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记忆法

  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记忆。背诵课文要尽量运用意义记忆,既加强理解记忆。要反对不求甚解的死读书的学习方法。背诵一篇或一段文章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了解文章的层次,来龙去脉,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抓住一些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先分析、后综合,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得多了。背诵也要因文而法,如背诵议论文,可以从分析论点、论据、论证入手;背诵记叙文,可以从了解和掌握有关事实、记叙顺序入手。

  2.快速诵读法

  背诵是在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熟悉书面材料的结果。在初步理解文章后,要始而反复朗读,继而反复默读。只有熟读,才能加深理解,才能成诵。实验证明,持续性的缓慢阅读,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会使记忆信号中断;反之,读熟课文之后,逐步加快阅读速度,则可在大脑皮层形成连贯的信号刺激,从而强化记忆效果,提高背诵速度。

  3.提纲挈领法

  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文章的“纲”便是文章的脉络,而文章的脉络又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所以,背诵课文时,一定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顺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连绵不断。这样,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只要我们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边读边想,边想边背,背诵也就不太困难了。

  4.求同存异法

  某些诗文具有“重章复唱”的特点,各章(段)字句大体相同,因此,我们在背熟第一章(段)后,只要找出其余各章(段)不同的字句并记住它们就可以了。

  5·示范激励法

  一些功底深厚的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背诵之前,往往自己先在学生面前熟练而有表情地背诵一遍。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背诵信心无疑是有很大激励作用的。此外,由于人们的记忆力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在学生开始练习背诵之后,教师就要深入学生,一方面进行背诵指导,一方面及时发现背诵课文“千里马”,并让这些“千里马”在全班同学面前作示范背诵,这样做,对于增加其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背诵信心,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6.关联词提示法

  并联词不但能体现复句关系和句群关系,而且也能体现议论文的内在联系,有人说,关联词是议论文的语言轨迹。因此,及时把握关联词这个“语言轨迹”,对背诵议论文是有很大帮助的。例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文中有这么一段:“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使举国之少年而查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这段文字中含关联词“……而……使……则……使……则……故……而……”其中第一句中的“而”连接两个分句,表并列关系;第二句中的“使……则……使……则”构成两对关联词,分别表示假设关系;第三句中的“故”连接上下两个句子,表因果关系;“而”连接两个分句,表并列关系。我们只要把握住这些关联词,弄清它们表示的关系,边想边背,句句衔接,环环紧扣,背诵这段文字也就不大困难了。

  7.辞格勾连法

  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课文皆为名家名篇,而名家名篇在修辞格的运用上自有独到之处。因此,从背诵课文所用的修辞格入手,采用上勾下连的方式,往往可以收到意料不到的背诵效果。例如,背诵课文《口技》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先用排比句式“百千……百千……百千……声……声……声”,接着用“顶针”句式“人……手,手……指……人……口,口……舌……”生动地描写了发生火灾时人们惊恐万状的忙乱场面。所以,我们只要按照作者所用的这种修辞格的句式特点逐句对照,上勾下连,背诵这段文字同样是不太困难的。

  8.听录音背诵法

  生理学家认为,让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记忆,要比单用视觉和听觉,提高记忆效果30%—40%,这种记忆方法,人们称为“协同记忆法”。根据这一理论,在练习背诵时,可适当播放课文录音,使学生边读课文,边听录音,从而形成记忆信息的双向刺激,以强化记忆效果。

  9.趣味背诵法

  在学生练习背诵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记忆,消除持续背诵造成的单调感、疲劳感,依据“寓教于乐”的原则,无妨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①“对歌”式背诵法。即摹仿山区或某些兄弟民族“对歌”的方式,由甲、乙两个学生每人一句,轮流背诵;②“接力赛”式背诵法,即摹仿体育运动中接力赛跑的方式,由三个学生每人一句,上递下接,循环往复;③“叠罗汉”式背诵法,即摹仿杂技演员“叠罗汉”的方式由第一人背诵第一句,第二人接背二、三句,以下依次每人递增一句,连续不断,直到背完为止。以上方法不但趣味性强,而且参与面广,并能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不妨一试。

