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身于贫民家庭,在参加起义之前大字不识几个,但可贵的是,他有军事才能和夺取天下的野心。在朱元璋成为军事将领之后,更是广招贤才,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

没文化的朱元璋,请来“一代之宗”当老师

朱元璋曾派使者到宋濂的隐居之地礼聘,没想到被他婉拒。他给出自己多病、亲老、性懒、朴憨等理由。事实上,拒绝朱元璋的好意并非是他的本意,而是想要表明自己并非是轻贱之辈。这与现在有些地方嫁女儿的风俗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元璋几番礼聘,宋濂最终还是接受了聘请,他在朱元璋身边一待就是十多年。朱元璋特别欣赏和推崇宋濂的忠贞和诚恳,曾当着大臣的面夸赞他“非止君子,抑可谓贤”,还盛赞“纯臣哉!”这些赞誉是一个文臣很难享受到的。

宋濂对诸如此类非同一般的待遇,心里也是很清楚的,他也以忠心来回报朱元璋,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宋濂在明朝初年虽然受到了礼遇,但他作为皇家的老师,朱元璋的臣子,还是失去了隐士生活时的自由。再加上朱元璋生性多疑,宋濂便有很多的“不得已”。因此,宋濂处处小心谨慎——“宫内廷久,未尝讦人过”。

即便如此,宋濂仍旧两次被朱元璋贬职。这并非因为他犯了什么大错,反而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一时触怒了朱元璋。这两次遭遇必定会给人的心理带来影响,由此可以推测出,这便是宋濂从此说话、为人、行文更加谨小慎微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宋濂与刘基并称为“一代之宗”。他虽无帝师的名分,但实际上就是帝王之师。朱元璋待之以师礼,“称先生而不名”。宋濂在教学内容上,宣讲儒家的要义,用儒家思想来影响朱元璋的决策;在学风上,引导朱元璋行务实之风,反对空谈。

宋濂可谓是“因材施教”的典范。针对朱元璋这样狂妄的皇帝,在教育方式和方法方面,他动了极大的脑筋。

朱元璋安排宋濂作为太子教学的主要负责人。

将“太子老师”这样的称谓颁给宋濂,是实至名归的。朱元璋自幼失学,所以相当重视太子的教育。洪武元年朱元璋便下令在宫中建立学堂,安排宋濂为太子教学的主要负责人。

宋濂更加注意对皇太子朱标的教育方法。他在用儒家之道教育皇太子时,还特别注意历史和现实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相结合。宋濂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深得朱标的喜爱。这对师生感情十分融洽,宋濂所讲的道理,朱标都能严肃认真地接纳。

正是因为这种长期的熏陶,太子朱标逐渐养成仁厚的德行,成长为儒生型人物。甚至有学者认为,朱标是明朝最优秀的太子。虽然朱元璋很满意宋濂的教育成果,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也是朱标与自己分歧日益增多的原因之一。

据说有关宋濂的“太子老师”身份,还有一则趣事。在宋濂正式教授太子之前,还有些担心:毕竟学生是皇帝的儿子,万一他不服管教怎么办?

宋濂也想看看朱元璋的态度,便直截了当地问道:“小儿顽劣,能训乎?”就是在问朱元璋,小孩不听话我能打吗?没想到朱元璋思考片刻,便果断地回复了四个字:“不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