始未、始祖、支派、迁徙、分布情况。尤其是本支的迁徙、定居历史和各支外迁史,以及一些同姓、同宗的考辨等等。 /x0013C8z0013@001cR001fg0002g4W001bb

(十六)志(略)(十七)杂记(略) (十八)文献(略)(十九)修谱姓氏(略)%\+J/n0015l-p2J

(二十)五服图(略)(二十一)余庆录(略)(二十二)领谱字号(略)

0001X5L0004f0017_+[0z7J0004d0005p 此外,近代一些家谱后,有的还附有一些统计图表,如人口等。

0016a5k+[0B001fB001aX9G 以上所说的家谱的各种格式,并不是每部家谱都完全具备的,家谱的详略程度不一样,格式分合也不一样,排列次序也不完全一样,但总体来说,基本上是按照上述次序排列的。”(资料来源:中国的年谱与家谱 — 来新夏 徐建华 )

001e|+H k0001P001c{0017`0004N001fT:y0013O:l http://www.nmh.gov.tw/fname/about/about_04.htm 12/25/2005PTH x6e0019z%T000fW0018g0c001ae

0015?0010~:T%d0003m0017I0015D8T&N0013Z

1T8y0007kB”d B.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0006n(O&q0019S0003C0011T 0017I7b0018l000ew000fl5^

一 姓氏源流(略) 二 堂号(略)

-c,{%`000eE001b[.n8U”P 0010a0011?9T6e!~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 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 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2Z0007h000e{“m0001^ Z0006\0010x0018v H

9|0018l#?,S$I3}-d9I0002n0011{8{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0010S000er z!\0018W:|001aV;W,e001de

001dW”c0002z&u6c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0010@:j001dB0012z3Z001a@ [0011m$q 6P0002r;a+a0012N001a{0016n |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u001dk1[8J0007b,O

0005o001eo0012V,m1W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0013Q P9p;Y0011x c+s0A

0002? \-j000fy%u0019y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I:~,M’Y-H0013d!w

7n0019x0012K001cU$^001ej000fx0014X0001U Y5H

四 家训 (略) 五家传(略) 六 艺文著述(略) 七 家谱图像(略)

/Y001d@.U0005d/@ @4V0017S’a

“h.S0001S9|,x*A:R(L (资料来源: 中国家谱网站 www.China-stemmata.com PTH 12/26/2005)

0010| B0016R$x;`1n0001a0001C&l001bT 8j'{1^#`0014[001dN S0004|0013z

0017k0003V*B0017N8e001cs S K C. “参考中国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大项目《家谱描述元数据规范》和中国国家图书馆《家谱专门元数据规范格式(讨论稿)》成果,利用DC元数据标准提供的扩展机制,实现家谱以下信息内容的描述:

$K7?0001E)c s.D9U 0007f0018{ i0019X0018d8@0011[‘?0001u0016w

家谱名、修纂者、序跋、凡例、目录、修纂时间和名目、家谱体例说明、谱籍、领谱字号、堂号、家谱类型、收藏历史、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恩荣录、像赞、诰敕、排行字、族规家训、祠堂祠产、坟茔、五服图、版本等等。”

1Q-B;C3[0004y0014`0007Y000fA0011n “中华大族谱的管理对象应该主要是以下几类:家谱(对家谱作为一个整体资源进行描述)、家族人物(以个人为单位进行人物信息描述)、家谱研究资料(谱谍文化、姓氏文化相关资料或研究资源,包括人物传记、或著述,可供家族人物信息中引用)。

