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方壶乃紫砂古式,其造型可能是仿陶钫或青铜方壶而来。钫是西汉时流行的一种陶瓷明器,仿青铜式样,方腹外鼓,方顶盖。而汉方壶身造型正是高身方钟形,敛口、短颈,直腹微侈。四方压盖,盖身微拱、弧形桥钮,扁长环形把,管状一弯流,下方紧贴壶身。汉方壶壶身修长、方中寓圆,雍容华贵,气度端庄。

历史上最有名的汉方壶当推大彬的一把汉方。此壶历经百年流传,被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著名金石、古籍收藏家张廷济购得,此壶工艺精湛、造型质古,其凛然之态仿佛面对一个端正方刚的义士,性情温和恭谨,神情坚定稳重。

时大彬制 汉方

此壶历经百年流传,在嘉庆八年(1803)被浙江嘉兴著名金石、古籍收藏家张廷济购得,此壶工艺精湛、造型质古。“通高三寸六分,方二寸二分,口九分,把高二寸。纯素,楷书四行在底,中二行:‘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素涛起 ’。右一行‘ 大宁堂 ’、左一行‘时大彬’”也就是说,此壶由时大彬所制,还用竹刀在壶底镌刻二十字楷书铭文。得到此壶后他欣喜若狂、爱不释手,欣然题诗赞曰:“黄土谁抟作汉方,一时千载姓名香”,又称赞时大彬刻的字“削竹镌留廿字铭,居然楷法本黄庭”。不仅如此,他还请侄子张上林绘拓此壶的全形图和壶底铭文,又请一班文友前来赏壶题诗,二年后汇编成《时大彬汉方壶拓本题咏册》,并由著名学者、《阳羡名陶录》作者吴骞四字隶书题签《千载一时》。由此可见,汉方壶或为一代宗师时大彬首创,而且从拓图看,在汉方壶壶身左右两侧微凸有委角长方形,而底部四角分别有足。

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载:「邵文金,仿时大彬汉方,独绝」又:「徐友泉,名士衡,….予尝博考厥制,有汉方、扁觯、小云雷…..」被广泛制作是从清中期开始,盛行于乾隆年间,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至今不衰。华风翔作品堪为为代表。

华凤翔(生卒不详),清康熙、雍正间(1662——1735)宜兴人,《阳羡砂壶图考》载:“凤翔,或云康熙间人,善仿古器,制工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别臻绝诣。”“碧山壶馆,藏凤翔仿‘汉方壶’一持,参粗砂作梨皮色,底有‘荆溪华凤翔制’篆书阳文印,全壶巧而不纤,工而能朴,可称神品。”《宜兴陶瓷发展史》(油印本)中说:华凤翔“并擅长紫砂炉均”。《宜兴紫砂珍赏》一书著录“如意纹汉方壶”一具,为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品。此壶泥色朱紫,周身毂罗纹隐现,壶体宏大,气势慑人,雄浑肃穆。该壶底钤“荆溪华凤翔制”六字,篆书阳文方印。香港茶具文物馆(罗桂祥先生藏品)亦有“素身汉方壶”一具,梨皮泥,高537.5px,宽327.5px,钤“华凤翔制”铭款。《中国雅趣品录·宜兴茶具》著录一器:“满彩描金汉方壶”,底钤“荆溪华凤翔制”六字印章。

清乾隆 华凤翔款紫泥汉方壶

此壶呈高四方体,体型小巧,为同类型中罕见。壶身自上而下渐趋丰满。整体造型端正大方,为汉方壶之标准样式,壶流以四分之三平贴身筒,把圈方中寓圆,拱桥式钮,口盖紧密。

荆溪华凤翔制如意汉方壶

华凤翔制如意形圆嘴汉方壶四方沿口,矮颈,颈下渐硕,平底,四角边足。一侧出圆嘴,另一侧出月牙状柄,盖钮为环亭状顶,壶盖和壶体下半部凸饰如意云纹。底钤“荆溪华凤翔制”、“凤翔”。

华凤翔制炉均釉汉方壶

此壶现藏南京博物院。壶的里胎砂质呈褐红色,器表通体施浅蓝色炉均釉,釉色均匀、色彩华丽,底署四方篆书方印“荆溪华凤翔制”。这位华凤翔似对汉方壶情有独钟,且擅长炉均釉,有多款彩釉汉方壶传世,如《中国趣雅品录 宜兴茶具》著录一器“满彩描金汉方壶”,底钤“荆溪华凤翔制”六字印章。汉方壶在清中晚期颇为流行,如艺人史维高有“如意汉方壶”传世,另有一淡然斋款“绿釉汉方壶”,且通体有精美的“寿”字纹。这表明炉均釉装饰曾在清中期流行一时。中超利永紫砂公司藏有一炉均釉汉方壶,是清代难得的精品。但总体来说,炉均袖紫砂壶精品不多,虽“光彩照人,却失本来面目”,终因不适合品茗而消亡。

如今,汉方作为经典壶型仍为艺人、壶友所喜爱,并发展为大、中、小各式,书画装饰更是形式多样,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