  10.分层背诵法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分层背诵法,就是先理解背诵部分的总的意思,然后把它分为几个层次,归纳概括出每层的意思,了解层与层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思路理清,将各层的意思连贯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反复诵读几遍,就能较快地背诵下来。这种方法适合于背诵段落或篇幅不长的课文。比如《为学》这篇课文,首先要注意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找出联系。全文可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大段,提出全文的观点:人求学确实有难易之别,但只要努力去学,就能变难为易。要记住这一段,一是要理清它的主要观点,二是要理清由一般事物到具体事物的推理过程,三是要抓住对照的写作特点。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为第二大段,是用“僧之南海”的事例证明上述观点。第二自然段头一句是第一层,交待地点、人物;第六自然段是第三层,交待结果;中间贫富二僧的两次对话是第二层。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大段,总结全文,勉励晚辈应向贫僧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前一句承上文而引出后一句;后一句顺着上文而来反问点明题旨。经过这样梳理一番,再反复读几遍,就很容易背诵了。

  11,辅助背诵法

  指利用某些起指示作用的语文标志帮助记诵。比如,《诗经》二首的《伐檀》、《硕鼠》,都运用了重章迭句、反复咏唱的形式,每章只在韵脚处换了几个字,其余字句不变,所以,只要背过一章和换韵的那几个字,文章就都会背诵了。《庖丁解牛》一文,可利用词组熟诵课文:目皆全牛——目无全牛——神遇全牛——游刃有余——技经肯綮——批郄导款——目不转睛——踌躇满志。屈原的《涉江》诗,可利用“涉”的路线,理清脉络:抒理想——渡潇湘——上沅水——入溆蒲——忆历史——写“乱”章。诸如课文线索、情节发展、人物顺序、逻辑轨迹、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空间方位、领头字句等等,都可作为背诵的标志和助手。这就好比旅游,有了向导或导游图,游览得既快又好,心旷神怡。

  12.整体背诵

  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一遍又一遍地、从头到尾地进行记诵。优点是脉络连贯、加深理解。缺点是内容太多,容易疲劳。

  13.整分背诵

  顾名思义就是整体背诵和分层背诵的有机结合。优点是取其整体背诵和分层背诵的利而去其弊,扬长而避短,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背诵较长的诗文,常常是最前面的部分容易记住,即心理学上说的“初始效应”;中间部分则往往记不住,即心理学上说的“中远效应”。因此,运用此法时要强化“中远效应”,增加复习率,形成强刺激。

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 24

1、认真备课。(因材施教)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必须根据新大纲要求,根据学生实际,细读文本,在教学中自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品赏文本,进而接纳和传承古代先哲的思想。长此以往,学生的古诗文语感就会得到培养。

2、疏通文意。(解字词,析诗句)

在疏通文意方面,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精讲”的教法,看似抓住了古诗文教学的根本,实质上是忽视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大大伤害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热情。教学中,应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会翻译的词、句,组内解决不了的提请全班同学或老师。教师可以设计“讲故事、做表演”等形式来检查学生到底读懂了没有。这样,课堂就极具生动、极具创新了。

3、重视诵读和积累。(诵诗句)

“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诵读的形式方法很多。可以笑着读,呼喊着读,也可以摇头晃脑的读;可以自由读、齐声读,也可以个别展读;可以共性赏读,亦可个性品读。总之让学生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鉴赏、读中熏陶。

积累是古诗文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靠培养语感,积累词汇,尤其是诗词的积累。有效积累途径不是死记硬背,去背字典,做专题词汇练习,而是让学生在活的语境中把握那些熟悉的字的陌生的意义。

4、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更多古诗词教学方法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古典诗词教学栏目。

5、拓展学习方式,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整体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又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主要应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一是帮助学生确定探究的问题。如“诗的意象与诗的情感主旨”、“诗词中的联想和想象”、“诗人的风格与诗词的主题”、“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这些问题应该分为更具体更小的问题,以便于学生的学习。二是从资料的来源、搜集、取舍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三是组织和指导学生把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

总之,古诗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话的过程之中,诵读,联想,感悟,赏析,评价,探究,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只有这样,古诗词的教学才抓住了根本。

