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钟读完,唐朝诗人的“朋友圈”,背下来,以后就是文化人

在前两期内容里,我们讲了唐代诗人的“朋友圈”,以及诗人与诗人之间的恩怨纠葛,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

关于唐诗,一定要记住两个人,一个是张若虚,他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之美誉,被称为“唐诗开山之作”;另一个人就是王勃,他的《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

而唐代诗人之间的关系,盛唐基本可以围绕张说、张九龄展开,中晚唐时期,可以关注裴度、令狐楚,那些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和他们有关联。

今天我们继续讲“北宋”诗坛那些事,厘清诗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更好地消化诗词。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12月,赵匡胤攻破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的七夕,李煜在写下《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后,谢绝一生,伴随他的去世,北宋诗坛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而北宋诗人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梅尧臣,他反对西昆体,主张写实,作品平淡有力,一改前朝诗风,被誉为宋诗的“开山鼻祖”。

而梅尧臣与欧阳修交好,但提携梅尧臣的却是钱惟演,所以北宋前期诗人间的恩怨,可以围绕钱惟演展开。

当时,钱惟演依附权相丁谓,想要扳倒寇准寇老西,但是丁谓势败后,钱惟演亦开始倒戈,反攻丁谓,所以和丁谓一起,留下了奸臣的恶名。

寇准在诗词上水平不算突出,但也有佳作,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最重要的是,寇准歧视江南学子,所以一度打压晏殊,没给过什么好脸色看。但是,北宋诗坛,最终还是成为了晏殊的天下,之后北宋诗人间的所有恩怨,几乎都和他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

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政治上,晏殊都可谓是北宋的“大拿”,范仲淹、王安石皆出于他的门下,欧阳修受过晏殊的栽培和提点,而宰相张知白则是晏殊的“知遇之人”,就是因为张知白的推荐,晏殊的才华才得到真宗的重视。

可以说,晏殊在北宋前期的势力,以及在文坛的分量,都是举足轻重的。比如梅尧臣、张先、宋祁、邵亢、傅尧俞等都是晏殊的朋友,后来的宰相王珪、天文学家苏颂,皆是晏殊的幕僚。

晏殊的第七子晏几道,也是北宋重要的词人。

但北宋文坛内在的恩怨,一定是围绕王安石展开的,因为变法,促进的新旧党争,对整个宋朝、乃至后世的影响都颇大。

欧阳修升官后,与范仲淹一起搞革新,并未真正成功,所以王安石上台后,继续大刀阔斧地变法,这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当属苏轼。

因苏轼的父亲苏洵,向来与王安石不合,甚至王安石母亲病逝时,苏洵不但没有去凭吊,还写了《辨奸论》来暗讽王安石与其背后的支持者。

待苏轼升官后,也与王安石政见不合,曾上书抨击王安石的“青苗法”,因此得到王安石的排挤。无奈之下,苏轼主动申请调离京师,去往杭州任职通判。

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还有司马光,所以苏轼和司马光被认为是旧党“同伙”。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王安石下野后,受他提拔过的舒亶伙同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等,开始搜集苏轼的诗词,并从中找到苏轼“忤逆”的证据,制造了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

其实受过王安石恩惠的沈括,早期就曾上表讨伐过苏轼。

“乌台诗案”爆发后,苏轼锒铛入狱,罗织的罪名为: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最重要的是对皇帝不忠。

所以神宗欲处死苏轼,“乌台诗案”牵连之广,堪称北宋之最。当时苏轼的胞弟苏辙,为救苏轼四方奔走,李之仪的妻子当街挂牌,为苏轼鸣冤,而尚未与苏轼见过面的黄庭坚,本身也受牵连,但仍仗义执言,为苏轼抱不平。

最终,王安石谏言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才逃过一劫,之后被发配黄州任团练副使,也就是在那里,苏轼完成了诗词的大转变,为“宋朝第一词人”奠定了基础。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复相,新党遭到严重打压,苏轼也终于迎来了曙光。

在去往汝州赴任的路上,苏轼去看望了王安石,一笑泯恩仇,约定好了将来一起归隐养老,遗憾的是次年王安石就病逝了。在同一年,司马光也故去了。

当时的苏东坡很穷,且失去了与朝云所生的幼子,心灰意冷之下,留在了常州,没有去汝州赴任。4年后,杭州大旱,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第二次来到杭州,并在那里留下了不朽的功绩。

在这期间,苏轼提拔了秦观、与黄庭坚,皆身居要职。

但是没过多久,高太后就去世了,哲宗掌权后,章惇为相,重新启用新党,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人一同被贬,最惨的当属苏轼,在62岁的时候被一叶小舟送到了海南岛,即当时的儋州。

公元1101年,苏东坡在北归的途中逝世,终年65岁。伴随着苏轼的离去,北宋王朝逐渐衰落,宋徽宗赵佶登基后,战事频起,方腊和梁山好汉纷纷起义,此时岳飞才刚刚出生,包拯已经过世30多年。

苏东坡过世那一年,李清照18岁,嫁给了赵明诚;周邦彦已经写下了《少年游·并刀如水》;“北宋五子”只剩下程颐健在;贺铸被召为太府寺主簿,几年后病逝。

到此,北宋较为出名的诗人、词人都已纷纷出场,虽然千年已过,但是他们留下的诗篇却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