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市地名由来

“什邡”古为多民族“五方杂处”之地,水流纵横,多种文化聚合,因此又有了“天地六合,四面八方”辐聚集合之义。

⑴“汁邡”,始见于《史记。高祖功臣候者年表》,⑵“什方”,见于”史记。留侯世家”后”汉书.张良传”,⑶“汁方”,见于”汉书。地理志”,⑷“汁防”,见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年表”,⑸“?邡”,见于北宋”集韵” ,⑹“zhi邡”,见于明”正字通”。另有战国铜印作“十汸”,秦砖作“十方”。

一般学者认为什邡地处龙门山麓,江水出高景关大郎庙前始大放,分流十支,“汁”字从水从“十”。“方”之名,则为殷商周初,对别于中原的少数民族“五方杂处”之地,如羌方,鬼方,戎方,朔方之谓。什邡地近冉駹、羌、氐区域,”志”称“冉駹之墟,羌氐之窟”,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雍齿为“汁方候”列侯国后,从“人”,从“邑”,始为“什邡”。后世延用。

什邡市历史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雍齿为汁方侯,为列侯国。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降为普通县,名汁方县,属益州广汉郡。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更名为美信县。东汉初(25年)始名什邡县。西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属梁州新都郡。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改属益州广汉郡。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改名为方亭县,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并入雒县。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什邡县,属益州成都总管府。唐贞观元年(627年)改属剑南西川道,唐垂拱二年(686年)属汉州,唐天宝元年(742年)属德阳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复属汉州,五代前蜀永平二年(912年)更名为通计县。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恢复什邡县名,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改属西川路汉州,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属益州路汉州,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属成都府路汉州。元朝属四川行中省成都路汉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属四川省行省布政使司成都府汉州,次年并入绵竹县,历三年复置。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直属四川省承宣布政使司川西道成都府。1914年属川西道,1935年属第13行政督察区。1949年12月属川西行政公署绵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3年改属温江专区,1953年,县属新市乡9.9平方千米划归绵竹县。1956年,原属广汉县三星乡4个行政村5.6平方千米划归什邡县。1960年1月并入广汉县,1963年1月复置。1978年,县属灵杰公社0.3平方千米划归绵竹县,原属绵竹县的0.1平方千米划归什邡县。1983年初属成都市,1983年9月划归德阳市。1995年10月撤销什邡县,设立什邡市,由德阳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