如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

古诗词是我国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是用文言形式写成的文章,是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古诗词,对于了解、传承我国古代文化,对于学好现代汉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中学语文教材入选了相当分量的古诗词:高中教材突破1/3,初中(苏教版)教材有古诗词70多首。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逐句串讲,为了应付高考考查默写题,只要求学生能熟读背诵即可,有“读”没“写”;二是简单的“读”加“写”,表现形式是先“读”后“写”, 重“读” 轻“写”。其实,“读” 包括在读中悟意、在读中积累、在读中体情、在读中升格等,是写的基础;“写”是在反复诵读,感知、感受诗美的基础上,或发挥想象,把诗歌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或让学生熟练掌握古诗阅读鉴赏题各类题型的解题步骤与方法,做到解一题,会一法;学一类,通一片。学生经过长期的、系统的古诗阅读鉴赏读写相结合的训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才有可能在高考古诗阅读鉴赏题中从容应对,拿到高分。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有“读”“写”结合,才能实现文道统一的目标,如果“读”“写”分离,就会失去了古诗词教学的真味。

如何解决读写分离的现象?笔者认为应立足于“读”的教学,结合“写”的要求,古诗词教学的味道才纯正,才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读”“写”有效结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诵读

综观古人习文,诵读为第一要义。诵读古诗词有助于学生欣赏古诗词的优美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染。古诗词教学中,如果少了朗朗书声,那么教师就成了扼杀语文教学生命的刽子手。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优秀古诗词,是经过千年积淀仍然熠熠生辉的精华文化,这些名篇都是培养、训练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很好例子,值得我们认真的欣赏品味。古诗词鉴赏起始阶段,教给赏读的方法尤为重要,这也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古诗词,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如:诗歌的节奏与句式有密切关系,一般四字句是两拍(“二二”式),五字句是三拍(“二、二、一”式),七字句是四拍(“二、二、二、一”式),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秦风•无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但划分节奏不可以只看句式,还要联系意义的表达,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两句诵读的节奏就应该是“二、一、二”式;“念/去去/千里/烟波”(柳永《雨霖铃》)的节奏就应该是“一、二、二、二”式。这种情况在词里更多。关于押韵,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不同韵脚对内容的影响,要体会不同韵脚的美感效应,如李商隐的《锦瑟》中押“弦、年、娟、烟、然”等字的“n”韵,显出迷惘、悠远、深沉,传达出梦幻般氛围。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使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把诗歌的感情读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二、赏读

新课标教材明确提出:“鉴赏诗歌应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可见,赏读可以使古诗词教学呈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第一,在赏读中悟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中,有读通、读顺古诗词的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明白了行文的大意,为文本的进一步研读奠定了基础。我们可爱的学生在语文练笔里描绘出这一过程的感受:诗歌读第一遍,大概知其旨意;读第二遍,初知文意,觉得古人有些味道;再经语文老师精心点化,便迫不及待的读个痛快!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平淡质朴的语言中,学生感受到了诗人辞官归隐后清闲的田园生活和愉快心情,感受到陶渊明高尚的隐士情怀。又如读古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在个性鲜明的人物对话中,感受到了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感受到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第二,在赏读中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诵读,非常有助于学生积累。积累,可是收获语文味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诵读中积累了经典言语,积累了文言语感,沉淀了文化智慧,积累了人文情怀,积淀了语文底蕴。一般情况下,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不经意之间,撒手课本,也能读得有滋有味,达到背诵积累的目的了。厚积而薄发,我们确信,在学生习作中呈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偶尔引经据典、诗词名句的巧妙运用,就是在诵读中培养出来的语感,积累出来的语文味道。

第三,在赏读中体情。语文课的朗朗书声,呈现出来的美感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对人类美好情感的体悟。读《卫风••氓》,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了主人公的恋爱的幸福、婚变的痛苦及决绝的坚强,不久读出了人类丰富的情愫吗?读李白的《行路难》,在诗情的跌宕起伏中,感受到了失望与希望,不也读懂了诗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内心的苦闷与感情的激荡么?不也感受到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与憧憬么?读《赤壁赋》,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淡淡的消极、满腔的悲愤、积极入世的达观等情愫…学生在赏读中体悟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古贤人交流,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第四,在赏读中升格。这里的“格”,是人格的“格”。语文教学有着教化无痕、熏陶感染的育人功效。学生在朗朗读书中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感染,丰富了心灵世界,提升了做人的品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走进经典名家,走进文本的心脏,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是充满语文味课堂的骄傲。读《离骚》受到屈原精神的感染,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理的决心和毅力;读《与朱元思书》,受到自然山水的濡染,激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语文课,读读赏赏,在赏读中陶冶了身心,在赏读中积淀了古国文化底蕴,在赏读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操,提升了语文素养和做人的品味。

