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随之而来的就是要选择首都问题。如今已经过去73年,我们已经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北京,那么当初是如何定下北京作为首都的,北京能够从一众城市当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当初的首都选取当中,不管是南北方的城市都曾经在考虑范围之内,作出首都决定就需要从十几个城市当中做选择。北京至今成为首都却没有任何异议,可见大家对这个选择十分满意,那么其他城市落选原因何在?

候选城市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北京还不是大家理想当中最好的首都选择。那个时候大家都准备把首都定为哈尔滨,由于彼时的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十分要好,首都定在哈尔滨还能够方便双方之间的联系。

尤其每当冬天的时候,大雪纷飞,毛主席十分喜欢哈尔滨银装素裹的样子,所以基本上没有人会质疑哈尔滨不会成为首都。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委员长对东北发起攻击,这个板上钉钉的决定就因为这一举动彻底烟消云散。

既然哈尔滨不能够再作为首都的选择,那么他们必须要作出准备。为了能够选出最好的城市,基本上考虑了所有的范围。这其中包括西安、延安、洛阳、开封、成都、重庆、广州、南京、上海、北平,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哈尔滨还是没有被确定为首都,离边境太近实在不让人放心。

西安和延安都是陕西省的城市,按理来说作为共产党的摇篮,延安很有可能会被选择为首都,但是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太偏,倘若想要进行一定的动作的话,是否能够覆盖全国范围内就是一个问号。

位于河南的洛阳和开封都是历史悠久的古城,它们的身份上还有古都的重要角色,当初之所以能够成为首都,两座城市都是占据了经济优势,但是今时不同往日,随着战争兴起,两座城市的经济优势都已经向南方转移,两座城市的经济优势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成都和重庆都是川蜀地区的两座重城,三国演义当中,蜀国的地界就是选在这些地方。由于盆地形状和群山形势,所以地形非常险要。当年即便是诸葛亮也曾在四川的地界七次攻打魏国却失败的原因就是在于地形问题。彼时的交通不能和如今相提并论,所以在输送重要物资和兵力的时候都不能很及时,就算是如今的年代也应当考虑这些问题。

广州和上海在如今的时代都是两座繁华的城市,但是他们所处的位置十分靠近边远地区,所以倘若再次面对对抗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受到攻击,这样的缺点没有办法用经济发展良好的优点来抵消。

这些城市在选择上的考虑都要和当时的新中国背景相结合,刚刚建国的时候,我们的海陆空三军当中的陆空实力非常薄弱,首都作为一国之代表必须选择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而考虑到这些因素以后,还有一个原因也是没有办法忽视的。重庆和上海在建国之初还有许多复杂的政治情况,这些政治情况都是难以被选择成为首都的原因。

北平!北京!

兜兜转转以后,党中央的目光看到了北京。北平改名北京以后大有和南京旗鼓相当的趋势。南京作为国民党政府的选择,北京的首都地位确定有一种告别过去迎接新生的意味,我们终于可以告别那些被资本主义剥削的时代,以北京为首都的新中国不会再被强权势力所抨击,这里是人民的天地。

选择北京绝对是一个英明之选,北京所处的位置堪称是咽喉要地,它所处的地形十分丰富,北边山地,南边平原。从中国自古就有的战术来说,北京是一个战略要地,不管是攻是守都十分方便。

再者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下,我们和北部的苏联关系十分要好,北京不似哈尔滨一般距离边境十分近,其中间隔一定距离能够有效地把双方之间的距离分开。这在党中央布置战略的时候十分方便,再者北京自身就有内海出口,但是又被两个半岛呈环抱式形状包裹,就算出现与上海和广州相似的情况也能够及时作出反应。

历史的选择

除地形考虑外,这里的群众基础也十分有优势。北京在确立为首都之前就是元明清三朝古都,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洗刷,首都的文化在认可和接受方面的意识十分高。这并不需要在后期考量文化宣传的功能。

这一点的考虑看似多余,但实际上却起到了纽带作用。首都确定以后,对于首都人民的素质要求和文化特色也有一定的考量,毕竟首都在日后必然会作为文化交流的聚集地,倘若考虑到日后交流的情况,对于市民自身的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只有达到一定的认可,才能为日后的各项工作做铺垫。

当然也有人会质疑当时北京的经济能力,认为它比较上海实在不足以相比较,但是选择首都并非是在一堆珍宝当中选择最闪亮的,它必须是最适合的选择。比起经济条件,首都城市是否能够负担得起对整个中国行政工作的调控功能。

地理位置被首要考虑的原因也就是在于此,我们对于北京的首要条件考虑的就是其具备的基本功能。多年过去,如今距离北京已经被确立为新中国首都的时间已经过去了72年,其中经历过的风风雨雨都证明着我们当初的选择是成功的,也是明智的。

在后期的发展当中,从北京发出来的各项政治文件也很好地被落实下去在经济建设当中的作用同样也发挥得十分不错,当然不管做出怎样的指示,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完成一件事情:缩小城市之间的差距,一切都是为了能够实现全国城市之间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