薛氏家谱

【薛】薛 XUE

一、来源有三 1、出自黄帝的任姓,奚仲之后裔。相传黄帝共有25个儿子,分别得12个姓。其中有一子叫禺阳的,因被封在任(今山东省济宁市),得任姓,传至12世孙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官名),传为车的创造者,居于薛,称薛候。春秋时,奚仲后人薛公子登在楚国作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楚怀王赐以沛地为食邑,其后以原国名”薛”为姓氏,称薛氏。 2、出自虞舜的妫姓,为孟尝君(即田文)之后裔。舜的后人有姓妫的,其后妫完出奔齐国,称陈氏,传至5世孙陈桓子,因食于田,称田和,其子孙便改姓田。其后裔田文被封于薛(今山东滕县),称薛公,号孟尝君。秦灭六国后,其后人于汉初徙竹邑,亦以薛地为氏,称薛氏。 3、由他姓或他族改姓为薛的。一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叱干氏改为单姓薛氏;二是出自周文王的姬姓冯氏之后裔,唐时有薛怀义,本姓冯,后改姓为薛;三是辽西也有薛氏。满族与朝鲜族中也有薛氏。 二、迁徙分布 战国时薛氏已播迁于今三胡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省境内。三国时蜀郡太守薛齐降魏,迁家于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世号”蜀薛”,薛齐长子薛懿有三子:长子恢,号”北祖”;次子雕,号”南祖”;三子兴,号”西祖”。另外,三国时已有薛氏徙居今甘肃境内。西晋末年出现永嘉之乱,大批中原士族随晋室南渡,河东人薛推迁至江南,传至薛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徙居福建晋安。唐末,河南薛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从清康熙时始,闽、粤薛氏陆续有迁入台湾者,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忠谏堂”:汉朝时候,沛人薛广德为御史大夫,敢于直谏。元帝要做楼船供自己玩乐,广德脱帽子谏阻,如果元帝不听,他打算光着头向皇帝车轮上碰。结果皇帝采纳了他的谏议。 【郡望】 河东郡:秦初(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此之薛氏,其开基始祖为魏时光禄大夫薛齐。 新蔡郡:晋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新蔡县。 沛 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东汉改为国。 高平郡:因泰始元年(公元205年)改山阳郡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南)。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微山县西北),北齐移治任城(今济宁市),隋开皇初废。 四、家乘谱牒 江苏:毗陵薛氏沙雍公支谱四卷、葛坡薛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河东薛氏宗谱前集六卷新集五卷、薛氏前谱案证四卷 浙江:会稽薛氏族谱、松鳞薛氏宗谱十六卷、李村薛氏宗谱三卷、重修宁海市门薛氏大宗谱六卷首一卷 安徽:福星薛氏家谱二卷、薛氏宗谱二卷、 福建:赤石薛氏宗谱一卷 湖南:薛氏创修族谱十一卷首二卷、薛氏家乘五卷首一卷、薛氏 四修族谱 祥符里薛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五牧薛氏宗谱十二卷 五、历史名人 大任:周文王母,有挚国女。 薛仁贵:唐朝名将。农民出身,善骑射。太宗时,应募从军,屡立战功,后又率军大败九姓突厥于天山,军中有”将军三箭定天山”的赞歌。 薛道衡:隋代名臣、著名诗人。其诗词藻华艳,多数边塞诗比较雄壮。《昔昔盐》中的”空梁落燕泥”句,为后人传诵。 薛 稷:唐朝大臣、书法家。善画人物、鸟兽,画鹤尤为生动,时称一绝。他的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并称”唐初四大家”。 薛 涛:唐朝女诗人。因家贫,沦为歌妓,善歌舞,工诗词。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 薛居正:宋代史学家,五代后唐进士。曾监修国史,开宝六年又监修《旧五代史》。 薛 丙:嘉庆时象棋名手,所编著的《心武残编》,是流传较早的一部民间局谱。

薛仁贵-》薛丁山-》薛勇-》薛骄

薛仁贵-》薛丁山-》薛猛-》薛斗

薛仁贵-》薛丁山-》薛猛-》薛云

薛仁贵-》薛丁山-》薛刚-》薛葵-》薛赞

薛仁贵-》薛丁山-》薛强-》薛蝌

薛仁贵-》薛丁山-》薛强-》薛平

薛仁贵-》薛金莲-薛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