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的人物,是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张公瑾。

大唐开国元勋张公瑾的名字比较有意思,很多人都以为“公瑾”并非他的名,而是像“周公瑾”一样的字,实则不然。张公瑾生于魏州,年轻时曾在王世充手下担任长史。

长史这一职务在隋朝时期仅相当于幕僚,并不算位高权重。由于王世充势力败局已定,所以,张公瑾与当地刺史崔枢决定投靠大唐。张公瑾是个聪明人,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在转投大唐后,他立即被任命为别驾,地位等同于刺史,总算是出人头地。

公元621年,徐元朗举兵谋反。由于事发突然,徐元朗仅用数日便攻陷了楚丘,在这里组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叛军,浩浩荡荡地向着虞城进发。此时的虞城由张公瑾及崔枢镇守,两人召集了两个州的世家子弟,死守虞城。

张公瑾擅长统筹规划,在他的部署下,守军顺利守住了虞城,立下大功。因为这件事,张公瑾的名声鹊起,被李世民注意。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公瑾被邀请到秦王府中。李世民是个爱才之人,在攀谈中他认为张公瑾是个可用之才,于是,便与他进行了一番探讨。

探讨的内容,自然是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矛盾。张公瑾见李世民与自己直言不讳,深感受到了器重,于是,他便倾自己毕生所学,给李世民出了不少主意。事关储君之位,此次长谈的内容让两人被捆绑到同一条利益链上。

在玄武门事变前夕,李世民下定决心,打算诛杀兄长取而代之。然而,李建成在京中势力极大,李世民不敢轻举妄动。为了求心安,李世民请来不少方士,请他们为自己的行动卜卦。谁知正当道士们招摇撞骗之时,张公瑾怒不可遏地赶来,抢过道士手里的龟壳便摔在地上,并对李世民说道:“难道求助于鬼神就有用吗?难道卦象是大凶您就放过李建成了吗?”

李世民听罢,坚定了发动政变的决心。

政变爆发时,张公瑾与长孙无忌等九名李世民心腹埋伏在玄武门的外面,悍然发动政变。在政变的过程中,几人顺利地将李建成、李元吉堵在了内城,并将其诛杀。随后,太子党冯立等人闻讯而至,打算杀入玄武门干掉李世民替主子报仇。

事已至此,张公瑾已无任何顾虑,他一个人将大门锁死,把守在门内。最终,由于冯立等人未能冲入玄武门,李世民的安危得到了保障,这场政变最终以秦王一党胜利告终。靠着这份功劳,张公瑾被封为定远郡公。

贞观三年,张公瑾认为此时时机已到,应该远征东突厥。张公瑾向唐太宗谏言道:陛下,我们应讨伐东突厥,理由有六。

其一,颉利可汗是个无道暴君,杀尽了身边的忠良之士;

其二,薛延陀等部落早已叛离,东突厥独木难支;

其三,周围的部落均与颉利部有过节,所以颉利可汗无处可逃;

其四,塞北地区刚刚爆发霜冻之灾,缺乏粮草;

其五,颉利可汗将重任交托于外族,唐军一旦进攻东突厥,反复无常的胡人必将背叛颉利;

其六,早年逃到北方避祸的汉人已组建了一支武装,随时可在险要之地响应唐军,届时里应外合必可大胜。”

在张公瑾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后,李世民便任命李靖作为主帅,由张公瑾为副将远征东突厥。

凭借此功,张公瑾被封为邹国公。在其过世后,又被追谥为郯国公。据说在张公瑾的葬礼期间,李世民打算前往灵堂吊唁,可礼官却说按照《阴阳书》的说法今日不适合哭泣。李世民说道:“我与公瑾的君臣情谊,就像是父子兄弟一样,就算痛哭流涕,那也是真情流露,不需要回避忌日。”说罢,李世民动身前往张公瑾灵堂,看着昔日臣属的棺木大哭不止。

编撰《旧唐书》的刘昫对张公谨的评价颇高:“投龟定议,志助储君。皆所谓猛将谋臣,知机识变。有唐之盛,斯实赖焉。”而在文学作品《说唐全传》中,张公瑾被塑造成“贾柳楼三十九友”之一,亦参与了瓦岗聚义。而在《隋唐演义》里,张公瑾则是家住顺义村的豪强,单雄信的结义兄弟。虽虚构的形象与史不符,但其对李世民的忠心与史实如出一辙。

参考资料:

《旧唐书》、《说唐全传》、《隋唐演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唐纪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