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晒出前央视主持人汪文华的照片,引起了一些老曲艺迷的极大感慨。从照片上看,早已过了花甲之年的汪文华虽然看起来还是很有精神,但也脸上爬满了皱纹,头发也花白,不再是当年人们印象中的那个主持节目时流露出一股利落劲儿,举手投足间精气神儿抖搂的汪文华了。

想当年,《曲苑杂坛》可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以曲艺、杂技为主,荟萃古今中外文化艺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综艺栏目。它创始于 1991年,至2011年停播为止,在屏幕上可是火了20年。观众们甚至用这样一幅对联赞誉《曲苑杂坛》:“曲苑杂坛良师益友人人爱看看不够;新声古韵美酒佳肴人人争夸夸不完”。

每到周末,只要听到电视里传来”相声、小品、魔术、杂技…….”的片头曲,许多人就会停下手头的事,围坐在电视机旁,用它带来的笑声,缓解一周来的疲劳。它的《绝活系列》、《洛桑学艺》,至今仍是曲艺中的经典,而且这个栏目还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使他们成为活跃在曲艺界的生力军。

作为主持人,汪文华的主持风格平和、亲切,总是带着充沛的精力,好像有用不完的能量。和现在一些女主持人不同,她并不太过注重自己的化妆,有时甚至不愿花时间去收拾头发,而是喜欢保持一种自然的状态。但只要一出镜,就精神十足,热情洋溢,从来没有让观众失望过。

汪文华原来是部队文工团的一名文艺兵,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被评书大师袁阔成收为弟子,并成为中国广播说唱团的一名演员。后来被央视看中,成了一名主持人。所以从小和曲艺结缘的汪文华有一个心愿,一定要让更多的人看上曲艺,喜欢上曲艺!

作为《曲苑杂坛》的制片人兼主持人,从节目的构思、编辑,到台词的编排,到最后的录制,这么多工序都是汪文华一个人亲力亲为。她总是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因为她感觉,自己写的台词,和节目比较贴切,比较到位,观众也比较容易接受,而观众也习惯了自己。

做节目时,汪文华总是喜欢站在观众的角度,琢磨观众的心理,倾听各方面的评价。台里有同志开玩笑说:“电视节目的鱼都让《曲苑杂坛》给捞了。”汪文华总是淡淡一笑地说:“《曲苑杂坛》的鱼,是从鱼苗就自己养,你们想吃鱼,也得自已养去!”

当时,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有三种类型:一是表演类,二是游戏娱乐类,三是益智类,并没有现在很火的真人秀类。作为20 世纪 90 年代央视的代表性栏目,《曲苑杂坛》和《综艺大观》以及《正大综艺》号称当年央视综艺节目的“三驾马车”。但是论及影响力,《曲苑杂坛》的江湖地位可不是另两个可以相比的。

二十世纪初,《综艺大观》正式”下岗”,《正大综艺》也经历了多次改版,更加偏向国际性和知识性,只有《曲苑杂坛》的生命力依然不减,不但不存在因为收视率低迷而遭遇淘汰的危机,反而在竞争激烈的央视一套周末黄金时段谋得一席之地,风头一点都不亚于当年的”后起之秀”《幸运 52》。

《曲苑杂坛》的成功,来自它的”内容为王”。《曲苑杂坛》的每一个节目,都是经过汪文华精心挑选、打磨的,每个节目都能作到雅俗共赏,让观众喜闻乐见,通过节目本身的魅力留住观众。

当时的汪文华,除了负责《曲苑杂坛》之外,还负责每天两次播出的《电视书场》栏目,忙得不可开交。她身兼主持人、导演、制片人三职,干的活比任何人都多,整天不是外出采访、组织节目,就是泡在机房里做后期,几乎没休过双休日,就连法定节假日也还继续在工作岗位上操劳。

一次,汪文华从观众来信中得知,安徽有一家人都会杂耍,他们家五岁的儿子既会打击乐,又会吹唢呐,很有特。汪文华认为这是个很有看点的节目,于是亲自去安徽联系这家人,并设计了一个节目《欢乐家庭》。没想到节目播出后特别火,观众来信赞扬说看到舞台上一家三口各显绝技,一个五岁的孩子既能玩打击乐,还会吹唢呐,这种让普通人参与到央视节目中的做法,真的是开了一个先河。要知道当时没有选秀节目,更没有真人秀,可以说汪文华和《曲苑杂坛》是最早对电视综艺节目进行改革的人,她开创了名牌栏目让观众成为表演主体的先河,实现了演员与观众、专业与业余并举的两条腿走路,影响极为深远。