三、发挥想象,把诗歌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

古诗词教学的读写结合中的写不同于一般的作文,它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读,是读上的延伸,是阅读成果的表达,是阅读过程当中产生的观点、思想感情的表达。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经过诵读、赏读两个步骤,初步学会了从诗歌的语言、意象入手赏析诗歌,反复感知、感受诗美。如果仅停留在对文本的了解上,学生容易失去进一步鉴赏诗歌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拥有一个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写的内容丰富多彩,因文而异,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结合形式:

艺术改写,锤炼语言——如教《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任选诗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诗节或片段,动笔成段或成故事,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演绎诗歌的情感。如教《邶风•静女》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原诗基础上加以创新,把《邶风•静女》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然后发表在班级博客上,全班一起分享几十个不同版本的爱情故事,有至纯唯美的爱情故事,也有故事新编搞笑版的爱情故事。

微型话题,多角探究——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提炼出“自由探究”的小话题:美在动静结合,美在选词炼句,美在语言的音乐美,美在侧面烘托,美在视点变化。。。。。。如教《旅夜抒怀》,提炼出“自由探究”的小话题:从诗人的内心独白的角度写,从电影镜头的角度写,从舞台布景的角度写,从对诗人说话的角度写。。。。。。

课内鉴赏和课外探究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诗歌的感受逐渐上升和强化,对诗意的理解会由浅入深,由初步感知到深层领悟,继而对诗的语言、意象产生自己主观的、个性化的审美认识,或由联想和想象获得的诗的情趣而产生愉悦感,同时也容易逐步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四、以教材为例子,训练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从2002年开始,高考古诗阅读鉴赏题,对考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古诗素养与答题能力,教师必须利用好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优秀古诗词,这些经过千年积淀仍然熠熠生辉的精华文化,都是培养、训练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很好例子,值得我们认真的欣赏品味。正如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古诗词教学中做到读写相结合,有目的、有针对性、系统地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学会了例文,才有可能指导类似文本的阅读与鉴赏。

笔者曾参加过高考语文评卷工作,从中了解到,许多考生能大概弄懂诗歌的大意,但还是拿不到高分,主要是准确表述这个环节出问题。很多考生在对重要内容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答案时,不能做到通顺、合逻辑,缺少表述语,所以,考生要想在古诗阅读鉴赏题上拿到好成绩,提高正确答题的命中率,就要在平时古诗词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把高考考纲中有关古诗阅读鉴赏的考点有机渗透到古诗词教学中去,把常见的古诗阅读鉴赏题型的考查方式,思考角度,答题步骤,答题相关术语等内容有机渗透到古诗词教学中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步骤与方法,做到解一题,会一法;学一类,通一片,所谓触类旁通也。但仅仅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然后口头表达,这样做训练效果是要打折扣的,必须要求学生把思考的东西形成文字表述,不能懒于动手,多练多总结,才能提高准确表述的能力。引领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提升能力,学生光说不练只能是假把式。学生经过长期的、系统的古诗阅读鉴赏读写相结合的训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才有可能在高考古诗阅读鉴赏题中从容应对,拿到高分。

如教《归园田居》时,由于诗歌内容比较浅易,学生经过诵读后基本都理解诗歌内容了,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训练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上。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句,我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尘网”比喻什么东西,这个比喻有什么好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尘网比喻官场生活,把官场生活比作尘网,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极端厌恶之情)二是“误”字用得很妙,请简要分析。(明确:入仕做官,非诗人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这些问题的设置,既引导学生深入去理解诗人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又考查了高考古诗阅读鉴赏题中的考查热点: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与炼字题型。我要求学生当堂把答案写在作业本上,8分钟内完成这两个问题的答卷。然后用多媒体投影部分同学的答案,按照表现手法的运用与炼字型的答题要求进行集体评讲。在古诗词教学读写相结合中,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又训练了阅读鉴赏诗歌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课文虽然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载体,但其主要方面还是阅读。因此,读写结合点的确定应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置,还应该与高考古诗阅读鉴赏题中的考查热点题型一致,这样就能相得益彰,发挥整体效益。另外,每课设置古诗阅读鉴赏题题型不能太多,要大胆取舍,争取每课让学生学有所得。如教《声声慢》,我重点对学生进行“运用叠词有什么好处”的考查;如教《京口北固亭怀古》,我重点对学生进行“运用典故有什么好处”的考查;如教《归园田居》时,我重点对学生进行 “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写景有什么好处”的考查等。

