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高血压相对来说大家比较熟悉,因为高血压的患者要比低血压的患者多很多,但是低血压的危险性同样不容忽视,今天我们一起讨论讨论低血压的那些事。

一、何为低血压?

正常成人血压范围

收缩压(高压)在90-139mmHg,

舒张压(低压)在60-89mmHg。

如果血压低于这个范围,则被称为低血压。

注释:偶尔一次血压偏低,并不意味着就是低血压,因为血压是有波动性变化的,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有的人基础血压偏低,但没有不适症状的话,这种情况就不是病理情况。如果血压明显偏低,并伴有一定的临床症状,那么就需要引起重视,并进一步查找原因。

二、低血压根据病因可分为:

1.生理性低血压状态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

2.病理性低血压病除血压降低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症状以及某些疾病。

(1)原发性低血压病 指无明显原因的低血压状态,如生理性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

(2)继发性低血压病 指人体某一器官或系统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压降低。这种低血压可在短期内迅速发生,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原因所致血压急剧降低。大多数情况下,低血压为缓慢发生,可逐渐加重,如继发于严重的肺结核、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恶病质等的低血压。

三、低血压的临床症状:

低血压会有哪些临床表现呢?根据低血压的起病形式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1.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

2.慢性低血压—慢性低血压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

(1)体质性低血压 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2)体位性低血压 部分患者的低血压发生与体位变化(尤其直立位)有关,称为体位性低血压。还有低灌注的一些症状包括: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心悸、颈背部疼痛。

(3)继发性低血压 某些疾病或药物可以引起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高度的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特发性或肥厚性心肌病、血液透析病人和慢性营养不良症等,以及服用降压药、抗抑郁药。这些疾病引起的低血压也可以出现头昏、头晕等低灌注的症状。

通过详细询问患者有无其他疾病、何时发生低血压、发生长短等以上情况,能明确低血压是原发性或继发性,是否为急性低血压,结合临床其他资料,可明确原发病因。

四、低血压的治疗包括:

1.病因治疗—对体质虚弱者要加强营养;对患有肺结核等消耗性疾病者要加紧治疗;因药物引起者可停用或调整用药剂量。如高血压患者服降压药后血压下降过快而感到不适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给药方法和剂量;对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由卧位站立时注意不要过猛,或以手扶物,以防因低血压引起摔跤等。

2.适当加强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防止过度疲劳,因为极度疲劳会使血压降得更低。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适当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神经、血管的调节功能,加速血液循环,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的发作,老年人锻炼应根据环境条件和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运动项目,如太极拳、散步、健身操等。

3.调整饮食—每餐不宜吃得过饱,因为太饱会使回流心脏的血液相对减少;低血压的老人每日清晨可饮些淡盐开水,或吃稍咸的饮食以增加饮水量,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可增加血容量,从而可提高血压;适量饮茶,因茶中的咖啡因能兴奋呼吸中枢及心血管系统。

五、健康提示:

日常生活中低血压患者应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患者从躺位、蹲位和坐位转为站立位的过程中动作要缓慢,以免造成脑突然供血不足。锻炼时避免出汗,冲凉时避免水温过高,以防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建议低血压的患者,如果没有特别的症状,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要从日常的生活、饮食、运动方面加强养生和保健,要充分休息,避免劳累,睡眠不足,加强营养。可以多吃生姜、桂圆、红枣、核桃、人参、山药、百合等滋补的食物,有助于改善低血压的现;还有要尽量穿偏紧的衣裤和弹力袜子,以帮助血液回流。低血压和高血压一样危害都很大,都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