很少有人知道,这么火的一个节目,当年的年预算仅有区区108万元。汪文华只得精打细算,用这不多的钱,为观众们奉献更多的生活乐趣。

马戏是一个很受欢迎的节目,而中央电视台的资料片库里,就躺着许多国外的马戏节目录像。于是汪文华决定在《曲苑杂坛》中开个马戏板块,把台里的这些资料片用上,同时也继续拍摄一些新的马戏节目,两者糅合着用。结果这个板块一播出就赢来了满堂叫好,观众们都说它弥补了中央台马戏的空白,促进繁荣了中国马戏。

在经费不够的情况下,汪文华为了拍摄我国在国际上获金奖的杂技节目,自费买了小摄像机去蒙特卡罗拍摄;为了采访国际上的一些魔术大师,她就天天守在人家门口,不知吃了多少方便面,克服了多少困难,终于采访请来了一些大师为中国观众进行表演。汪文华说,当时她兴奋得走路都是跳着走,虽然花了自己的钱也心甘情愿,因为她为观众奉献了能拍到的最好的节目。

“放驴小子”于小飞,就是汪文华在长春街边发现的。当时于小飞正在路边表演,汪文华发现他的基本功很扎实,口才也很好,是个可造之材,于是下决心推他。她为于小飞量身定做了五集系列小品,把于小飞接到北京排练,亲自录制了五集系列小品《放驴小子》,播出后又是火遍了大江南北。

可就在《曲苑杂坛》正红火时,汪文华也拿到了象征主持界最高荣誉的金话筒奖之时,曲艺界内部却传来了不同的声音。

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在出席一场级别很高的”曲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术研讨会时,针对当时的曲艺现状发表看法,对《曲苑杂坛》进行了”讨伐”,称该节目不伦不类,误人子弟。

姜昆在发言中说,《曲苑杂坛》作为传播者和某种意义上的开拓者,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有必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介绍给观众,而不是只追求收视率,过份挖掘曲艺中的娱乐性,忽视了曲艺的文化性,曲艺文化正朝着“小品文化”方向迈进,连相声都要艰难地靠着小品这棵大树,才能活下去。许多相声演员只能在小范围的民间表演中”混口饭吃”,相声已经岌岌可危,还有一些诸如潞安大鼓之类的传统曲艺节目,更是即将失传。

姜昆为什么要攻击《曲苑杂坛》呢?这是因为当时姜昆正在搞“网络相声”,还开办了一个网站,举办过网络相声大赛。这些动作,一度赢得了一片掌声。姜昆曾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表示:“事实证明,我搞网络相声大赛也还是在说相声,同样是在推动相声事业的发展。”

于是,姜昆找到汪文华,提出想上《曲苑杂坛》当嘉宾主持,汪文华对弘扬传统文化没意见,但却不喜欢姜昆这种私下搞小动作的作法,她直接拒绝了姜昆,表示如果想要上节目,就请姜昆自己向央视打报告。就这样,得罪了姜昆。

姜昆在曲艺界的地位不容置疑,做为首届央视春晚的主持人,和央视的关系也不错。但他在主持《正大综艺》时,主持的水平一直被观众诟病,所以如果正常打报告的话,央视不一定同意,到时传出来,自己的脸往哪搁?所以这件事就不了了之。

姜昆的相声水平是有,但他有一个弱点,就是不太会写能让老百姓喜爱的段子。今天的人们都知道他和郭德纲势同水火,也正是因为老郭已经取代了他相声界第一人的位置引起的。这些事就不展开说了,反正懂的人都懂。

汪文华得罪姜昆之后不久,《曲苑杂坛》便遭到了停播,这个陪伴观众走过20载的节目,就这样消失了。虽然不能说是姜昆搞的鬼,他也未必有这么大的能量,但他对《曲苑杂坛》的指责,也是这个节目停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主持的舞台退下来后,汪文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照顾公婆和十几岁的女儿身上。她说,公婆都是朴实的农村人,自己和公婆生活的十几年里从没红过脸,所以要尽可能地尽孝道,把他们的生活安排好。在做好这些之余,她有时去跑步,偶尔也游泳,但她仍然不喜欢社交,更不愿意出席那些无谓的应酬。

现在,汪文华早已退休,和王健宁结束了整整17年的两地分居,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她仍然保持着朴素的本性,希望她能够越活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