读与写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又是一对孪生姊妹,正是因为这种关系,才有了读与写的结合。但应该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她们不能闹矛盾。一是写不能影响读,而应该为了更好地读,以写促读。二是应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古诗词教学的读写结合为每一位学生探索出了一条学习语文的有效之路,因为它直接触及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日积月累长期训练,必有成效;读写结合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一条教学的桥梁,老师们精心施教,尽显才华,必得硕果。总之,读写结合是古诗词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我们唯有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思想。“大道至简”。简单教语文,实在是不简单,需要我们下力气进行不懈的探索。

上初中后,除考试以外就不怎么写作文了,应该怎样提高作文水平?望有经验者回答,效果尽量可以立竿见影,

高考作文如何有文采

古人云:“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有文采的句子和语段,就像“玉”和“珠”,能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辉。

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说:“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语言的文采就是考试作文的空气。在考试作文中,如果没有好的语言支撑,再好的主题也难以存在,再好的中心也难以表现,再好的情感也难以寄托,整篇文章难以升华。如果要想让阅卷老师一看到这种语言,心中就感到暖洋洋的。心情舒畅起来,那么就必须使用有文采的语言。

怎样才能在考试作文中以富有文采的语言让阅卷老师为之陶醉呢 就要学会使用语言形象化的各种修辞手法,掌握使语言活泼化的变换句式的技巧,恰当地化用古诗词。

一、善用修辞

善于恰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这是一种使考试作文语言有文采的好方法。修辞是考试作文的神水,如能将这些神水恰当地洒在考试作文上,就可点石成金,可使文章生动形象,能平添文章的色彩与气势。

(一)对偶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辞格叫做对偶。

对偶,从内容上看,凝炼集中,概括力强;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因为对偶音韵上的抑扬顿挫,上下联的和谐应对,所以诵读时表现出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感。

例1.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已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粮,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的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吗

例2.临高远眺,思潮如流,良辰美景,总看不够。朝看晨鸟啼柳绿,夕看晚霞染山红;晴看日丽天高远,雨看船行水迷蒙;春看雏燕吻桃红,夏看荷风剪莲舟,秋看风凉月如钩,冬看雪白洁如玉。

(二)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这种辞格叫做排比。

排比能构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语势得到加强,感情得到加深。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充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1.三国往事依旧,昔日覆辙岂能重蹈。是谁让一代枭雄董卓含恨离世 是他那最信任的义子吕布;是谁偷换了曹太公墙上的那些金砖 是他最宠爱的小儿阿瞒;是谁捧着张飞的头奔向敌营 是他亲自挑选的副将。往事蹉跎,不堪回首,在历史的天平上,他们都为亲密的感情所欺弄,所扼杀;在理性的尺度上,他们显得是那么渺小、那么无知。

例2.请凝视长江,你会忘掉失落,拥有新鲜的血液;请凝视大海,你会忘掉酸楚,拥有宽广的胸怀;请凝视高山,你会忘掉悲伤,拥有高大的形象;请凝视远方,你会觉得所有的挫折和痛苦都不值一提,你就会拥有世界,拥有温暖的阳光。

(三)比喻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叫做比喻。

运用比喻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比喻用在叙事抒情的文段中,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人物或事物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比喻用在议论性的文段中,用来说明事理,使事理深入浅出。运用比喻,行文就有如行云流水,有如微风吹拂水面,波光粼粼,作文就有意蕴而不显得平淡。

例1.如梦如烟的往事,洋溢着芬芳。童年是一首馨香的乐曲,伴我快快乐乐地生活;少年是一首清纯的乐曲,随我无忧无虑地成长;青春是一首蓬勃的乐曲,让我自由自在地飞翔。

例2.自信是贵如油的春雨,浇灌着理想那株饱经沧桑的芽儿;自信是直抵沧海的云帆,灌满了沉着与冷静的风;自信是黑夜里的星河,缀满了路途中的浩瀚天空。

例3.理想是前进的航标,实干是扬帆的航船;没有航标,航船就会触礁沉没;有了航标,没有航船也达不到目的。想盖大楼,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想要流长,必须有不竭的源泉;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必须有把理想变成实干的精神。

