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治河南讯(实习生 赵登辉 通讯员 刘云浩)2021年7月8日河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红岩实践团前往红色圣地——林州红旗渠,感悟红色精神,重走红色之路。

7月8日早晨,在红岩实践团领队张创同学的带领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红岩实践团全体成员乘坐火车动身前往林州红旗渠,并在中午到达目的地。

来到红旗渠的第一天,红岩实践团首先来到了“青年洞”。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坚硬如钢的石英砂石,一锤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斑点。正是在这种如同愚公移山般的精神支撑下,民工们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将山洞凿通。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员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优秀青年,故将此隧洞取名为青年洞。了解了青年洞的形成史,在脑海里浮现的是古时“五丁开山”的故事,“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不惧艰难,不畏危险,擦干汗水,继续向前,那种坚韧不挠的意志,不正是人们寻找的红色精神吗?古有“五丁开山”,今有“长征万里”,红岩实践团成员相信,在此刻,当代青年定能紧抓时代的交接棒,秉承红色信念,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翌日,红岩实践团又来到了虎口崖。虎口崖,崖高百丈,山崖向外突出十余米,像老虎张开的大口。修渠时,山崖上时有松动石头掉下来砸人,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队员,像雄鹰展翅在空中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叫虎口拔牙,于是此山崖被称为“虎口崖”。山崖愈险,更能彰显出人民之英勇,在未来的路上,青少年定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定能走好新时代的红色长征路!

随后,红岩实践团来到了“一线天”。一线天,长50余米,宽只有0.4米,仅容一人单身独行,遇到体壮身宽者尚需侧身吸肚才能通过。仰望崖尽之处,仅见一线天光;回首来处,外部成为线条世界。此地的艰险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此时此刻,红岩实践团似乎看到了当年红军越过大渡桥时的场景,同样险要的地势,同样的令人热血澎湃,当年的英雄们用鲜血与头颅开辟了“红色之路”,如今,红岩实践团成员走在了同样的地方,他们怀有不惧艰难、敢于重走红色长征路的勇气和信念。

7月11日清晨,伴着朦胧的雾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红岩实践团来到了桃园渡桥。桃园渡桥位于红旗渠第一干渠桃园村附近,横跨桃园河,故称桃园渡桥。长100米,宽6米,最高处24米,共7孔,每孔跨8米,拱券厚0.5米。渡槽两侧槽墙高2.7米,底宽2米,顶宽1米。纵坡为1/1700,设计流量6.8立方米/秒。槽顶部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桥板,路面宽4.6米,渡槽上连涵洞长100米,下接涵洞长170米,槽下排洪水,槽中通渠水,槽上钢筋混凝土盖板通汽车,合理地解决了渠水与洪水交叉和通水通车的矛盾,充分发挥了通水、通车的双重效益。

在红旗渠之旅的五天中,红岩实践团还观光了十水言碑、分水闸、廊桥、红旗渠纪念馆等多处景区,在此期间,红岩实践团还访问了一些老红军,听他们讲述长征的故事……在活动期间,红岩实践团成员在领队张创的指导下,积极书写实践日记和实践心得,并积极学习红旗渠精神。

在短短的五天的红旗渠之旅中,红岩实践团走过了很多红色之路、听到了很多红色故事,也深深感悟到了红旗渠所蕴含的精神。红旗渠精神,以自力更生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为精神导向,彰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此次实践活动在重走红色之路的基础上,红岩实践团成员感悟到了红色精神,在此后的生涯中,他们必将坚持弘扬红色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