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不是诸葛亮挥泪斩的,而是病死在狱中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一个经典的典故,讲的是马谡失掉了街亭,诸葛亮将其斩杀。而在其他传记中则是这样记载:
《三国志·蜀书·马良马谡传》的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马谡被投进监狱,最终死在大牢里,诸葛亮听后痛哭流涕。这说明马谡并未被诸葛亮杀死,而是死在牢中。
草船借箭的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轻舟夜探曹营
历史上有草船借箭这个事情,但主人公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而且时间也不是赤壁之战,而是赤壁之战5年后的濡须之战。一天孙权驾着小船到曹营侦察敌情,被曹军发现,曹军对船射箭,船的一边射满了箭,船因失去平衡歪了,孙权命令将船调头,让另一边接着受箭。后来另一边也射满了箭,孙权就命人驾着船回去了。
《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华雄不是关羽杀的,而是孙坚杀的
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并不陌生,然而历史上真正斩杀华雄的并不是关羽,而是孙坚。据《三国志》记载,孙坚参与讨伐董卓之役时,为徐荣击败、逃跑,后来收拾败军,在阳人进行戏剧性的大反击,大破董卓军,并将华雄击败枭首。此外《资治通鉴》里也有孙坚将华雄枭首的记载。所以华雄是孙坚杀的,而不是关羽,这个功劳自《三国演义》出版就被关羽抢了。
苏轼不是仙风道骨之人,而是一个大胖子
读东坡的诗词会觉得,东坡就像李白一样,是天上的仙人,谪落人间。他写的诗词是那样动人,读起来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就给人一种错觉。这样的诗只有仙风道骨之人才能写出来吧?其实不然,苏轼苏东坡是一个大胖子,他爱吃肉,因此有一道美食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东坡肉”。
爱吃肉的人很少不是胖子,这样一说,是不是坡仙在您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呢?其实到今天没人见过东坡真正的样子,您还是可以以坡仙的形象放入您的心中。
不是什么官都被称为大人
在一些影视剧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遇到当官的(包括县令)就会称其为“张大人,李大人”什么的。其实这都是不存在的,就比如清朝的官员们,只有官至二品才被称为“大人”。一个县令知府,是没有资格叫“大人”的,顶多称他们一声“老爷”。
皇帝召见几位大臣,这几位大臣分几个派系,在皇帝面前争吵
皇帝突然有事召见了几位大臣,这几位大臣之间常常明争暗斗,互相不对付,在皇帝面前争吵,皇帝则听着他们争吵。其实这是不可能出现的场景,在整个奏对期间,只能皇帝问,大臣答,问一句,答一句,大臣之间是不许相互说话的,如果像电视剧中在皇帝面前争吵那有几个脑袋也不够砍。
皇帝很有雅兴,召集一群舞女奏乐跳舞,喝着酒
皇帝大宴的时候,会有一群美女出来跳舞唱歌助兴。清初继承明代的教坊司,宫中还有女乐,后来撤销了教坊司,完全废除了女乐。宫中一切戏曲、音乐、舞蹈都没有了女人。清宫戏中那些一群女子出来跳舞助兴,供皇帝和大臣们观看是不存在的。
圣旨并不一定都是黄色的,太监传旨的叫法也不对
某某电视剧中会有这样的场景,一个太监手捧着“黄色的圣旨”后边跟着几个小太监去大臣们家里宣旨。然后大臣们一家都会跪下听这个太监念“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等宣完旨太监会说“张大人接旨吧”……其实圣旨的颜色也很有讲究: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的官衔越高。
根据明清的制度,给五品以上官员的圣旨颜色相对比较丰富,有三色、五色和七色的,五品以下的颜色一般为单一的纯白绫。所以并不是所有圣旨都是黄色的,而太监们的叫法也不对,开头的那一句应该这样念“奉天承运皇帝,其余的两个字根据圣旨的内容和昭告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三种:“诏曰”,“制曰”和“敕曰”。所以影视剧中看到的都是假的,不要把电视剧当成真历史。
清代没有太监传旨
还是电视剧,在清代宫廷剧中传旨会由太监来传,其实这又是错误的历史常识。有清一代,从来没有出现过太监传旨的例子。在没有电报设施的时候,传旨给外省督抚,是由军机处交给兵部管理的驿递,属于寄信的方式,也有时交该督抚所派来的折差带回。有了电报设施以后,则改为电谕;如果十分有必要派人传旨的话,也必然派一个官员前往传旨。只有皇帝赏赐一般物品给京城内的王公大臣,可以派太监前往。
《水浒传》中众好汉大口吃牛肉
《水浒传》中各位好汉齐聚一堂,喝着美酒,大口吃着牛肉。对于起义的人来说是有可能的,但是寻常老百姓是不可能的。在宋朝耕牛是备案有户口的,不能私自宰杀,如果私自宰杀是违法的,即便老病要杀,需要通报官府批准后才行,随后需要给牛注销户口的,古代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牛是重要的生产劳动力,也就是说饭店几乎没有牛肉或者不会一直有牛肉可卖的。
古人吃饭不会扔一堆碎银子或者一个银锭
古代银两是流通属性,但不是市面流通货币,市面平头老百姓们以铜钱为主。因为古代一个一品大员一年俸禄才几百两,平民百姓是没机会接触银两这个单位的,更不会像电视剧里边演的,吃顿饭就给人一锭银子。这一锭银子够普通老百姓一家生活一年。
雍正皇帝是正常即位,并未篡改诏书
雍正即位问题一直是后世争论的话题,很多人认为皇帝康熙临终前是想将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禵的,结果被胤禛给改了。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将“十”字改为了“于”,改汉字完全有可能。但是传为诏书是两份的,分别以满文,汉文各一份。而满文“于”字完全不像“十”字,完全改不了,所以这是一个讹传。
我们所熟知的错误历史常识主要是因为电视剧的误导,看电视剧看个开心就行了,不要把电视剧中的情节以及细节当成历史。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