(四)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也叫对照。

运用对比来描写,事物的特征更突出;运用对比来抒情,感情更鲜明;运用对比来议论,是非更分明。

例1.你不似灰蒙蒙的春雨,你缺少那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轻巧和缠绵;你不似疏疏朗朗的秋雨,你没有那种“雨打梧桐响清秋”的冷凄;你不似那霏霏连绵的梅雨,整日整日地滴答个不停,叫人感到窒息和气闷;你不似那令人心烦的毛毛雨,像帘子似的老是挂在窗前,把一切美好的景物全给遮没……你是独具个性啊。夏雨!哗哗哗……哗哗哗……“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像激雷炸塌了天河,瓢泼而下,滂沱而下,呼啸着,飞腾而下!夏雨——你这落拓不羁、振奋昂扬的雨啊!夏雨——你这开朗奔放、活泼豪爽的侠客啊!

例2.微笑造就成功,哭泣只会堕落。微笑是什么呢 是千年老窖,开启时酒香万里:微笑是烈火,在燃烧时无限耀眼:微笑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哭泣则与之有天壤之别,它不如美酒愈陈愈香,而是荔枝瞬间美艳;它是一颗孤独的心,加上了冰冷剑,本身的无助变成了退缩。微笑迎来了春风,获得了甘泉,而哭泣只会错过星星,错过月亮,错过满园春光。

例3.试想,从古至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授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后来刘邦的强兵壮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上了亡国之途。

(五)引用

写作时借用别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的修辞手法就是引用。

引用能使表达言简意赅,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而增强表达效果。引用可以充实内容,突出主题,锦上添花。

例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的色彩,瑰丽、灿烂。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的形象,清新、明丽。

“浅深春色几枝含,翠影红香半欲酣”,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是美好、馨香的。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还是自由、灵动的。

例2.自信使鉴湖女侠秋瑾具有“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豪迈;自信使“忍”的斗士鲁迅具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执著;自信使一代伟人具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

例3.小楼之夜,推开小窗,遥望莽莽天穹下眨眼的繁星,如钩的新月:领略“天街夜色凉如水”的韵味,体味“月移花影上阑干”的意境,让人琢磨不透这天造地设的“绿叶婆娑”“香风弄影”。偶有和风细雨,风摇翠竹,雨打芭蕉,淅淅沥沥,缠缠绵绵,像羽片撩拨我的心弦。

(六)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这种修辞手法叫拟人。

拟人便于表达爱憎感情,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增强人们对它的厌恶感,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例1.那桃花一树树,一片片,无边无垠,是花的天空,花的海洋。白色的,是蓝天上飘浮的云彩,是草原上游动的羊群:粉色的,是怀春少女含羞的面颊,是初生婴儿绽开的笑靥:红色的,是闪烁跳跃的火焰,是朝阳映红的彩霞。他们抢在绿叶之前挥出了头,你挤着我,我拥着你,嘻嘻哈哈,热热闹闹,争着向人们诉说春的故事,争着向人们展示春的风采。

例2.当春天悄悄地来到人间,城市也换上新装,嫩绿的柳芽,嫩黄的迎春,释放出她们积蓄一冬的力量;诉说着她们对春的渴盼。你看她伸展开腰身,招展起手臂,似乎笑着、喊着,向人们报告春的来临。

(七)顶真

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首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格叫顶真,也叫联珠。

顶真,用来议事说理,周密谨严;用来状物叙事。条理清晰;用来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例1.越穷越不买书,越不买书越没文化,越没文化越不读书,越不读书越穷。

例2.严志和一见了土地,土地上的河流,河流两岸阴湿的涯田,涯田上青枝绿叶的芦苇,心上就漾着喜气。

例3.我们被大自然所震撼,震撼于山峰的雄奇、原野的广袤;我们被大自然所感动,感动于溪流的欢畅、海洋的深沉。我们深思,为朝晖夕阴的变幻,寒来暑往的推移;我们遐想,为花开花落的缤纷,鸟语虫鸣的动听。

(八)其它的修辞手法

例如设问、反问、夸张、层递等。如能恰当使用,也可以使考试作文增色不少。

二、灵活运用句式

灵活运用句式可以避免一篇文章一个腔调,枯燥乏味。善于选择句式,变换句式,可以有效地添加文采,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不同的句式具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作用,不同的效果。在考试作文中如能灵活地运用各种句式,那么怎能不让你的文章拖曳多姿,熠熠生辉呢?

在考试作文中,灵活运用句式的方法很多,这里暂介绍三种。

(一)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例如原句:人们常常称赞成功者是英雄,而很少想到失败者。其实,称赞他们,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忍不拔的意志,他们顽强进取的精神令人感动。一个失败者如果有与成功者同样的意志和精神,他就值得歌颂,他就是英雄。

改句:人们常常称赞成功者是英雄,很少想到失败者。其实,称赞他们,不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吗 不正是他们顽强进取的精神令人感动吗 一个失败者如果有与成功者同样的意志和精神,难道他不值得歌颂吗 难道他不是英雄吗

(二)使用反面假设句

例如:在这类问题上出差错,诸葛亮并非第一次。赤壁大战后,他明知关羽与曹操有知遇之恩,曹操若经华容道,关羽必然放他过去,但他在关羽一番慷慨陈辞,立下军令状之后,就“留这人情”让他移兵拦守。结果,关羽果然让曹操逃之夭夭。假如当初诸葛亮不留人情,而是派其他可靠的将领去拦守华容道,那么,曹操可能会被擒拿;又假如从那次吸取教训,这一次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剧。而事实恰恰相反,诸葛亮并未从第一次失策中吸取教训,而是在重蹈覆辙后,才“深恨自己之不明”,流涕斩了马谡。可是,这只能是明乎法而己,对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的实现,都无可奈何了。可见,与其执法如山在后,还不如任人惟贤在前。

(三)使用整句论述

例如:那些惊天地,泣鬼神,叱咤风云的千千万万的英雄,是“中国的脊梁”。公而忘私,勤勤恳恳,苦干实干的人也同样应该列入这千千万万之内。无论是十年辛苦终于培育成高产杂交水稻的袁隆平,还是顽强拼搏,在世界体坛上为国争光的田径运动员王军霞;无论是英勇无畏,坚决同不良之风作斗争的饭店职员陈爱武,还是兢兢业业,把爱献给每一位旅客的汽车售票员李素丽,他们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行为令人起敬,欣然景慕。他们不也堪称“中国的脊梁”吗

三、化用古诗词

这是一种不直接引用诗词的方法,相当于“暗引”。在诗词的引用中,暗引是将原来句子化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属于引用的高级形式。

把古诗词化用到考试作文中,能营造优美的意境,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给阅卷老师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很好地显示你深厚的文学功底,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例1:我看见一个狂人正倚剑高歌。对长安有如火的相思,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于是他选择在痛苦中咽断箫声,关天下千古登临之口:他选择在悲寂中立于清冥长天之际,痛饮四万八千个日月。他受尽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长恨,但他的选择让他名垂青史,让后人为之赞叹!他就李白。

例2:还记得那支梅吗?凌霜傲立,却引得群英嫉妒,她不怨;同样是她,即使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她也不恨。因为她的骨子里流着一股血。透着一种精神;因为有一团火在芳香中燃烧,那是她的全部啊!是的,她用她的全部啊!是的,她用她的全部在诠释着一如既往的香味——因为执着。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有关书籍

一、运用识字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

1、利用每日五分钟随意翻字典,找规律,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我们知道,汉字中的字大部分都是形声字,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将对学生提高识字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教给学生方法,当翻到这一页的时候,首先找到本页中的基本字,然后看给这个基本字加的偏旁的字有哪些。如果这一页的字没有规律,就找我们已经认识的字,对识记过的字加以巩固;其次,采用比赛的方法看学生在短时间内谁认识的字最多。比赛可以是男女同学比赛,可以是四人小组合作比赛,还可以是同桌互相比赛,形式多样,不枯燥,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

2、让字典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学会音序和部首查字典后,要尽可能在学生预习课文的过程中自己查字典组词。一个字的音序,音节,结构,部首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去掉依赖的心理,每课的生字要提倡学生通过自己查字典给生字组词。查字典组词要在预习课文时完成,所查的词语要写到书上,教给学生书写的方法,要做到干净整洁。音序写到生字音节的上面,组词写到生字的下面。组词时,鼓励学生要尽可能写自己会写的字,难写的字要看这个字的特点,根据特点记住字以后再写。这个查字典将作为预习中的重点来完成,必要时要有记录,并在博客中总结。

3、在读书中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有好多学生现在已经有了读书的兴趣。读书是提高学生识字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给家长讲读故事的方法识字,要由原来的被动读书转变为主动读书,在读讲故事中提高这些学生的识字能力和学习的自信心。

4、在诵读古诗经典中识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阶段的学生要诵读75篇古诗文,计划到每一周背诵一首古诗。为了提高学生背诵能力,可提倡学生通过多读来加强记忆,在读中提高识字能力。计划每日晨读时读三首古诗,一周十五首,每月这十五首第一周和第二周熟读,第三周巩固,第四周背诵。依此类推,照这个计划一个学期下来能熟读会五十首古诗。这期间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再改变。

5、勤于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识字能力。教育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养成留意观察的好习惯。生活中的字无处不在。商标认字,标语认字,商店饭店等识字,学校楼道内外墙壁上的字认记,楼道内的小故事鼓励学生自己利用下课的时间去读一读,难度大的,可以是几个人在一起朗读。

二、重视书写,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1、每次在写字的时候要记住写字的“三个一”,一笔一画写字要让学生做到根深蒂固。在写字的时候,可采用数字加减法写字。方法是:老师写字,首先学生说这个字的笔顺,写完之后,把这个字总共的笔画数写到格的右下角;其次,学生说这个字的音节,音序,音序写到音节的右边;第三,学生说出这个字部首是什么,部首的笔画数是多少,加上出去部首的笔画数,就等于这个字总共的笔画数。除去部首的笔画数可以用总的笔画数减去部首的笔画数一眼看到后说出来;第四,学生给生字组词,要选择学生会写的词来写。部首要用红笔标出。这种方法既要为学生的查字典奠定基础;也要为今后的测试中查字典这类型的题奠定基础,做到心中有数。在说的时候,形式要多样,避免就有几个人说,大部分听的现象。等到熟练之后,要尽可能给学困生机会,让他们说的过程中掌握这个字的音序,结构,提高写字能力。

2、教给学生做笔记的方法,在做笔记的时候同样要做到书写认真。重视语文导学案中做题时的书写。语文导学案有的学生不重视书写,以为做起就行。在检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书写不认真的字,也要标出来让学生重新写,包括拼音在内。

3、要让学生知道书写的态度决定着做题的效率,决定这做题的正确性,宁可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写一遍,不可马马虎虎反反复复写十遍,错题都是由于书写不认真,毛毛躁躁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带来的,结果适得其反。

学习诗词应该怎么学起?

不是解答,而只是我自己的一些实际情况和体会。

我是从阅读开始的,多年来读过不少诗词,但是并未通读、精读过《唐诗三百首》或某一本诗集。而且,虽然读过不少诗词,但自己仍然不会写作。开始学习写作时,老师是让我读的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很好,虽然只选讲了一百多首诗,但有讲解、有评论、有分析对比、还有关于诗律的介绍;可惜的是,这本书可能不太容易买到。另外,我常用的工具书是王昕若的《诗词格律手册》,知识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只有5元,但全面介绍了诗词格律,包括音韵,每部分都有若干例子。

因此,我的体会是:

1、诗词格律要花一定时间来学。阅读可以辅助,但不能代替格律学习。其实,格律知识并没有太多,应该是容易掌握的。如果连格律都不肯花时间去学,那就根本谈不上诗词写作,写出来的充其量不过顺口溜而已。

2、广泛阅读是不可缺少的。格律学习同样不能取代阅读。有了阅读的基础,才知道如何下笔;正如学习了英语语法,还要学习课文和对话一样。没有广泛阅读的功夫,只是凭借着所谓“气势”、“深情”去写作,那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3、开始时,阅读,包括背诵100篇左右大约是必需的,当然多多益善。至于阅读时还要注意什么,我觉得读懂、读熟就可以了。

4、总之,作为学习写诗的开始,格律知识和一定数量的阅读是必要的,当然还有多练习。进一步则是更多的知识学习和各人的性格、爱好、经历、积累等等,这就没有一定之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